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七情内伤》

`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七情致病的条件(1)外界的不良刺激由于七情是人对现实的对象是否符合人的要求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因而,客观事物及其变化作用于人可以产生不良刺激。如社会动荡,个人政治地位、经济状况的变迁,亲人的生离死别,工作上的困难,家庭风波,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气候、生产环境的影响等,均可诱发异常的活动,或造成不良的心境。如果这种不良刺激过激过久,而人又不能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坚定的行为方式来控制情绪,不能树立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来驾驭不良心境,就可以成为致病因素,使人发病。(2)脏腑气血失调客观事物的刺激只有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才能反映出七情的变化,而脏腑的功能活动又依赖于气的温煦、推动和血液的濡润、滋养,所以,七情又是脏腑气血功能活动在精神情志方面的外在表现。因而,脏腑气血失调,又可继发产生异常情志。如肝病患者疏泄功能失职,常可出现情绪抑郁不乐,多疑善虑,或心烦易怒;心病患者藏神功能失职,常可出现心悸不安,哭笑无常或精神情绪异常等症。所以,脏腑气血失调也常是情志致病的重要条件。(3)心理特征与身体素质个体的性格差异是人体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差异与情志致病具有-定的关系。性格乐观者,常表现为喜志,"喜"是-种积极情绪,"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气血和平,正气充盛,可减少疾病的发生,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疾病的痊愈。《灵抠·论勇》根据人之勇、怯不同性格,结合体态、生理特征等,将人分为勇者与怯者两大类型。心、肝、胆功能旺盛,体质健壮者勇,勇者气血畅行,可以防御或消除惊恐等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故虽外界刺激,事过则已,常不病;心、肝、胆功能衰减,体质弱者怯,怯者心虚胆怯,不仅易惊善恐,而且易致气血壅滞留着,因而外界事物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保持时间也较久,易于情志致病。大体说来,属阳性体质者,阳盛于阴,在性格气质特征上多自信、兴奋、多喜、无忧无虑、多怒、外向性等;属阴性体质者,阴盛于阳,在性格气质特征上多呈现抑郁、悲忧、沉静、内向性等。由于个体性格和体质等的差异,所以,在同一事物的刺激下,有的人不致形成暴风雨般的激情或保持持久的情绪状态;有的人易罹患情志内伤疾患。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七情过激过久,可以直接损伤内脏。情志伤脏,既可表现为反伤"本脏",呈现出相应脏腑气机紊乱的病变规律;亦可"发无常分,触遇则发"。①反伤本脏: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外界的刺激作用于相应的内脏,才能表现出特定的情志变化,故说七情分属于五脏。其基本规律是:怒为肝之志,喜为心之志,悲(忧)为肺之志,思为脾之志,恐(惊)为肾之志。七情过激过久,可以损伤相应的内脏。其反伤"本脏"的基本规律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这种伤规律又称为"自伤"。②发无常分,触遇则发:情志致病可以"不以次入",即可以不完全按照上述七情反伤本脏,导致脏腑气机紊乱的规律、次序致病。它可发无常分,触遇则发。其一,一种情志可以伤及多脏:如暴怒伤肝,亦可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臌胀、飧泄、呃逆、呕吐等症;思虑太过,不但损伤脾胃,亦能耗伤心血,神失所养,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过恐伤肾,精伤不能上奉,则水火失济,可出现心中烦、不得卧,或心神不安、心虚胆怯等症。其二,多种情志可以同伤一脏:七情过激过久,虽可分别伤及五脏,但与心之关系尤为密切,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精神情志活动,因而七情伤脏,均先影响心神,心神受损必涉及其他脏腑产生种种病变。此外,由于肝的疏泄功能能够调畅情志,关系到机体全身气机的运转,因而,七情致病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必然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发生太过或不及,所以肝失疏泄也是情志致病发病机制的关键。又由于脾胃为人体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各种情志伤脏,常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所以说,情志所伤为害,又以心、肝、脾(胃)和气血的功能失调为多见。(2)影响脏腑气机七情致病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脏腑的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不同的情态刺激,对气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七情影响脏腑气机的病变规律,《素问》概括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思虑过度,则伤心脾,暗耗阴血,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心脏病患者,亦常因情志波动而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

(0)

相关推荐

  • 【中医基础】(22)病因--七情内伤 慎防过度的情绪对自己的伤害

    大家好,感恩大家准时来到这里,跟我们一起学习中医文化.那么今天这一节,我们来学习"病因--七情内伤". 想要了解"七情内伤"的病因,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了解七情指 ...

