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家族三兄弟为什么被称为“龙虎狗”?

南朝《世说新语》载: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其中,龙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虎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狗是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

诸葛瑾,及其弟诸葛亮、从弟诸葛诞,都是人才。但,人才也是可以区分高低的。那么,古人会怎么品评人才呢?

中国古代关于人才的品评,相当发达。其水准,甚至不次于现代人。以今非古、一定要给古人带上一顶局限性的帽子,这只是现代人的自大。甚至,有时候,我们都可以以古非今一番,用古人的所谓科学,来鄙视现代人的无知迷信。

当下的某些公司,居然要求应试者在简历中填报“星座”一项。而且,你可别以为仅是填报就行了。某些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还真得高薪诚聘了星座分析师去做人才评鉴。

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学毕业后,成了全职家庭主妇。因为迷恋星座,所以到处给人算命。后来,越干越“专业”,直接开了工作室,几年前的开价,就已经是200元半小时、算爱情,800元不计时、算人生。后来,竟被上海的一家公司看中了,月薪一万五,聘她做人力资源经理。

这种算命操作,远不及古人龙虎狗的打个比方。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吊诡:古人能够祛魅而科学,而现代人竟然入魅而迷信。

这里有一个误区。所谓“魏得其狗”的这个诸葛诞,意思不是无能的“狗”才。这个“狗”只是相比龙和虎差了一级而已。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人中龙虎,可谓人才上上。但是,人中犬狗,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这个“狗”,更应理解为“功狗”之狗。

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刘邦的开国功勋们,萧何是功臣第一,算是“功人”,工作内容是寻找目标、发号施令;而其他人只能往后排,算是“功狗”,工作内容是攻城略地、阵战杀伐。

所以,诸葛诞怎么需要算作曹参一类的人物。

同时,也可以参照《六韬》中文、武、龙、虎、豹、犬的篇章分类。在古人看来,狗只是龙虎之下的一级。这仍是褒义,而不是贬义。不是在说诸葛诞是无能犬辈,仅是说诸葛诞之才在龙虎之下。

而且,诸葛诞这个人,确实不简单。

他是曹魏淮南防线的封疆大吏,直接对战东吴集团。后因反对司马家篡位,而兵败被杀。即便如此,其手下将士数百人,竟宁死不降,皆言:为诸葛公死,不恨。

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

诸葛诞就是这种狠角色,你能说他仅是当时一蠢才吗?

古代骂人蠢,一般用猪,而不用狗。

如有人褒司马迁而贬班固说: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这就纯属骂人了。一个是龙、一个是猪,这才是质的不同。而一个是龙、一个是狗,这仅是量的不同。格局或境界虽然差了点儿,但龙是人才、狗也是人才。

三国刘劭的《人物志》,可以说是当时品评人才的操作手册。《人物志》跟现代某些公司的星座分析相比,简直就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甚至,比公务员考试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也要高出好几个量级。

《人物志》主要是从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九个维度给人打分,相当于一张“人才品评雷达图”,即所谓九征。

这主要是考察人才的气质。其背后有一套阴阳五行和儒家五常的复杂对应关系。

而依据才与德的关系,又对人才进行了兼德、兼才、偏才的三个分类,融合德、法、术三个维度,进一步区分出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等十二才。

区分的目的是为了人岗匹配。根据不同的人才属性,授予不同的官职。

同时,在一系列的甄别之后再打分加总,从而区分出圣人、大雅、小雅、乱德、间杂等五个等级。

《人物志》这套复杂的人才评鉴算法,到底有啥用?

当时,主要是为九品中正制提供理论依据。这算是古人的技术中心论。我这套技术足够准确,正是因为准确,所以才能成为依据,以支撑施政纲领九品中正制。

但是,真得准确吗?按照《人物志》这套算法,古人真能评定出不同种类和不同层次的人才吗?

未必如此。

但是,比之星座分析,肯定更准确。因为更直接、更丰富、更接近真实世界。人还没看,就拿着某某星座死命忽悠,我们现代人连这种事都能干出来,还有什么资本妄议古人?

