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堂 | 赞誉的价值 ——致敬杨桦老师
我是杨桦老师的学生,1974年至1975年在北佛堂读中学,杨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初见杨老师,他身材清瘦显得修长,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散发着睿智的光芒。时代几经变迁,社会日新月异,他却总是身着朴素但又干净整齐的服饰。已至耄耋之年还是那么精神,走路矫健沉稳,讲话不减当年课堂上的风采。
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热爱音乐,尤其酷爱小提琴,在高阳,小提琴是他的代名词。杨老师说,音乐能陶冶情操,能让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之前看过杨老师写的《摇红烛影》、《杨桦诗歌选》,很是佩服,对老师的文学造诣肃然起敬。近日又拜读了杨老师的个人日记,看后感慨万千,夜不能寐,不禁想把老师的处事之道记录下来,但本人才疏学浅,不能用文字完全表达和抒发老师的内心世界与高尚的情怀。
佛堂中学五、六班聚会合影留念
赞誉一个人是否有真正的价值?他是否超越了一般人?又是否激励和教育感染了多少人?
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个人,必须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才有可能真正意识到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人有所值,物有所价,万事万物都可用价值的高低来衡量。作为一名普通老师,在他的有生之年,得到无数个学生的景仰、爱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认为这就是他的价值所在。
日记是杨老师从1984年至1993年间在高阳师范学校的十年记事。80年代初,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十年间,国家领导人更换了三位,突飞猛进的社会变革,改革了好多不宜社会发展的制度,如:废除一些票据,废除大锅饭,改公社为乡镇,改土地分户承包,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实行有计划的生育等等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港台及西方文化流入国内,社会青年到处唱着抒情流行歌曲,还有流行高跟鞋,喇叭裤头发卷起才算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浪潮风起云涌,时局不稳,人心浮躁,一切向钱看,缺失信仰。
佛堂中学二班师生们在一起
师范学校在大变革的浪潮下也不例外,十年调换学校领导人八次,调走和被调走的老师60多人。
无论外界如何变换,杨老师如出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不为金钱所引,不为仕途所诱,不为女人所惑,不与人争,甘于奉献,一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杨老师深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如有懈怠后果不堪设想。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他写到:勿贪官禄酒财色,莫奸强盗将人欺,为人善良多宽厚,自有天地神灵知。这是他的人生信条。
2012年杨老师在定州
受社会影响,学校部分学生表现出不思进取、自以为是等不良现象:早晨不出操,晚上不上自习,宿舍卫生间脏乱不堪入目,混时间等毕业。1984年初,应学校安排,杨老师临危受命担任应届毕业班的班主任。
接班后杨老师对班里的不正之风不是惩戒批评一刀切,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用感化的方式循循善诱,逐一改变。要想改变人的行为,必须解决思想问题,只靠规章制度,治标不治本。他多次找个别同学谈心,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利用礼拜天邀请同学们在自己家包饺子,唱唱歌活跃活跃气氛,有喜欢文学的谈论谈论创作想法等等,想方设法与同学们联络感情。杨老师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良师更是益友。他给同学讲:“同学们没有多长时间就要毕业了,你们是否做好当老师的准备了吗?老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首先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品行端正,其次是掌握教学技能,管理方法等,希望你们按照学校的教育计划学教学大纲,抓紧时间学习,补齐各自的短板。”他在学校倡导创办校刊,先后有《一叶集》《实习简报》《幼苗集》《征文作品选》《高阳师范》等刊物,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大大改变了校风班风。