  • 你有什么样的情绪就得什么样的病!情绪健康对照图如下

    "张胜兵中医" 中医认为人生病的病因有三条(三类):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还有一个不内外因.外因包括六淫和疠气,六淫是风.寒.暑.湿.躁.火,疠气是传染病.内因包括七情,饮食和劳 ...

  • 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致病特点

    七情与七情内伤是2020年乡村全科助理医师全科医疗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考点如下: 1.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 ...

  • 情伤不是月亮的祸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六淫时邪等由外而来的致病因素和它们的致病特点.接下来开始学习"内所因者",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内因.我们要讲的第一个内因,是七情内伤.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

  • 【中医】《证治心传》

    序 一介之士,苟存心济物,于物必有所济.虽蓬累而行,与得其时则驾者,不可同年而语,而其志则足尚矣.幕宾袁子体庵,顾影无俦,居珠湖之 .喜读书,达通塞.其才如五石之瓠,不适于用,然济人利物之心,未尝去怀 ...

  • 『中医古籍』证治心传

    序 序 证治总纲 证治总纲 治病须明阴阳虚实论 治病须明阴阳虚实论 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 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 辨症订方必先审四诊记 辨症订方必先审四诊记 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胃为 ...

  • 《证治心传》温热温疫辨

    <伤寒论>分六经见证,方有发表攻里之异,注述甚多,皆随文释义,或各鸣一得,彼此辨驳. 若究其源理,有顾彼失此之嗟,何也? 岂知时事有更代,地土有南北,人体有强弱. 近世以来,四时感症,类伤 ...

  • 《证治心传》胸胁腹痛肝胃气逆辨

    胸腹.胁肋.胃脘诸痛, 古人立九痛之名, 其要不外寒热.虚实.气血.痰食.虫之因. 惟寒能凝结,热能消烁, 寒甚厥逆上冲,热甚熏灼上炎, 必使寒热平调,脏腑自能通畅, 何有于痛哉. 其间夹杂各症, 总 ...

  • 《证治心传》幼科治验记

    古人以小儿为哑科, 最为难治矣, 因其不能自言疾苦, 体弱易变, 以及痘疹之异耳. 余为不然. 惟小儿之病, 虽不能自言病状, 惟无七情之扰, 其所患者不过外感风寒.暑湿之邪, 内伤不越乳滞.饮食而已 ...

  • 《证治心传》虚劳说

    经云∶虚者补之,劳者温之. 古人以阴虚.阳虚为纲领, 于是以八味治阳虚,六味疗阴虚, 致温补之风满天下. 又遇高谈五行者出,创立新方, 百病皆从虚治,以成议药不议病之世界矣. 夫扁鹊云∶ 一损肺,二损 ...

  • 《证治心传》中风肿胀辨

    经云∶风气善行而数变,又为百病之长也. 亦随人身之盛衰为转移, 假如西北地土凛烈,人体刚劲, 外风骤入,卒然倒仆,昏不知人,口眼涡斜,频吐涎沫, 有真中.类中之分别, 中脏.中腑.中经.中血脉之殊证, ...

  • 《证治心传》疟咳嗽记

    尝读<内经·疟论>,治法独详, 分十二经见证,以荣卫为纲领, 以气血分阴阳,而察外感.内伤之偏盛. 若其人阳盛则发热,阴甚则恶寒. 以膜原居表里之界,入于卫气所行之度数, 互相争拒,则寒热 ...

  • 《证治心传》侍疾应知论

    医为人子,所当知古人有<儒门事亲>之书,良有以也. 第医理邃深,而知医之理难为庸人律也: 惟侍疾之道,是贤愚当共晓应为之要也. 若父母偶染疾病,为子者当慎择良医,亟早调治,毋待病邪深入,以 ...

  • 《证治心传》保身可以却疾说

    古人以淡泊为本,身多强壮: 今人以嗜欲所耽,每多羸弱,病患缠绵. 推其所以致病之源者,皆性耽淫乐. 未满二八而精道已破,本源先竭, 于是六淫戾气乘虚袭入, 一切疾病生于内虚之体,治之非易. 况世无良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