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升初二的暑假读什么书?资深语文老师为你深度解析

初一升初二的暑假读什么书?资深语文老师为你深度解析

原创2021-07-13 13:42·他山文教工作室

利用好今年这个暑假的时间,加强语文的阅读,对即将升入八年级的学生是很重要的。八年级是初中学段非常关键的一年,因为有新的学科——物理的加入,七年级的七门学科变成了八门学科,那么,平均到各科的学习时间将会减少。对语文学科而言,平时阅读的时间也将会大大缩水。

那么,在这个暑假,七升八的学生该阅读什么书籍,能更有效地积累,打好新的学期语文学习的基础呢?笔者带你一起分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深度解析八年级上的必读名著和选读名著。

一、必读名著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教材中,要进行考查的名著有两本,《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此外,根据语文教材的编排,八年级的文言文学习将选入《史记》里面的内容。如果能利用好暑假,提前阅读《史记》的话,一定会对文言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一)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是初中语文必读名著,在今年之际,阅读此书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此书一问世便引起轰动,1937年在伦敦首次出版,几个星期内就加印了5次,销售10万册以上。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等。他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共产党人的原因。通过访谈与对话,还搜集到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并在作品中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红军战士的生活,以及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货币政策、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为全世界解答了“红军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没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有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疑问。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书中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事实证明,这一预言是非常有远见的。在陕北期间,斯诺还拍摄了大量苏区生活的照片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如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一直广为流传。

左图:毛泽东像 右图:作者斯诺

(二)法布尔《昆虫记》

八年级将系统地学习说明文,因此,语文教材在八年级上选入了负有盛名的科普作品《昆虫记》作为必读名著。

《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法国昆虫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书中,法布尔根据观察得的第一手材料,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一又一个的奥秘:如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切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为了揭开这些奥秘,法布尔像侦探似的长时间追踪观察昆虫,不断地假设,反复地推理,严密地求证,一步一步地逼近真相。每个奥秘的揭开过程都充满了曲折和反复。因此,阅读《昆虫记》便成为让人惊叹不已、欲罢不能的探索与发现之旅。

《昆虫记》之所以引人入胜,与法布尔独特的研究方法有关。在法布尔那个时代,一般昆虫学家的研究是把昆虫装在木盒里,浸在酒精里,睁大眼睛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翅膀、足等,极少去思考这些器官功能,不重视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法布尔一反常规,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他曾这样反驳当时有些人对他的责难:“你们是把昆虫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法布尔从不满足于仅仅记录昆虫的生活,他关注的是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他对于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这种敬畏生命的情,给《昆虫记》这部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和生气,使之成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鲁迅语)。

《昆虫记》的魅力还源于高超的写作技巧。它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还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在作者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国作家罗曼·罗兰把法布尔称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阅读这样美妙的经典是一场愉快的精神盛宴。

(三)司马迁《史记》

为什么要把《史记》列为必读名著呢?一方面从八年级开始,语文课本中将出现《史记》里面的篇目。如八年级上册的《周亚夫军细柳》、九年级上册的《陈涉世家》、高一的《鸿门宴》等等;另一方面,阅读《史记》对积累文言文知识很有益处,《史记》故事性强、可读性强、易理解,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和积累后,已经具备基本读懂《史记》的能力;此外,在如今中学语文考试中,经常从《史记》中选择片段来考查。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中学生可以从“本纪”、“世家”、“列传”中选择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故事来阅读,由于“表”和“书”两部分过于专业,可以不用涉及。

推荐以下篇目:《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留侯世家》《绛侯周勃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等等。

二、选读书目

(一)王树增《长征》

长征,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一部恢宏壮丽的伟大诗篇,一座永不磨灭的巍峨丰碑,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群体记忆之一。在众多以长征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是非常突出的一部。

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这种全景式的写法,使得《长征》有着史诗般的宏大与庄严。

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真实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作者认为:“非虚构写作,要求创作者即使在细节上也不能虚构,一切都是从档案、史料、采访、勘查中推演出来。”为此,他搜集并披露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如果史料不能够查清楚,我宁可不写”。《长征》的饱满、厚重、震撼人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严谨认真的写作方式。

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长征》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人”,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作者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的精彩细节,使历史人物真正“活”起来,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他认为:“坚定的信仰,这是长征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在阅读《长征》过程中,读者既能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能感受到历经苦难依然高扬的革命理想,认识到面临艰险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体会到个人与民族命运融为一体的生命荣光。

(二)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20世纪90年代,西昌卫星发射场,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成功地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开启了中国航天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射国外商业卫星,它的成功,震撼了世界,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是中国在国际航天竞争中的重大胜利。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发射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技难关。他们争雄世界的志向、以身许国的豪情、不计得失的品质、外交家般的风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此次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

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沿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发展。几代航天人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阅读《飞向太空港》,有助于我具体了解这种精神的实质,也能激励我们立志奋进,砥砺前行。

(三)卞毓麟《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晴朗的夜空,群星闪耀。仰望星空,会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许多神话故事因之诞生。但是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呢?牛郎星和织女星真的只是隔着一条“不甚宽广”的天河吗?科学家是如何观测星星的?哪些科学发现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目前人类所能看到的最远的天体有多远?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的这本书,就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原来,天上的星星相距如此遥远,如果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要从地球翻到太阳上,也要翻2700多个跟头才行。学家是用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经过的距离)来计量天体距离的,牛郎、织女两星若真想相会,就是以光速行进,也要走上16年。天文学的研究,从古代的“地心”到“日心说”,从认识银河系到探索河外星系,从使用光学望远镜到运用现代无线电技术,已经把人类的视野推向距地球100多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这本书在介绍天文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思维的启迪。全书从古到今,由浅入深,层层展开,不时穿插一些天文发现的故事,既呈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

庭院里听不到鸟鸣,花丛中没有了蜜蜂,小溪里也看不到鱼儿,这样“寂静的春天”是多么可怕啊!1958年1月,供职于美国鱼类及野生动植物管理局的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信中说她家后院喂养的野鸟都死了,可能与前一年飞机在那个地区喷洒过农药有关。这引起了卡森的高度关注,她开始搜集杀虫剂危害环境的证据,研读了数以千计的各类论著,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

这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第一次对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提出了质疑,尖锐地指出农药的使用严重地污染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杀虫剂不加选择地杀死了“坏的”和“好的”昆虫,毒素停留在土壤和水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的身体。毒素在人体积累,增加了人们罹患癌症等疾病的风险,极大地危害了公众健康。在20世纪60代,各国的公共政策中还很少看到有关“环境保护”的条款。卡森的呐喊,唤醒了民众的环保意识,也招来了一些工业巨头的指责,有人甚至斥责她是歇斯底里的病人或极端主义分子。美国国会为此召开了专门的听证会,最后证明卡森的警告是“有不及而无过之”。本书出版两年后,卡森因患癌症与世长辞。她没有看到自己的努力对此后人类环保事业产生的重要影响,但作为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她的名字将被人们长久铭记。

从以上的名著中,我们能看到国家对语文阅读的倡导,阅读一定要面向过去、面向现在、面向未来。也希望同学们能从粗浅的网络小说中走出来,在读经典中去传承文化、肩负任务、砥砺前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