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标准化体系是如何加速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的思考

随着全球竞争格局的变化,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各国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复杂,由此引发的政府治理方式的变革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营商环境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国际可比的目标,中国营商环境急需加快标准化进程。近日,零点有数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及众同行一起探讨了营商环境优化及标准化的相关问题。

营商环境的标准化路径,世界银行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一是标准化指标体系来源于多年对政府和经济投资活动的观察实践。2001年,世界银行成立了营商环境小组,持续多年观察全球很多国家的发展趋势,着手构建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其中,重点研究了三大问题,即政府何时改变法规以发展其私营部门?改革派政府的特点是什么?监管变化对经济或投资活动不同方面的影响是什么?由此确定了“鼓励效率并支持经商自由的法规”作为营商环境评价的基本目标,对内资中小企业进行考察,评估在企业生命周期内的适用法规。二是建立了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始应用。历经两年的观察,2003年世界银行发布第一份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包含5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涉及的指标包括开办企业、员工聘用与解聘、合同保护、获得信贷和企业倒闭。三是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在实践中迭代优化。在五个基本指标的基础上,世界银行继续探索影响企业在他国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陆续补充了办理建筑许可、登记财产、保护中小投资者、纳税、跨国界贸易、获得电力指标,并将雇佣员工指标排除在便利度排名中,仅作为观察指标。

中国营商环境标准的探索与世界银行的国际化标准体系一脉相承。基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的短板及中国的特色,中国应探索一套适用于中国的标准体系。世界银行营商环境的短板在于:一是评价标准更偏重营商自由与效率,而忽视了营商安全与秩序,也未考虑不同经济体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二是评价样本选取经济体的最大城市,人口在1亿以上的经济体则选取其两个最大城市的数据,由此引发了对样本代表性和科学性的质疑;三是评价方法采用律师、会计师、法官和政府官员提供的数据,忽视了企业的真实反馈,评价方法的精准性不够。

国际标准体系架构下的营商环境在中国得到了广泛运用,改革成效突出。2018年,国务院首次常务会议的首个议题是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明确要抓紧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目前,中国营商环境标准化体系已取得初步进展。一是中国营商环境标准化有了明确的时间表。据了解,2018年11月2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初步明确2019年选择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及其他代表性城市参与测评;2020年,原则上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参加测评,各省市自行组织本省市测评;2021年,中国特色营商环境评估体系成熟,预计将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二是中国营商环境标准化落地应用,并上升为制度层面提供保障。至2019年底,中国尝试了三次营商环境试评价,评价标准逐步完善,重点衡量企业家等市场主体的感受。《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出台,将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大量行之有效的政策、经验、做法上升到法规制度,使其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三是试评价范围逐步扩大,并将铺开应用。中国营商环境第一批试评价城市12个,当年新增10个试评价城市,在去年的试评价中,参与评价的城市达到41个,评价范围逐步扩大。四是中国营商环境评价逐步完善,更注重科学性和实践性。评价范围从原有的仅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转变为排除了国企、事业单位、合伙企业、分公司、合作社、个体户等特殊群体。调查内容在问卷调查、行政记录和大数据抓取的基础上,增加了政策的先进性和典型案例验证。

关于营商环境标准化趋势的思考。一是关注营商环境标准的进化。营商环境应与区域的战略布局与经济结构变化相适应,因此,应该用发展的视角逐步完善指标体系,探索不同层级的标准,并随城市产业升级而进化。二是加强营商环境标准的落地性。目前的营商环境标准重点强调了审批效率。实际中,区县、开发区等囿于审批权限问题,不少指标适用性不高;鉴于中国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资源禀赋差距大,评估标准应更为细化并更具针对性。另外,涉及企业软服务的指标未能很好地展现。三是应加快建设标准化的工作机制。营商环境涉及的部门多,政策频频更新,信息分散、数据碎片化。为了切实减少人工投入、更好地发挥数据信息的价值,应适时建立营商环境评价规范,并建立平台化服务模式,设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监控、改革政策、典型做法、改革成效等重点模块沉淀数据,强化分析维度、用好数据价值,促进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零点有数推出公益性数据赋能课程平台——零点数据学院,旨在通过邀请大数据研究及应用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各行业的数据应用者提供优质的大数据应用课程分享,为数据智能助力行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