如果《人物志》不准确,那么科举准确吗?当前的公务员考试准确吗?可以说,统统都是程序正义大于实质正义。

而就准确或接近准确来说,《人物志》已经算是穷尽了古人的理性智慧。真实世界是复杂的,起码这一点,古人是认识到了。

既然如此,我们到底怎么评鉴人才、区分高下呢?

诸葛家的三兄弟,都是当时翘楚。在当时,他们都是顶级人才、都是金子。所以,对他们进行排序比较,只能是金子跟金子比。

那么,金子跟金子,要怎么比?

如果业务表现不可测量,那就社交网络说了算。金子跟金子比,就一定是网络驱动来实施。你能不能成功、是不是人才,要由别人说了算,而不是你的努力说了算。

这个别人,或者是组织需要、或者是社交网络,还可以是人民大众。但无论是谁说,总是充满不确定性。评价者往往只会关注”会发光“的金子。

顶级人才,得有一些个性、要有一些与众不同。吕布、典韦、张飞、关羽,都能打、业务表现都出色。但,凭啥关羽是武圣。因为关羽忠义。而忠义就是关羽这枚金子发的光。

而到底谁能打、到底谁的业务表现更好,一点儿也不重要。因为他们自己说了不算,别人说了才算。

这就纯属真实世界的不讲理。但,不讲理也是一种理,因为谁也不能拒绝好运气。

真实世界可以不讲理,但我们却一定力求讲理,一定要在不确定性中探索确定性。所以,化繁为简,龙虎狗的类比、《人物志》的算法,甚至什么星座分析,就全都不讲了。我们只用通才和专才来评鉴一番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三兄弟。

专才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比如:廉颇,适合当将军;而蔺相如,适合当丞相。

而这是分工造就的人才。

比照专才这个标准,诸葛诞最为适合。因为他的履历重点是打仗。诸葛诞做过御史中丞、尚书,但其主要的业务表现是镇守淮南、做封疆大吏。

诸葛诞一直当文官,或许也可以当得很好。但是,分工限制了他的作为。所以,曹魏的社交网络已经给他做了定性:他就是职业武将、就是封疆大吏。

通才不是专才的对立面,而是专才的升级版。

通才也有一技之长,却能够触类旁通,能够跨领域运用自己的技能经验和格局智慧。跨界也精彩,而通才则无论怎么跨界都精彩。

子曰:君子不器,说的就是这种人。所以,通才不是分工造就的,而是人性造就的。

诸葛瑾是个通才。他的一技之长,不是可见的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而是善于处理与主公孙权的关系。可以说,诸葛瑾是孙权一直信赖和仰仗的重臣。在孙权后期犯糊涂的时候,诸葛瑾做了很多补救,尽一己之力维护了东吴朝政的稳定。

诸葛瑾也能跨界。虽然是文臣,却被派去带兵打仗。但诸葛瑾只能做吕蒙和陆逊的跟班。在打仗这件事上,诸葛瑾勉力为之,尚未做不到跨界也精彩。

诸葛诞的起点太低,在曹魏的社交网络中,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只能成就武将风流。而诸葛瑾则在东吴的社交网络中呼风唤雨,他得到孙权的重用,所以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获得了成就风流的机会。但是,有机会却未能尽风流。他做到了东吴的大将军,但这个大将军也只是个大将军。

如果说文能提笔平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那么,这个人非诸葛亮莫属。在诸葛亮时期,蜀汉搞了五次北伐。而在诸葛亮之后呢?一次像样的北伐都没有。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发动北伐,是因为搞定了内部,然后才能拉出十数万军队翻越秦岭、进攻曹魏。诸葛亮之后,蜀汉之所以无力北伐,主要是因为已经没人能够搞定内政了。

而五次北伐曹魏,诸葛丞相绝对是神级操作。不是都失败了吗,怎么还神级操作?

