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属于四史中的中国共产党党史,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材料的关键词句的解读:1921年2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正式的党组织尚未建立;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无产阶级相结合;作为独立政治力量已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开始了。蔡和森、陈独秀——中国共产党一大的重要成员;讨论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题干材料主体是“中国”。蔡和森说的话的意思是:工业发达与否与无产阶级革命是否发生没有必然关系,无产阶级革命却首先成功于殖民地少、工业落后的俄国。俗话说听话要听弦外之音,马克思主义说要透过表现看到本质。结合此时无产阶级革命渐趋高涨、中国共产党即将正式建立的时代背景,不难推导出蔡和森给党的领导人陈独秀说这番话的弦外之音及其本质——无产阶级革命在中国的客观条件具备了,中国没有殖民地,反而是受到列强欺凌侵略,民族矛盾尖锐,加之工业很落后。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项。A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是“中国”,而非西方发达国家。不符合史实,社会革命指的是改造社会、解决民生的重大社会变革,包括两种方式,一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一是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调整生产关系的改革来改造社会、解决民生问题,如发展人民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型国家等。故错误。B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是“中国”,而该选项的主体是西方发达国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尽管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笼络无产阶级,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无产阶级遭受剥削压迫的境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故错误。D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是“中国”,而非俄国。不符合史实,在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革命道路以前,中国共产党选择的就是走俄国的城市革命道路,尚未认识到俄国城市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故错误。30. 表1 1931~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 单位:吨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史,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如果能根据史老师讲的做表格题的方法思路,很容易就可拿下本题。一看,随着时间推移,看所比较的项目对应的数据是变大还是变小。(1)从1931年到1934年,中国的铁砂产量缓慢上升,铁砂及生铁输出量缓慢上升。数字一对比,发现中国生产的铁砂大约近一半都出口了,为什么?因为中国工业发展落后,消化不了这么多的铁砂,事实也确实如此。(2)中国钢铁消费量缓慢下降,钢铁输入量缓慢上升;钢铁消费量和输入量基本持平。说明中国工业消费的钢铁量主要是来自于进口。(2)尤其要关注数据变化最大的,因为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可以看出铁砂生产量很大,但是钢铁的消费量却很有限。三是化简解读,表格给出的主要信息是中国铁砂生产量大,出口的也多;钢铁消费量小,和输入钢铁量基本持平。我们知道,钢铁产量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再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信息准确解读就是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就是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会给出的数据说明中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这与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没有逻辑因果关系。不符合史实,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统一、整顿财政金融、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给民族工业提供了迅速发展的巨大空间,使其迎来了又一个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故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从题干材料并不能得出民族工业规模日益萎缩的结论。不符合史实,民族工业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半期发展迅速。故错误。C项不符合逻辑推理,表格所给铁砂产量、输出量及钢铁消费量、进口数量数据,说明了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但这并不能得出国民政府的实业政策没有成效的因素。一个出色的绣工在麻袋上绣花,没有绣出漂亮的花来,总不能说绣工的手艺不行吧,正如歇后语所说,麻袋上绣花——底子太差。不符合史实,1928年,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如整顿财政金融、发行法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发展。故错误。31.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将题干材料至于熟悉时空背景下分析解读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时空主体:1982年,供销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其中对内改革主要是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某些环节,实行经济责任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倾斜,由行政部门主导资源配置向市场配置资源转变。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供销社改革原有的计划供应做法,实行按照市场上农户所需来采购供应的做法,供销社职工还改变经营方式,积极开拓新市场。这正是对农村供销社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典型表现,目的是扩大供销社的自主性,以市场需求来采购供应,并积极寻求多种经营方式,以开拓新的市场,最终达到增强供销社的活力。故符合题意和史实的正确答案就是B项。A项不符合逻辑,先有题干材料的经营方式的改革,然后才有“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的结果。不符合史实,1982年的时候,经济体制才刚刚开始,当时还没有突破计划与市场的理论瓶颈——资本主义国家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国家是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是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指标,当时谈“市场”色变,以致于1980年代说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种状况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才得以改变,邓当时提出,计划与市场都只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并不是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指标,资本主义国家是市场经济,但也有计划(如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国家是计划经济,但也有市场(如新经济政策),因此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年的十四大依然做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另外“全面”太绝对。