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起源

我的思路是,从语言的起源追溯艺术的起源。要琢磨构成语言与艺术的基本元素,一切语言都始自描画、图解、用图形显示,质言之,是模仿,而艺术就起源于模仿。

描画或模仿,自然而然地区分了内与外,形成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这是人类广义上的自爱结构,人不满足于当下暂时的体验,而要把体验保留下来,想在世界上永远留下这些感受的痕迹,以被后人永远看到,于是就有了原初的文字和洞穴里的壁画。

文字和壁画都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占据着外部世界的空间,这样的出场或在场,是人类心灵的发明,但又不能完全还原为心灵,给人享乐的不可以是空想,要沉浸于文字与壁画带来的魔力,人类就这样欣赏自己的创造物,这是自爱的延伸,五官四肢的延伸,它要触及某种东西,而这些东西得被看见、被听到。

于是,一个处于哲学与艺术的十字路口的重大问题出现了:沿着以上思路,可以分成两岔理解:1,文字、壁画,以及语音、音乐等一切艺术形式,都只是象征符号,它们是原始自然世界和人的自然生命的某种篡改、伪造、模仿、置换,并因此被称为艺术。2,不赞同将艺术仅仅理解为象征符号,或者说艺术并非仅仅止于形式。形式只是停留在自然世界的表层,而没有进入物质世界的里面。形式或者词语的态度只是解释性的、模仿性的,象征性的,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艺术沉醉。沉醉的时刻,我们处于物质之中而不是形式符号之中,此刻我们不是用词语思考(享受)物体,而是用物体思考(享受)物体,我们处于物质世界的里面,而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旁观者是冷静的,而沉浸者是兴奋的,忘乎所以的,如此等等。

于是,艺术和人的生命一样,都分成两岔:一种是模仿与象征的态度、符号的态度,这种欣赏,朝向理解与解释。另一种是痴迷的态度,此刻不是辨认而是变形,一种迷狂状态。

就语言而言,如果只专注于说话人说话的含义,这就是理解与解释的状态,此刻嗓音被忽略了。如果我们从说话的含义中分心了,只专注嗓音、节奏、音色这些与物质世界元素相关的东西,就处于艺术状态了,此刻我们处于物质世界的里面,这是物质的沉醉,用物质享受物质,就会有奇幻的效果。

在属人的文化中,这种奇幻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引不起我们注意了。例如嗓音似乎从声音中脱离出来了,就像乐音亦然是声音的变质,它改造了自然声音,是模仿之后的改造。嗓音和乐音似乎从物质世界中飘出来了,这种情形就是艺术。对比一下,如果我用手指向一只猫,说“这是一只猫”,这只是在表达思想,但这不是艺术状态。艺术状态指的是表现,而不是表达。说话只是表达,而说话的神态本身,是表现,可以纳入艺术。于是可以说,艺术是外露的、显现的。就像嗓音是外露的,而说话的含义却看不见摸不着,它只是表达、解释、理解,而不是表现。

按照卢梭《论语言的起源》中的理解,语言起源于艺术,他认为人类先有言语,后有文字。第一声言语,不会像我以上那样平静地说“这是一只猫”——这已经是语音含义约定之后的言语了。当人类还不曾有这样的约定时,第一声言语是喊叫、是眼神动作等肢体语言的延伸。这些音节不复杂的喊叫同时是广义上的歌唱、说话、音乐的萌芽状态。作为距离人的身体本能最近的东西,喊叫意味着力量与节奏。节奏是复杂的喊叫,与呼吸节奏相关,伴着这样的节奏喊叫,就像船工号子一样身体会感觉舒坦省力。在音乐中,节奏是基础,旋律次之,而强调匀称的和谐音是最后产生的。

喊叫当然是一种直接显示,赤裸裸的纯粹表达,它没有借助于任何其他中介概念进行解释,这亦然就是艺术的最基本特征。喊叫是嗓音而不是关于嗓音的意识。嗓音是亲自在场,相比之下,“关于嗓音的意识”已经是一种反思,是间接在场的,已经借助了语言符号,从而已经不疯了。直接性的喊叫是艺术的,它是一种疯。

艺术上的疯,以如上的喊叫为例,它是不透明的,尚无法清澈辨认其到底什么具体意思。语言的首次在场状态是疯狂状态,也就是艺术状态。然后才有对这种不透明的喊叫之任意指向的约定或者束缚,就诞生了真正的有音节的言语及其语法结构,例如“这是一只猫”。