看一下形势就清楚了:首先是魏强蜀弱,而且曹魏是碾压级的强;其次是秦岭大山,平均海拔两千米,凭借秦岭大山,曹魏相当自我加持了十万大军。

但是,实际操作竟然是蜀汉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弱击强,而曹魏却只能招架。好不容易搞了一次反攻,还被打得丢盔弃甲。即便是曹魏的翘楚级人物司马懿,魏军仍旧连正面硬刚的勇气都没有。诸葛亮能把仗打成这样,你只能说这是神级操作了。

所以,丞相跨界足够精彩,而且无论怎么跨界都精彩。即便是文学风流,诸葛亮也能“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但是,仅以能否跨界以及跨界是否精彩,就能区分出谁是专才、谁是通才、谁更高、谁更低吗?

通才与专才的最大差距,是格局。面对复杂的真实世界,你能不能运用智慧,理解世界和应对复杂。这就要看格局了。

诸葛亮的卧龙之号,不是自吹的。一篇《隆中对》足以证明他是人中龙凤。

刘备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但问题不是一直战败,而是不能理解乱世、不能应对复杂。简单说,就是刘备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而《隆中对》则给出了战略: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刘备你要先拿下荆州;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备你要再拿下益州。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最后我们才能中原逐鹿。

汉末乱世,各种郡级、州级军阀,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已经乱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但是,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不仅清晰了战略,而且给出了攻略。

提出《隆中对》,这需要哪种专业技能、或哪些专业技能?

政治、地理、历史、军事,等等这些都要全部打通,然后才能在电光火石中连接出这种战略构想。《隆中对》,是在拿整个大汉天下当棋盘。

《前出师表》重在抒情,《后出师表》重在说理。重点是《后出师表》。诸葛亮北伐的全部智慧和推理,在这篇文章中,尽显无余。如果《治安策》是西汉第一雄文,那么《后出师表》则堪称三国第一雄文。

诸葛瑾拥有参透政治的能力,这一点,诸葛诞做不到,最后站队错误、兵败被杀。诸葛亮拥有参透天下的智慧,这一点,诸葛瑾做不到,最后只能做重臣却不能显风流。

而就格局来讲,诸葛诞的认知范围,只是在军事,而高一个维度的政治盘,他参不透。所以,功狗之才足矣。诸葛瑾的认知范围,能够在政治,而高一个维度的天下,却参不透。所以,功人一枚尚可。诸葛亮的认知范围,则在天下,不仅参透了而且捭阖了汉末乱世。所以,成一世风流。

因此,“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中的这个时人评价,非常中肯。那么,三国时代,就诸葛亮一个龙级通才吗?还能否找出与诸葛亮比肩的人才?

一个是曹操,这个家伙率先读懂了乱世密码,抓住了粮食这个底层逻辑,最先搞了屯田,曹魏是靠粮食和财政支撑起来的霸主。另一个是司马懿,他算是曹操在方法论上的继任者,权谋高手、打仗厉害,关键还是一个财政高手。再一个是擘画江东的张纮,孙策以及继任者孙权的战略动作,一直按照张纮的谋划推进。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成为通才?或者说,通才是怎么修炼出来的?

君子不器!

“不器”的意思,不是为了成为通才而不去刻意练习,而是不能把自己活成工具。

拒绝被生活所安置、拒接被平庸所设定、拒绝被别人所定义、拒绝被需要所牵制,对世界时刻保持一份好奇心和一份探索的热情。

这需要智力上的反复磨练,更需要勇气上的无怨无悔,还需要实践上的百炼成钢。

所以,这会让人失去很多。因为“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躬耕于南阳,很可能永远躬耕于南阳,最后“名湮灭而不称”。

然而,这却是人性。人性就应该展现出一种不羁的真实、张扬出一些出格的作为。生来不平凡、必做不平事,要更上一层楼,人性难免任性。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所以,懂得成功的稀缺、懂得真实的复杂、懂得通才难以标准化复制,也是一种更大的格局。但是,成为通才的态度:君子不器,却值得我们欣赏和向往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