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湿喝病脉证第二(16)
《金匮要略》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湿病
三、误下证
(一)湿病误下变证
[代表原文]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则口燥烦也。(16)
[白话语释]
提要:论述湿病误下后的变证。
语译
患湿病的人唯独头部出汗,脊背强滞不舒,因冷而想盖被、近火以取暖。如果此证过早使用攻下法,则会出现呃逆或胸中满闷,小便不利,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这是由于下焦有热,上焦有寒所致。此外,虽然渴欲饮水却又喝不下去,以致口燥特别严重。
阐释
寒湿在表,阻遏阳气,卫阳不得外达,肌表失煦,故欲益被、近火以御其寒;阳气被郁,不得外达遂逆而上越,故但头汗出;寒湿滞留太阳经脉,经气不利,则项背强滞不舒。寒湿在表,法当温散寒湿,宣通阳气。如果误用攻下,不仅病邪难去,反而更伤其阳,导致变证迭出。苦寒攻下,损伤中阳,胃气虚逆,则呃逆;寒湿滞于上焦,肺失宣肃,通调失职,所以胸中满闷,小便不利。下焦郁热熏蒸上焦寒湿,升腾于上,所以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由于乃上焦有寒,水津失布,而非津液不足,所以病人虽觉口渴欲饮水却又饮不下去,故觉口燥明显。
【临床应用】
外湿宜发汗,内湿宜利小便,这是治湿大法。若非化燥成实,纯属里证者,下法断不可用。本证寒湿在表,而误用下法,故出现以上变端。至于如何救误,有医家主张用前文桂枝附子汤,或甘草附子汤,可作参考。
庚子年三月廿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