地产自媒体,正进入一个"剩者为王"的通道
文\地产总裁内参 潘勇堂
你只看到地产自媒体的风光,没看到自媒人在别人休息的时候365天码字背后的熬夜与艰辛。感谢,《地产总裁内参》荣获2015年度优秀地产自媒体大号,感谢7万粉丝不离不弃,今天,老潘作为地产总裁内参运营者,也谈谈对眼下地产自媒体的10点看法,算是抛砖引玉。
1,2015年地产自媒体,赢得了内容,输掉了战略
为什么这么说,在于一方面,自媒体的内容专业度,角度,深度和传播度越来越优于传统媒体,一个侧面原因是传统媒体记者因为报社、杂志效益破产危机没有心思做好文章。另一方面,无论类似餐饮老板内参获得风投也好,自媒体获奖也罢,大多数地产自媒体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战略定位、运营模式、内容模式,最多只是发发软文、做做品牌推广而已。
内容为王的思路占据了新媒体定位与运营的核心,但殊不知从更高维度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依旧是自媒体CEO深夜的痛点,未来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答案。地产自媒体运营如果不能在未来实现商业化,在度过新媒体红利之后,生存和持续就是个严峻问题。
2,地产自媒体,你的初心是什么?
这是个比任何问题都重要的问题。老潘一直觉得,做任何一项事情刚开始的心态与决心,决定了你在这个事上有多大能级的成功。
如果仅仅是为了赚钱去做自媒体,那成绩不会太好;如果你为了抓取眼球、做负面报道,靠爆猛料,一味抢热点去做自媒体,那你跟传统模式又有何区别又有何价值?如果你真的爱地产这个行业,关注粉丝痛点,成为对行业、对粉丝提供有价值、有建设性的观点和内容,赚钱就是顺带的事。
地产总裁内参,不求阅读率,一直喜欢用经济观察报“理性、建设性”5字宣言来要求自己,每篇文章希望都能站在行业与房企总裁视角,提供一些理性、建设性的观点和实战案例,是为初心。不过老潘一直没太多精力时间做自媒,深感愧对粉丝,做得不好,但坚信“理性、建设性、生产价值”的方向是正确的。
3,地产自媒体,你最大的痛点在哪?
地产自媒体行业,我们更多关注有多少粉丝量,多少阅读量,都是数量指标;但鲜有人关注“粉丝属性”之痛,地产自媒体最大的硬伤在于其粉丝都为地产业内人员,是地产行业公司B端下的C端个体的集合,不是买房置业投资的大众C端,不是真正意义的购房者C端……这种粉丝属性,决定了其销售转化将是个硬伤问题。
与此同时,一些地域性大号,深圳客、上海吃喝玩乐……往往粉丝属性兼有地域和C端两个特性,往往受到项目营销投放的关注。
4,地产自媒体,产生价值才是 “守护神”
自媒大号的红旗还能抗多久?地产自媒体,微信公众号还能火多久?老潘不想回答这个时间问题,但老潘更想强调的是,地产自媒体,你的行业价值何在?你的商业价值何在?在自媒体这么火的时候,老潘为何叩问“价值”二字,核心在于今天地产自媒体正能量与负能量俱在,鱼珠混杂,看似热闹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危机。老潘相信,只有能够对行业、对客户、对细分受众产生高性价比的价值平台和事物,其必然有强劲的生命力,这才是自媒体存在的价值所在。
其二,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台风口的热和追捧所蒙蔽双眼,今年很火,并不代表明年很火,这是提醒之一,提醒之二在于不要因为微博火了1、2年后相对冷淡了就说微信也会如此,老潘反对,理由是一则腾讯做的核心产品不会这么容易被颠覆的,QQ可是火了这么多年,二则微信与QQ一样,他的生命力强悍体现在除了媒介、信息传播属性之外,还有刚需的熟人社交价值,这是刚需中的刚需。而微博则是陌生人社交,非刚需。
5,地产自媒体大号,到底价值何在?
回到地产自媒体大V号,你的价值何在?
前面说,地产自媒体赢得了内容,输掉了战略,说这一点核心在于目前地产自媒体对商业模式和价值模式缺乏研究,一则在于大家都有工作,自媒体都是业余玩玩;二则即使专职做大号,具体操作也都是忙着拼内容、写软文去了,因为生存是第一位的,软文模式依旧是地产自媒体目前主流生存之道,优秀者月入几万,十多万都有,优秀者能解决眼前生存问题,但依旧不能解决后期商业模式之痛。
这里我们不妨从价值和商业模式去思考地产自媒体。如果目前地产自媒体更多只能解决广告问题、传播问题,那么只是品牌的价值,属于媒介价值;但如果能够解决带客、看房团、认筹(网上下定)、签约的问题, 就属于销售价值了,显然后者对地产自媒体商业孵化会有根本性影响。但这个两个价值而言,无疑销售价值、电商价值强于广告价值,品牌价值。但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一则因为地产自媒体粉丝都非真正购房C端,虽然业内购房者也占据了较大比例。二则自媒体操盘者多为光杆司令,也是业余玩玩,很少有精力、有时间去做商业模式的探索、孵化。
6,地产自媒体,盈利模式在哪里?