孟仲峰高小时的杨老师
关于教育,学校有诸多规范条款,但这些准则规范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营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良好的心理氛围,胜过任何教育技能。学生是属于决定地位的主体,谁赢得了学生,谁就赢得了教育。”师生感情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只要有了师生感情,学生也就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也自然而然愿意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中的火焰”。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
当杨老师带领几十名学生去顺平县某山区学校实习,这个学校极其简陋,既没有宿舍,也没有伙房,学生们没有退缩也没有抱怨,和杨老师一起吃方便面坚持下来了。在这里,同学们帮学校整理环境卫生,教孩子们写板报,临行前还给这里的小学生们买学习用具、小人书等礼物。这次实习得到了当地师生的一致好评,还给高阳师范写了表扬信。此次实习使这批毕业生建立了价值感,激发了责任感。
经过杨老师一年的谆谆教诲,这届毕业班的风气焕然一新。有的同学说学校无情人有情。吃完毕业餐,同学们泪流满面,别离,着实难舍。
高阳师范851班师生合影
给毕业生留言寄语是杨老师的必修之举,而且非常慎重,每个人的留言是老师对学生的最后一次思想教育。既是激励,又是鞭策,犹如最后一支强心针。下面我摘录一些杨老师对学生留言片段,分别是:
春华:华是美的,终为求实
艳欣:不仅埋头读书,还要抬头看路
景体:“韧”和“持”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
文秀:幽默和深沉是你的亮点,应该激发出更多的火花
张敏:乐观聪明要和深沉冷静结合,愿你不断进步
玉兰:兰为百草之君,君为众人之魁,切记谨慎
文如:业精于勤,成大博,知而后行
淑兰:艺术的第一要求是它属于民族的,人民的
立欣:刚毅再加大方,细致再加宽厚,几近善矣
爱菊:溪流该羡慕大海,柔柳应效法苍松
陈静:人生有如大海,你就是那潺潺的小溪,愿你永远发出快乐的歌声
学广:不逾矩,心自得,敢作为,更壮观
兴良:问君归期未有期,待到来年花满枝
洪生:干一行,爱一行,成一行,精一行
贵杰:高瞻远瞩,奋力抗争
江华:河畔自易寻芳馥,需观秋后硕果丰
庚申:莫叹息眼前的困境,要憧憬美好的未来
玉中:信心固当有,恒心更莫无
东伟:洽性,强身,壮志,增学
长盛: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苍天不负苦心人
洪升:干一行,爱一行成一行精一行
洪亮:学无止境,知无涯
文素:要敢想敢说敢做敢字当头
他像一盏明亮的灯,给同学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生带着杨老师的教诲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多年以后,不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回忆说,我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杨老师的谆谆教导。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是做人的基本要素准则。
佛堂中学文艺队合影留念
杨老师,1962年毕业于保定师范,先后在孟仲峰教小学,71年被调入北佛堂中学教初中,76年又被调到旧城中学,79年高阳成立师范学校,又被调到高阳师范任教,直到退休。他无论走到哪里,就像一簇爱的火种,传递着爱的火焰。
他教学经验丰富,对学生的衣食冷暖体贴入微,他的教学方法是由爱灌注,由知识引导灌输于学生。他认为凡是教师缺乏爱或品格或知识,都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经常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家夏丐尊在《教育的背景》中说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育者从,教育者必须有相当的人格,被教育者方能心悦诚服,只靠规则是靠不住的。老师的一言一行,用心的付出与正确的爱戴,都将是指引学生心灵方向的重要源泉。
高阳师范806班同学聚会合影
在高阳师范十几年中,哪个班的问题多,校领导就派他到哪去,真正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上善若水,不与人争,俯首甘为孺子牛,1989年光荣的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同年12月4号,校领导找他谈话,让他担任教务处主任,他说布衣躬耕,不求闻达。1990年起,杨老师担任教务处副主任、主任以来,为学校创办刊物制定教学计划,踏遍保定地区16个县市招生巡视,开会、监场等等。他呕心沥血,不辞劳苦,毫无怨言。1993年杨老师荣获省高级讲师荣誉称号,当时他是高阳师范唯一的一名。