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1993年的时候,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逐渐建立。故错误。32.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分析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材料解读如下:经过抽签选举的陪审员在参与某个盗窃公款案件的司法审判时,本来义愤填膺,但是盗窃公款的犯罪人跟他握手、向他鞠躬恳求后,该陪审团成员怒火顿消。试想盗窃公款的犯罪分子如果对陪审员再行贿许以好处,该陪审员是不是会笑逐颜开?!经过抽签选举的陪审员的这种表现,这如何保证司法审判中的公平正义?综上,“戏剧之父”阿里斯托芬在这部作品里,正是通过抽签选举的审判员无法保证司法的公平正义,来批判揭露雅典民主政治中直接民主的弊端。因此,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是C项。A项不符合逻辑,题干讲的是配团成员因犯罪份子的鞠躬恳求就对其的盗窃行为怒火消除,这与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没有逻辑因果关系。不符合史实,雅典的司法审判由陪审团决定,而陪审员团成员是公民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产生的,而且人数众多,一定程度上就是民意的体现。故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讲的是陪审员因犯罪人的鞠躬恳求就消除对其的怒火,显然不能保证司法审判的公平正义,这呈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很显然该选项与题干意思、语气不一致。不符合史实,雅典民主政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对广大的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而言没有民主权利,就是专制。因此雅典民主制度,根本不可能是趋于完善的民主制度。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讲的是司法审判,并非“公民法”,且盗窃公款属于犯罪行为,而“调节经济纠纷”更多的是民事行为。故错误。33.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巴黎公社的历史,旨在考查分析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巴黎公社革命的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而非有名望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因此可以推知,“无名的人”指的是普通工人。巴黎公社的领导人都是普通工人体现了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故符合题意和史实正确答案就是C项。A项不符合史实,巴黎公社是成是无产阶级自治政权,并非工农联盟政权,而且只存了两个多月,“稳固”也无从谈起。故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巴黎公社革命赶跑的是第三共和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非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讲的巴黎公社革命的领导者都是普通工人,没有呈现“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的信息。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时空错位,一般而言,俄国革命指的就是1917年发生的十月革命。不符合题意和逻辑,俄国的革命者对巴黎公社革命领导人属性的点评,说明了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的本质。这与巴黎公社革命是否受到俄国革命影响没有任何关系。故错误。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题干材料中转折词“而”或者“而是”,强调的是材料转折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尽管没有禁止粮食自由贸易,但是却向贩粮者征税,也是说事实上是通过征税的方式来限制粮食自由贸易。我们知道现代经济的特征是市场经济,自由贸易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因此,题干材料所提供的史实,说明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经济措施与现代经济相违背,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经济措施存在着弊端。因此符合提议的正确答案就是C项。A项不符合常识,粮食短缺需要大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为解决前提,禁止粮食自由贸易并不能解决粮食短缺,甚至还会加剧粮食短缺问题的严重性。不符合史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于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短缺问题更加严重;直到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粮食短缺问题才得以解决。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强调的是“销售”,而粮食短缺强调的是“生产”。故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讲的察里津和卡卢加的苏维埃政权采取向贩粮者征税来限制、禁止自由贸易,自由贸易怎么可能成为经济常态?不符合史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取消自由贸易。到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允许自由贸易,自由贸易才成为经济搞活动的常态。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新经济政策规定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不符合题意,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讲的粮食贸易,而D项讲的是农产品分配。故错误。35.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的历史,旨在考查学生将题干材料置于熟悉的时空背景下分析解读的能力。本题我们采取的方式:逐字逐句的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史实分析解读。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经济大危机期间,许多人失业,家庭收入锐减,消费严重疲软,以致于儿童餐厅里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经济危机造成城市民众大量失业,人们生活陷入困顿境地,愁云笼罩,香烟成为消愁的必需品,许多人在吞云吐雾中麻痹着神经,在烟雾缭绕中寻求快乐,以至于香烟消费激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穿着整洁的人不在写字楼里工作,却在大街上兜售苹果,说明经济危机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迫不得已,沦为小商小贩。综合以上三条信息及其解读,得出的结论就是,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困难日益严重。故符合题意和史实的正确答案是A项。B项不符合史实,经济危机使大批工人失业,农民破产,社会矛盾尖锐。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讲的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的困难危害日益加剧,隐含着人们对政府不满,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开始实施新政,而题干材料讲的是1930-1931年间纽约社会现象。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福利制度是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时建立的。不符合题意,廉价午餐猛增、香烟销量激增和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人在大街上兜售苹果,美国民众生活困窘说明福利制度并没有建立。故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