首先,软文模式,依旧是主流的收益模式,从2000到2万的软文收益依旧是存在诟病,一则数量少了没意义,二则数量多了粉丝也不是傻子,会逐渐抛弃你的大号,要知道,互联网时代,客户离开你,只需要一个念头,只需一秒钟。而依附强大流量的硬广模式,其实也是一种传统玩法,定价模式也会形成供需的平衡。
其二,至于O2O模式,比如大号粉丝召集,组织看房团,提升项目人气甚至销售的O2O模式,由于之前分析粉丝属性原因,其实很难。
其三,未来地产自媒体从运营来看,“内容为王”特征越发重要,老潘也认为未来地产自媒体打赏模式的收益也不可小觑,这一点老潘深以为然,也听说真正实力专注自媒体人,往往一个帖子10万浏览量,打赏800多人,众多粉丝看到一篇好的文章,引发了自己的共鸣,或是学到了某种价值,就自愿用脚投票,打赏10元到100元不等,有时候仅仅一篇文章打赏者,就可能过万。这一点,真叫卢俊的地产观就是一个例子。
其四,最高逼格的盈利模式,自媒体得到资本青睐,举个例子,餐饮公众号“餐饮老板内参”,融资2000万元,估值1亿人民币。这个公号起步时只有5元钱;比如原创视频公众号“一条”,月入3000万元,估值1亿美金;比如十点读书”自媒体,拿到300万天使投资,估值3000万……
老潘相信,未来自媒体的盈利模式还有N种,社群经济,售书模式、VIP粉丝俱乐部会员模式……自媒体盈利模式还有N种,好戏还在后头。
7,地产自媒体“人之痛”,太多光杆司令
没有积累,没有投入,就只能量变!地产自媒体出路之困就在于此。
其一,自媒体人“光杆司令多”,传统媒体,都是一个报社、一个电台,一个团队在战斗,但是地产自媒体却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地产大V就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其二,地产大V都是工作之余,很少有精力、有时间去做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探索和孵化。
8,地产自媒体,个性与内容孰轻孰重?
有人说自媒体个性大于内容,老潘以为,个性与内容孰轻孰重得辩证的看,一方面,个性大于内容,在于个性在初期识别度会有巨大红利,在如蝌蚪多一样的自媒体圈中能够快速被记忆,比如罗辑思维罗振宇个人的60秒语音也是个性一种;另一方面,反过来内容大于个性也是对的,内容核心产生价值,有种有趣有用有料是内容的“四有”标准,本质上,个性也属于好内容的一种,但个性不等于内容,罗振宇的60秒如果后期内容和价值不足,再有“个性”粉丝也会抛弃你。
老实说,今天的地产自媒体内容,一方面内容过剩,一方面又内容不足。内容过剩在于资讯过于泛滥,一个话题被N个自媒体争相炒作,但角度,切入点,深度并没有明显差异,同质化严重。内容不足,就在于自媒体写手更多是“能写但不会写,或是新闻点式的捕捉与故事会的写法,很难深入到问题的骨髓去层层解剖分析,对此,老潘看好那些有实战经验又酷爱写作的实战自媒派,因为他们就在战场之上,操盘酸甜苦辣,他感受的最一线,最生动,最真实,最准确。
9,建社群容易,运营好社群难,能够产生社群经济更是难上加难
似乎每个人都能随便开微信社群,一个地产专业人士可能被N个人拉入完全定位相似的专业社群,微信社群门槛之低,门类之多,公司内外,完全是“社群过剩”。另一方面,微信运营打水仗的多,浪费流量,能够聚焦行业问题,聚焦企业问题,层层解剖分析的少,能够社群走向线下实现O2O模式的少,能够资源整合,跨界合作的更少。某种意义上,社群经济是未来经济三大形态之一,但目前的社群模式还仅仅是初期。
社群经济值得一提的是地产行业最具影响力大号“明源地产研究院”的“互联网+地产”创新社群实践。承载30万粉丝大号的明源地产研究院,所孵化的地产创新研习社,致力于打造中国房地产+互联网第一学习社群,是社群模式、社群经济的吃螃蟹者,“明源30万地产粉丝+4~6位行业重磅嘉宾演讲+大号招生会员模式+N个线上微信社群+北上深线下500~800大课+明源新媒体中心整体操盘”,目前一期已经招生800名社员(每位社员2000元),成长才刚刚开始,未来这个“地产+互联网”第一学习社群还在加速孵化和迭代,好戏还在后头。
10,地产自媒体,进入一个“剩者为王”的通道
虽然今天还有大量自媒体公众号正在开通,但不客气的说,他已经错过了增粉和内容杠杆最佳时期,今天获得一个粉丝所付出的努力将几倍甚至十倍于过去的难度。同时,老潘也看到一个信号,部分地产自媒体大号,已经停止了更新,未来地产自媒体,也进入一个“剩者为王”的通道。
码字地点:顺德回深圳动车上
码字时间:10月5日
9月8日,中房协与中国房地产研究会2015年度品牌测评500强发布会在重庆举行,现场公布百强房企名单,颁发各区域系列十强房企之外,还公布了2015年度优秀地产自媒体20强,名单如下(依官方排序):
丁祖昱评楼市、攸克地产、臧建军和他的小伙伴、商业地产观察、地产大爆炸、地产操盘手、大伟看楼市、地产总裁内参、地产大哥、房地产观察家、苏绪柒、光华楼评、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商业与地产、真叫卢俊的地产观、房地产广告精选、地产最强音、地产话事人、地产邦、壹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