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资治通鉴》小记

《资治通鉴》是一部没有废话的书,300多万字,字字珠玑。12000多个人物留下了名字。有人因此获得百世荣耀,有人因此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您想活出什么样的人生?听一听、读一读、会让人生有不一样的醒悟。

【司马光】

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1][2],世称涑水先生[3]。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历史年记】

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玄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中华民国…

巜资治通鉴》编写概况

《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300万字。

【300万字《资治通鉴》浓缩成精华的10句总结】

一、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第4卷周赧王三十一年。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的人便可以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贵,只是一片转瞬即逝的浮云,而内心却会忍受长久的煎熬。

2、 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第25卷汉宣帝元康三年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孔子说: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知易行难,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行动。

3.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唐纪》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德行不正,才能越大,危害越大。所以古人先看德,再看才。一个人才华横溢,但是心术不正,那么他一定不能被重用。

4、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资治通鉴·晋纪》

别人经常说你的过错,那么你犯错就会越来越少,福气就会降临。如果听到的都是别人对你的称赞,那么你的灾祸就会降临。古人说:闻过则喜。忠言逆耳利于行,听忠告,不要被溢美之辞冲昏了头脑,一个人才能有福气。

5、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抓住时机,立即行动,不要等到天晚。西汉王莽当政,多改汉制,尚书陈咸眼见汉家政权大势已去,他感慨地说了这两句话,然后称病退休。《周易》里讲:君子待时而动。万事万物都处在变动之中,无论进退,都要审时度势,抓住机会,否则一招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6、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勇略使国君受到威压,自己的处境就危险;功绩超过天下所有的人,他就无可奖赏了。韩信功高震主,手下对他说了上面的话,韩信不听,最终被刘邦迫害。世界上的人与事没有长盛不衰的,兴盛是衰败的前兆,谦恭自抑,急流勇退,才是英雄本色。

7、吏洁于上,俗移于下。

在上位的官吏廉洁,民间的风俗也随之改变。上行下效,上梁正则下梁不歪。曹操任命崔琰为丞相西曹掾、毛玠为丞相东曹掾,为朝廷选拔人才。他们尽忠职守,让一批品德端正,年轻有为的人进入官场。于是民间风气好转,官员也开始以清正廉洁为荣,社会气象为之一新。

8、以贵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以权势压人,别人不服你,只会唾弃你。要想让别人心服口服,那就要拿出真本事,蔑视和欺压别人,只能让别人瞧不起你。水低成海,人低为王。地位财富不能让一个人变得高贵,但是谦卑守礼,尊重他人,却能让一个人备受敬仰。

9、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做大事的人,一般都有非同一般的眼光,他们认准了马上就去做。与别人商量,反而容易出事。猛虎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喜欢独处的人,有更多时间独立思考,不会被流言左右,也更容易掌握大势,做出一番事业。

10、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治理国家要靠大的德政,而不靠小恩小惠。诸葛亮治理国家的时候,执法必严,鼓励农桑,选拔贤能,国家欣欣向荣。后来大将军费祎执掌蜀汉朝政,为了显示自己的宽仁,经常无原则的赦免囚犯。无原则的大赦只能鼓励奸恶之徒,于是蜀汉社会风气开始败坏。

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是不能依靠赦免罪犯这种小恩小惠的,要从大的地方着眼、着手,才能有所成效。

【封建的意思】

1,封地建国。2,封建主义社会形态,思想保守、泥古,不开放

【鲁迅对历史的评论】

说中国古书里满本都是“吃人”两个字,教课书里同样都是“谎言”。

巜资治通鉴》

柏扬译版

( 苐 一卷)

读书小记

苐1章

【礼教】

 臣司马光曰: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苐2章

《周书》说:'要打败敌人,必须暂时听从他;要夺取敌人利益,必须先给他一些好处。’

苐3章

【才与徳】

 臣司马光曰: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苐4章

【选人用人】

看 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

《 资治通鉴》

(苐二卷)

{7章内}

苐8章

[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

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要建成大业也不能去与众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大夫甘龙反驳说:“不对,按照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不乱。”公孙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陷于所知范围不能自拔。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开创大业的事。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秦孝公说:“说得好!

【信誉】

臣司马光曰: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一败涂地。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所得到的远远少于失去的,这岂不令人痛心!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之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收回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诗经》中说:'得人心者兴旺,失人心者灭亡。《尚书》中说:'倚仗仁德者昌盛,凭借暴力者灭亡。’

苐11章

【利益】

起初,孟轲拜孔为师,曾经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当务之急。孔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孟轲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孔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也尔虞我诈,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摆架子]

 韩昭侯修建一座高大的门楼,屈宜臼对他说:“您肯定走不出这座门的。为什么呢?因为时运不宜。我所说的时候,并不是指时间。人生在世有顺利、不顺利的时候。过去您曾经有好时运,却没有修建高门楼。而去年秦国夺去了我们的宜阳,今年国内又大旱,您不在这时抚恤百姓的危难,反而奢侈挥霍,这正是古话所说的越穷越摆架子。所以我说时运不宜。”

《资治通鉴》

第三卷

在第14章页内

第14章

【孟子论治天下】

魏惠王去世,其子即位为魏襄王。孟轲前去拜见他,离开后对别人说:“襄王的样子就不像一个君主,和他接触也无法产生敬畏之感。他猛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能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回答:'不滥杀人的人能统一。’'谁愿意让他统一呢?’我回答说:'天下的百姓都愿意。大王您知道禾苗吧,七八月间遇上大旱,禾苗都干枯萎靡。这时天上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禾苗就生机勃勃,一片葱郁。这样的势头,谁能阻挡!’”

【张仪论大业】

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望。这三个条件

苐17章

【张仪合众联横的政治权术】

张仪与苏秦都以合纵、连横的政治权术游说各国,达到富贵的高位,使天下人争相效法。还有个魏国人公孙衍,名号犀首,也以能说会道著称。其余的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流,纷纭而起,遍于天下,务必以诡辩诈术一争高下,多得举不胜举。然而还要数张仪、苏秦、公孙衍当时名声最为显赫。

【孟轲评价张仪】

孟轲论之曰:有人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息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

【君子与小人】

《论语·子路》分享26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本篇几个关于君子的句子,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君子的风范以及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其中,“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同时保持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和君子共事很容易(只需把事做好),想不以正道取悦他很难;和小人共事很难,但是想取悦他很容易。

“乡人皆好之,乡人皆恶之”不足以评判一个人。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他人有重要意义。

【君与民】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看人】魏文侯问李克:

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