他为人随和,谦虚待人,谦逊做事,低调包容,让人舒服。卷耳先生通过一个瞬间,一个场景,即对杨老师的评价说:他一定是内外澄净的人,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他一定是波澜不惊的人,也是宅心仁厚的人;他一定是懂得进退的人,也是真诚的人;他是懂得感恩的人,也是乐于奉献的人;他是哪怕自己受了再大的伤,也要为对方考虑的人,从来没有想到去伤害别人的人。在生活中,杨老师的确是这样的人,他不图名不图利,没有任何名号,没有任何头衔,他就是天上的繁星中的一颗,虽不起眼,却默默闪着的身上所有的光。他在教学上敬业执着,有口皆碑,立足本职,呕心沥血,恨不得将自己的知识全部倾诉出来,传授给学生,他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娓娓道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声情并茂,形象逼真。深受学生们欣赏。
旧城中学23班师生合影留念
杨老师对文学情有独钟,他一边在校培养学生,一边利用寒暑假时间上河北大学函授班,孜孜以求,他对外国文学包括欧洲文学和苏俄文学,不断学习探索。把中国文学包括古典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更是上下求索,他又把现代文学分了三个部分,从1949年建国开始分,抗战文学,建国17年文学和文革后所谓伤痕文学。他经常说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这就是杨老师对职业的基本态度,也是学生景仰他的原因。杨老师在教育杂谈中说道:教育教学本多宗,勿追时髦闹火红,育人当为百年计,国人切记莫放松。这是他多年从事教育工作,追根溯源,不断探索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受学生尊敬的老师。
杨老师,生于1942年高阳县南教台村一个贫困家庭,出生那年,已是日本侵略我国第五个年头了,烧杀抢掠民不聊生,生命朝不保夕,45年日本投降后,国内战争又打了三年,熬到上小学时,又发动抗美援朝,整个国家满目苍痍,百业待兴,物质极度匮乏,加之教台村地处白洋淀,十年九涝,更让人们生活雪上加霜。杨老师,一家姐妹七人受尽无数个煎熬,《烛影摇红》一书有所描述,因家风所染,他从小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刻苦学习,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学业有成,考取保定师范,做了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他说决心做一个忠正的人,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忠于教育事业,忠于职守。对兄弟相亲相爱,对亲友相互抚恤,不谋私利,不图安逸,不奸不宁,不卑不亢,这是他的人生格言。
旧城中学17班师生合影留念
杨老师,生活简朴,没有奢侈的要求,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这和他的家教是分不开的,他可能用一生的执着捂着胸口最发烫的地方,想做一名对的起社会,对得起人民,对得起亲人,对得起学生的一名教师,要用自己的良心与自己的良知去哺育自己的学生。他著书立传就是想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留下就意味着传承,老师留下仁义就会传承美德,老师,留下诚信,就会传承忠诚,留下良知,就会传承正值,留下风骨,就会传承尊严,留下美德就会传承高尚,留下情感,就会对老师深深的热爱。退休20年来,退休不退岗。搞写作,帮助学生杨静罗办康恩酒店刊物等事宜,因此我们这些比较老的学生,有机会和老师联系多些,20多年来,每年参加我们佛堂中学五六班的同学聚会,大家在一起都比较随意,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有一次聚会唱歌,宫老贺同学唱到:“杨老师的书最爱读,千遍万遍下功夫,深刻的道理,我细心领悟,直觉得心里头热乎乎……”
杨老师现已至暮年,即人生的秋天,他的美就像包含风霜的红叶,具有特别深沉的韵味,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谱写出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受人尊崇,受人爱戴。他常说学生是我最大的财富,这就是赞誉杨华老师的真正价值,最后写几句不成规则的诗,作为结尾:
一支粉笔写乾坤,
三尺讲台铸英魂,
传道授业心无悔,
摇红烛影育后人,
率先垂范为人表,
品端行正受人尊,
名利是非如粪土,
唯有知识才是真。
周秋堂读杨老师日记有感
记于202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