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闷、理性、感伤之旅......

看到图片上的话,我笑了。
在网上搜了搜关于【理性】的解读,有好多个面向,罗列如下:
  • 指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与“感性”相对。

  • 理性的本质就是否定与怀疑。

  • 理性是人类具有的依据所掌握的知识和法则进行各种活动的意志和能力,从人类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中发现出来的,主宰人类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的主体事物。

  • 理性就是一个人对某一件事能够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判断,头脑不会发热,做决定不冲动。

  • 理性是对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

  •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
其实不用查,【理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对正面、正向的词汇。甚至,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曾把合乎“人性”的称为“理性”,可见理性就如上述描绘中被我highlight的红色字体一样,是个好词!
那么为何把【烦闷】交给【理性】处理时,反而导致【心烦意乱】呢?
心烦意乱的结果,表示烦闷没有得到合理的疏解和观照,烦闷来时,如果用理性,即用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知应对,是不是有点像我曾经写过的:
对于认识世界,我们要么过分地相信自己的感官,号称眼见为实,要么过分地依赖头脑里的记忆,对于感知的对象包括自己的感受,习惯性浮皮潦草地在头脑里找个接近的、或自认为合理的柜子,放进去,关上,便认为自己认识了这个人,这个事、物,进而认识了这个世界。
——《别让你的【浑沌】“死”了》
同样的,放进【理性】“柜子”里的【烦闷】,没有被静下心来的你审视,拆解,觉察......其本身永远不会自动挥发,所以,怎能不心烦意乱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