用哲学语言说,以上情形,还不能用二分法加以判断,喊叫的在场的意思因其不透明因而不在场。如果我说喊叫既在场又不在场,这等于是故弄玄虚的废话。喊叫的原初情形,这无言语的不可说的情形,德里达却非想说出来不可,于是他说这情形是“延异”——它推迟在场的实现,却也不是虚无,不是空无内容。“延异”的情形先于在场。

从喊叫中分裂出原初文字的痕迹,喊叫亦然是不透明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痕迹。单凭喊叫已经不足以表现心声,于是心声被刻在龟壳上,这是心声的分离与拆散,也是纯粹显示,是原初文字,是描画、图解、图形,是——道道痕迹,甲骨文首先是艺术状态,然后才说它是原初文字。

如何区分艺术状态与语言状态呢?艺术状态是活的,是活的生命,而语言状态是死的,是死的生命。只有艺术才能使语言死而复活。

喊叫与原初文字的痕迹道道,是感官的外在性,还没有形成观念,因此不在场,为观念的哲学史所排斥,或者只是作为无关紧要的经验性的例子,它们是额外的、琐碎的、疯狂的、不正常的生命体验。因此,传统哲学或形而上学,是抹去上述痕迹的过程。哲学在场的是透明的观念,不是上述的痕迹。在哲学看来,痕迹本身不存在。

于是可以说,探讨痕迹的哲学,简直——太疯狂,它是超出愿望的愿望——但这可能就是“自由意志”的原初本意。探讨痕迹的哲学重估艺术、宗教、语言、形而上学的起源。重新收集历史的碎片,还藏匿于历史长河中永远被隐藏起来的心思。

还得继续说喊叫,这心声的纯粹自发性是自由之最佳表达。卢梭在《爱弥儿》中这样写道:“没有比嗓音更自由的了”。嗓音是天然的、本能的,掩饰不住的表现,它可以作为创新哲学的一种新素材,呈现与出演。

开头我说,语言与艺术都与模仿有关。第一声喊叫原本是不透明的,然后逐渐有了明朗的意向。这里可以不沿着胡塞尔的意向性去发现意向的意义与对象,而要分心琢磨“意向”可以用另一个词取代,在初始阶段就可以被置换。意向什么呢?是模仿。模仿什么呢?是再现的欲望,就像原始人描画的山洞壁画不是思想上的理解而是精神上的魔力。就像把喊叫的声音加以约定才有更加清晰的热情效果——“救命!”——这已经是嗓音与痕迹道道的转移,一些额外生命力的添加。

动物是没有音乐的,动物只停留在喊叫本身。乐音将喊叫变质为艺术音响,而音响是物质的,不是狭义上的语言符号。因此我们说音乐只是呈现或者表现,而不是说话,音乐并不是在说话的意义上想表达什么具体意思。动物也不会唱歌,当我们说鸟儿在清晨的深林里歌唱,这已经是拟人的说法,这属于文学描述而不是学术思考。人的嗓音超越了自然的动物声音,这是属人的文化,但它首先是艺术的——创造发明的、任意虚构的。同样,绘画从一开始就在模仿过程中超自然、超现实。原始壁画已经像梦境了。总之,动物属于“死的”范畴,即使动物还活着,而人类的模仿属于“活着的生命”,即使创造这些鲜活生命的人已经死了。

唱歌是人类自然嗓音的更改。唱歌模仿喊叫,模仿快乐与痛苦,而唱歌是音乐的起源。乐音中计算或精确性的东西是在纯粹自发的冲动之后才出现的,它是一种置换或者更改,它使人脱离了原始热情。这就是人类文化演进的一个缩影,就是说一种疏远与异化或者变形的过程,越来越远离了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沟通,各种远距离的交往(文字取代言语、唱歌取代喊叫、管弦乐取代唱歌、电影取代戏剧、电视取代电影院、智能手机取代电视……)使人类更加迅捷方便舒适,与此同时也越来越丧失了原始能力,它可以返回自然状态吗?不能!人类越是处于计算性的理性状态,就越会远离纯粹自发的纯粹感情状态。一旦思考取代了感情,人类悲剧就登场亮相了。

以上各式各样的取代,都是一种分心的过程。但这样说分心,属于学术分析,而分心者自己似乎并无察觉,反而以为这些替换过程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以为同样一句话当面和别人说,与写成文字传达、与在电话里说,效果是一样的。但事实上,这种假定的同一性只是一个假象,其中的微妙差异被常人忽略了,思想感情的差异会无形放大。敏感的艺术家从中激发起创作灵感,例如画出很多一模一样的脸,在傻呵呵地大笑。这是一场文明的灾难。原本是野性的冲动与自发的热情,却最终导致在某一个固定的时刻大家一起发朋友圈,这是遗忘了个体差异的模仿,脱离了艺术本意的模仿,人连同艺术,就“死了”。它就像是一个虚伪的标本,就像冰冷的雕塑而没有活人的眉眼。

