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要武 | 故居寻访:走进鲁迅旧居,“景云深处是吾家”
文 | 姚要武
今年是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同时也是“鲁迅”这个笔名横空出世100周年。1927年10月3日,鲁迅辗转来到了上海,最后终老于斯。
巧合的是,我今年的读鲁,正好从鲁迅的上海时间开始。可惜得很,转眼已到8月底,一年又过去三分之二了,目前才读到1930年初,一直酱在鲁迅与创造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里,每周都是《语丝》《奔流》,创造社、太阳社,郭沫若、郁达夫,陈望道、冯雪峰,等等。说句真心话,我都有点厌倦了。
处暑已过三天,天还是那么闷热,一顿中饭吃下来,汗从脖子滴下来,好久没有过的事。在闷热与厌倦之中,我突然决定,走一趟虹口,将这两年多里鲁迅的行踪来一次实地探访,通过地理的方式,试将知识的碎片拼接起来,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去年暑假我到北京寻访鲁迅,就复活了不少细节,例如鲁迅那么喜欢逛琉璃厂,买旧书、古董,原来所住绍兴会馆离得很近,穿过菜市口就是。鲁迅在教育部上班,1925年开始深度介入“女师大风潮”,后来频繁参与“校维持会”,哪来的空?原来办公地(清学部)与女师大(现北京市鲁迅中学)只隔几百米,拐一段胡同就到了。
地铁三号线东宝兴路站一带,地形颇为复杂。宝山路、四川北路是两条主干道,轻轨沿着宝山路跑,下一站就是虹口足球场。四川北路从苏州河边开始,在溧阳路一带拐了好几道弯,最后弯到了鲁迅公园和虹口足球场。我要寻访的旧居、旧址,就在它们围成的区域内。
多伦路
出站,过海伦路,是东横浜路,走不到一百米,就到了多伦路。这是一条幽静、古朴的海上旧里、文化名人街,街道两边树荫浓密、店铺栉比、老房子林立。按照指路牌一路向北,所见有钟楼、老电影、景云里、中华艺术大学学生宿舍,路边绿化带上有叶圣陶、柔石、瞿秋白等人的塑像,在里弄内还找到了中华艺术大学(“左联”成立会议会址)、郭沫若旧居、太阳社旧址等。
回来后,发现还是漏掉几个要点,如创造社出版部旧址、福民医院、内山书店原址(魏盛里)、公啡咖啡馆旧址、拉摩斯公寓等,特别是景云里内的格局,以及鲁迅住过的三个号头。于是又抽空去了一趟,坐的是21路公交车,过四川路桥往北进入四川北路,经虬江路、东宝兴路过横浜桥,在横浜桥站下车,福民医院、魏盛里等都在这一块。
而一旦补上这些缺环,鲁迅日记、书信里的相关记载,就顿时鲜活了起来;平时散见的材料,此时也找到了“组织”。
1927年9月,“闲住”广州近半年的鲁迅,终于决定去上海。本想早点动身,可惜遇上了太古轮船公司职员罢工,直到27日“午同广平由广鸿安旅店运行李上太古公司‘山东’船。下午发广州。夜半抵香港”,29日“下午发香港”,10月3日“午后抵上海”。太古轮船公司码头在法租界外滩(今金陵东路外滩), 所“寓”之“共和旅馆”,在上海爱多亚路长耕里(今延安东路158弄)内。暂寓期间,许多朋友前来探望,其中就有郁达夫、王映霞夫妇,王氏后来对这第一面有生动的回忆。
逋抵上海,鲁迅就“往北新书局……柬邀三弟……陶乐春夜餐”,4日“至言茂源午饭,玉堂亦至。下午六人同照相”,5日下午“往三弟寓”,6日下午又“往三弟寓。看屋”,7日晚鲁迅“邀……饮于言茂源”,忙得不可开交。北新书局即北新书局上海门市部,在四马路(今福州路),陶乐春川菜馆在三马路(今汉口路),言茂源饭店也在福州路上,这些地方离共和旅馆都不远。但是“三弟寓”却在“景云里”,虹口公园附近。由此可知,从“共和旅馆”到“景云里”,尽管路途遥远,但交通十分便捷。当年的一号有轨电车,从南京路外滩过外白渡桥,再从北苏州路转北四川路,然后一直开到虹口公园。
鲁迅、许广平8日“上午从共和旅店移入景云里寓”。什么节奏?!有个弟弟在身边多好,房子就近找,决断也快,三天就搞定,哪像当年一个人在北京找房子,八道湾、西三条都是找了好几个月才定下来的。周建人(王蕴如)一家为何住在景云里呢?因为他在商务印书馆工作,鲁迅给陌生投稿者留的地址是“上海宝山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周建人先生收转”,该所位于今宝山路499弄,自景云里沿宝山路,西南行600米即到。
横浜桥
可是5日中饭后,在“往三弟寓”之前,鲁迅却去了内山书店,并且“买书四种四本,十元二角”。现在的内山书店旧址在四川北路、山阴路路口,在景云里的北边,似乎不合情理,好在全集有注释:“内山书店……创办于1917年,先设在北四川路魏盛里(今四川北路1881弄)内。” 魏盛里就在四川北路和多伦路东端路口,是去景云里的必经之地。遥想90年前,鲁迅坐一路电车,在横浜桥站下车,在福民医院门口过马路,进入窦乐安路(今多伦路),路过内山书店和公啡咖啡馆,再往西到景云里。
福民医院
福民医院现为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旁边有个“四院福民健康屋”,算是保留了历史的记忆。该院在鲁迅一家的生活中太重要了,1928年6月6日致章廷谦信中,鲁迅说:“我所看的是离寓不远的‘福民医院’,日人办,也颇有名。看资初次三元,后每回一元,药价大约每日一元。住院是最少每日四元。”福民医院的确很贵,单看海婴出生,1929年9月27日“晨八时广平生一男”,30日鲁迅去“付泉百三十六元”,10月10日出院回家,鲁迅又去“付入院泉七十,又女工泉廿,杂工泉十”。既使鲁迅这样的顶级作家,每千字也才五至十元,(一般作者一至二元。1929年5月15日致许广平信中,提及在火车上吃晚饭,价格是“一元半”。)生个娃,鲁迅要写多少字呀!好歹医院离家近,海婴出生前一天,“下午送广平入福民医院。夜在医院”;出生当天,“夜为《朝华旬刊》译游记一篇”,要不是离家近,还不累死?
