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只有善待“差生”才体现教育的良心
虹野:只有善待“差生”才体现教育的良心
在和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如何管理学生让教师们非常头疼。管吧,怕担责任,毕竟现在师生冲突比较多,不管吧,良心不安。但是却也有很多老师认为最好不管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就让他们变坏,无一技之长,而后穷困潦倒,为生计而踉跄入狱。
我个人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差生都有这种人生轨迹,但是我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优秀的学生。不管教育的质量有多高,按照成绩排序,总是有个三六九等之分,按照当前的录取方法,总是有人变成差生。“差生”,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似乎并无生存的余地。不仅仅学校、教师“恨之入骨”,就连家长也“怒其不争”。
差生怎么办?这或许是每个教师和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首先线性思维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把差生都变得优秀,毕竟排序下来,总是那么多的差生和那么多的优秀生。我们也不能指望所有的学生都上大学,毕竟选拔人才的名额是有限的。在当前的选拔教育体制之下,差生永远只能是差生。
可是差生真的如很多教师所言,只能和“公安局对门”吗?难道毫无发展前景吗?不得不再次强调我曾经提到过的话,当我们的教育是封闭的时候,它只能遵循选拔体制传授那点知识,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恐怕我们的教师和教育家们都不甚清楚。如是,我们如何培养所谓的“接班人”呢?
正是学校教育的“浅薄”,才把那些或许有无限前景的学生当做“差生”。我不敢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教育不正是“因材施教”吗?教育不就是让人“社会化”吗?教育不正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发展的吗?
那为何我们的学校有那么多似乎被教育工作者们早早认定为未来的“罪犯”的“差生”呢?
我不知道选拔的人才究竟有多么“人才”,因为那是由高等教育的高度所决定的,但是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有多少“差生”才是基础教育的高度。当我们自以为是基础教育强国的时候,我们看的不是有多少优秀学生,而是有多少“差生”。“差生”多了,教育的质量能高吗?只有善待差生才能体现教育的良心啊!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