人要活的,首先艺术得死而复活,这取决于感情要死而复活。

艺术状态——卢梭首先是艺术家。他天真,说自己“到死都是一个老小孩”。他用这样的思路说教育,我觉得他也是在建议如今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要延缓用词语取代日常生活里的物件的过程,不要过早地识字、学这学那的,远不如培养孩子的童趣——用孩子自己的感官亲自细致观察的能力。不要告诉孩子什么大道理,不要让孩子过早知道“钱”是什么意思。如果一个人为了喜欢钱而喜欢钱,就不再是一个天真有趣的人,就脱离了孩子的世界。不要用成人理智的世界入侵孩子的艺术世界。一旦孩子知道钱能置换各种各样的东西,可能就是丧失童趣的开始。就像识字可能是撒谎的开始,语言符号可以任意摆弄,语言具有的价值可能远离了日常事物的真实。当孩子不知道金钱的价值时,就更加喜欢你给的糖果和积木,而不是金钱,此刻孩子还处于艺术趣味状态,而不是理智状态。趣味状态是最宝贵的,它带给人终生的幸福。

不要拥抱事物的符号,而要享有事物本身。

(0)

相关推荐

  • 张望 | 笔墨新语境

    张望 ▏Zhang Wang 1961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86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美术馆馆长,南市文联主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 蓝江|哲学与艺术的神秘关系

    哲学与艺术的神秘关系 --巴迪欧对艺术的思考 内容摘要:巴迪欧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关系就是哲学与艺术的关系.巴迪欧反复强调,艺术是哲学的前提,而不是相反,这是因为,唯有当艺术作为一种事件,在语言和知识体系 ...

  • 以诗洗魂炼魄,类万物之情

    汉字----中国文化的DNA!而由那些美妙的象形符号组成的诗歌,则在中国文化几十年断层,青黄不接的时候,起到了链接的作用.象,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魂魄,我们的语言符号就是象,是活的,是可以通万物之情的. ...

  • 现蒙古国当代绘画艺术的起源

    D.Amgalan 歌舞之乡 布面油画,70cm×190cm,1965年,蒙古国国家美术馆 和中国山水相连的邻邦蒙古国的现当代绘画艺术作品,深深植根于蒙古高原文化和东方游牧文化.20世纪50年代起,蒙 ...

  • 艺术的起源:7大史前洞穴壁画

    艺术起源学说之:巫术说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 法国史前艺术家雷纳克等人首先用巫术理论去揭示旧石器时代洞 ...

  • 一本书|艺术的起源/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一本书 总有一本书 值得去读读 文字:含谦 素材来源:商务印书馆/网络 44 艺术的起源 作者:[德]格罗塞 译者:蔡慕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0017541 专辑: ...

  • 中国艺术的起源

    齐白石写过一首诗:恨不生300年前 为青藤磨墨理纸,青藤指的就是徐渭,就是说他想做徐渭门下的走狗,这是齐白石的名言,也就是说中国近代最大的画家是齐白石,他是有两个人是最佩服的,他恨不得在他们家门口做小 ...

  •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插花艺术为中华民族最优美的文化表现之一,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刚刚开始发芽阶段,花就与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史前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等,都可以看到精 ...

  • 瑞典水晶艺术起源学说

    瑞典是现代水晶艺术的王国,在斯莫兰省,关于水晶的传说至今流传.斯莫兰曾经是传统的农业社会,有强大而保守的基督教路德派教会,被称为"黑色斯莫兰",一度是瑞典历史上最穷困的地区.17世 ...

  • 芭蕾的起源与发展,优雅舞蹈艺术的生命力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在世界各类优美的舞蹈类型中,芭蕾可以算是一门顶尖的舞蹈艺术,舞蹈演员以脚尖点地,旋转.跳跃,带给人一种极致的视觉享受.除此,用音乐与 ...

  • 常培杰|“辩证意象”的起源逻辑 ——本雅明艺术批评观念探析

    "辩证意象"的起源逻辑 --本雅明艺术批评观念探析(上) The Logic of Origin of "Dialectical Image":  A Stud ...

  • 思想的起源:艺术的诞生

    艺术的思想在人类脑海里出现是20-30万年前的样子,智人已经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大概出现在4万年前.这些艺术有三种主要形式,最早出现的是洞窟艺术,主要包括岩石雕刻,洞窟画等,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