景云里
如今的多伦路呈L形,东口与北口均与被四川北路相接。上次在南北向多伦路上看到的镌着“景雲里 1925”字样的石库门头及外墙面,是文化街的借景,其实景云里在横浜路上,与东西向的多伦路相接,门牌号是35弄。这里原先是三栋坐北朝南的三层小楼,如果门牌号没变,那么鲁迅所住在中间一栋,最西边是23号,最东边是17号。鲁迅和许广平先住在23号,但“因原寓所环境嘈杂,又因后门邻居家孩童经常顽皮搅扰,故觅屋迁居”,于1928年8月6日“晚同三弟往四近看屋”、9月9日“下午移居里内十八号屋”;1929年2月21日再次搬到17号,因为东侧有窗,更利于鲁迅写作。而周建人一家仍居十八号,两户打通,出入仍由十八号,再次造成“兄弟怡怡”的温馨局面。1929年5月鲁迅回北平省亲,许广平信中多次提及周建人女儿因出牙嘴痛而夜里哭得甚利害的细节,刚开始不解,现在恍然大悟。
拆迁工地
现在的景云里破烂不堪,周边已在拆迁,1925年刚建时,东西两边可能还没有房子包夹,环境应该还不错,所以一时聚居了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文化人,在近代文学史上也是个奇迹,其中应有商务印书馆及其涵芬楼的凝聚力。在它周边所构建起来的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对这群文化人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相对于它西侧的“大兴坊”和对面的“文彦坊”,“景雲里”三个字最有意境,在横浜一线,天光云影共徘徊。许广平的回忆“景云深处是吾家”,这七个字既富于形象,又饱蘸深情,真是太美了。
创造社出版部旧址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鲁迅在会上发表讲话,会址在中华文化大学,而在多伦路201号弄内找到这幢小楼时,我笑了——我还曾想过鲁迅怎么去的呢,现在发现会址就在他家北边百米处,鲁迅还来做过《绘画杂论》《美术上的写实主义问题》的讲座。而在小楼南面找到“郭沫若旧居”,看到铭牌上郭老在此居住的时间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2月”,我不禁哑然——这不就是创造社和鲁迅由合作逆转到论战的关键时刻吗?创造社出版部在横浜桥、海伦路附近的柳林小区内,从创造社分裂出去的天阳社在溧阳路弄内32号,郭老后来“忏悔”自己因为不愿创造社分裂,而没有阻止小将们攻击鲁迅,“更何况新的主张,虽然危险一点,说不定是更合理的办法,没有经过实验,我也不好凭空反对,因此我也就退让了”。原来攻击者和还击者住得这么近,抬头不见低头见呢!
内山书店旧址
拉摩斯公寓
内山书店1929年迁至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今山阴路)11号,相对于鲁迅,由南边搬到了北边,鲁迅的脚也跟着北向,于1930年5月12日迁至拉摩斯公寓A座三楼四号,说是经内山夫妇介绍,那也是因为内山书店已迁址,对面就是拉摩斯公寓。当然还有许多理由,如不堪邻居滋扰、因受国民党通缉并发现被跟踪等,窃以为还有两个原因不妨一提。一是儿子海婴的降生。鲁迅老来得子,怜爱有加,海婴天生体弱多病,拉摩斯公寓1928年新造、高档,现在看起来也很堂皇,况且又临街,还有挑出的阳台,采光条件更好。二是鲁迅到上海后拼命著译,收入颇丰,1929年8月因版税问题和北新书局打起官司,经调解,分四次共收到北新书局还欠版税8256元,有钱了,换个好一点的房子住住,也合情合理。
这几天,两次走过的地方都历历在目,眼睛一闭,脑子里就会多出一位瘦小而刚健的黑衣人,脸色冷峻,手里总是夹着一支烟,白天脚步匆匆地穿行在横浜路、多伦路、四川北路一带的马路上,或进书店、或上医院,或看电影,或上街购物;晚上则使着一支金不换毛笔,在灯下奋笔疾书。
太阳社旧址
然而,我又有新的担忧,这里在大规模拆迁,东横浜路两边已经拆光,柳林小区征收公告挂在墙上,住户已经搬光,景云里、郭沫若旧居、太阳社旧址一带的老房子,的确已不适合人居住,拆迁是迟早的事。最好的结果是修旧如旧,扩大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规模,将这里变成福州的三坊七巷、成都的宽窄巷子;最坏的结果是拆得不留任何踪迹,只在新建高楼的墙面上,嵌进一块铭牌,如现在的公啡咖啡馆旧址。至于其他情形,我一时还真想不出。
▼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1956@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