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11精神健康讲记01
“交互”的观点
主持人徐勇:大家下午好。非常欢迎各位来到苏州华德福学校,这次是家长课堂,因为所有的教育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大人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大人也非常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因为这样的一个初衷,所以我们从今年(2018)开始,我们在苏州华德福学校的基础上不定期举办家长课堂。
今天是家长课堂的第一次课,我们邀请到了李辛老师来给我们做一个启蒙。主题是儿童健康和教育。但是呢,范围其实不限于儿童,各位在生命中的一些重要的问题,也可以分享出来和李辛老师一起探讨。
李辛:我是第二次来苏州华德福学校,今天是个沙龙,所以我们可以像聊天一样,大家都来参与,因为某个人的问题其实也是每个人的问题,每个人一辈子会遇到的、要思考的、要处理的问题都差不多,只是时间点和节奏、强度不同,你10岁思考的问题,我可能到60岁才思考。我15岁开始做的事情,你可能到45岁还在犹豫、思考“再过5年,等我辞职了,退休了,再去做吧。”
从传统文化、人智学或华德福教育的观点来说,所有的一切都在虚空中,我们只是从里边获得一些感应,它们影响着我们,决定了我们看似固化的命运,其中也蕴涵了可以修改的时空机缘,这些大的影响,决定了我们的某些长期志向或者理想、爱好和追求,也决定了时时刻刻的感受、情感、情绪、思想,以及思想的内容、方式和由此而来的行动和结果。
虽然鲁道夫·斯泰纳或者华德福体系属于西方,但它跟我们熟悉的东方对于这个有形和无形世界的认识是共通的,只是因为时间、地点、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可能会让我们在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有些陌生。
我在2007年的时候,第一次看到鲁道夫·斯坦纳的书,是一本关于人类的进化,亚特兰蒂斯之前的世界“最开始像灵魂一样”——那段很优美,印象很深——夜晚,灵魂飘荡在空中,跟月光、星光互相交织,到了白天,他们就回到地面,进入混沌的沉睡状态……后来慢慢的,有了更重的形体,就这样一步一步的,慢慢离开了灵魂可以自由飘荡的状态。
在鲁道夫的观点中,一个孩子,从灵魂到胚胎,再从婴儿到成人的塑造过程叫“塑形”,也是一个心智、理智的发展过程,其实代表了整个生命的发展过程,他有一个“万物一体”的观点。而万物一体也是东方的观点。
包括刚才谈到“交互”的观点。交互是现在通讯业和互联网的常用的词,它也是最近二十年超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过去研究心理学,认为我们的心理就像一套程序,因为外界刺激,所以有条件反射。现在大家都越来越明白,我们情绪的源头,内容,思想、情感,以及行为反应模式,这些不断在变化中的东西,和我们在跟周围的东西在交互有关。这个理解很重要,我们每个个体都不是孤立的,一切都交织在一起。
我们交互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头脑、行为,更不是那些简单粗暴、横平竖直的规则。我们也不仅仅只能在房间里或者必须得在一定的距离之内才能交互。而是任何一个空间,任何一个瞬间,任何一个个体以及他们的情感、感受、念头、思想……,我们的以太层,星光体,或者心智体,或者中医所说的气与神,其实所有的一切,都在跟所有的人,乃至跟过去、现在、未来……在交互。
想到这些,你有没有发现它跟佛法所讲述的某些观点也很像?在佛法的体系中,我们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第七意识,末那识,也叫俱生我执,它使得我们停留在这里。通过我们眼、耳、鼻、舌、身的作用,让我们跟这个现象世界交换,我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身体感觉到,所有这些感受、情绪、情感与思想,一层层的反复刷新、缠绕。
这些时时刻刻的刷新、缠绕使得“我”成为了更“实际存在的我”。我们还有意根,它有点像无线上网,超越时间空间,可以想过去,想未来,想上海,想北京,想月亮,想火星,或者想我的七岁,想我妈妈的七岁……,它扩大了我们跟无形世界更大范围的交互。
眼耳鼻舌身意,加上第七末那识,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基础。佛法里还有第八识叫阿赖耶识,有点像无所不有的云储存。这样使得我们随时在跟一个更大的东西在交互。比如我们百度,随便敲一组字,它会跳出所有和它相关的信息,虽然出现的是我个人关注的东西,也同时是整个人类关注的东西。
所以,中医、华德福、人智学或佛法等等所讲述的,并不只属于东方或西方,当我们了解越深越广,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在那里,只是在那里,并不受我们个体的评判而改变,因为它本身就是交互的结果。因为所有的发现不是通过人类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学习和实践出来的,它是交互的结果。
2017年我们去美国参观国立自然医学院,相当于中国的中医研究院。一天下午,校长邀请了人智医学和华德福的相关学者参加讨论,其中一位是波特兰的华德福联盟的负责人,一个长得像仙女的老太太,60岁左右,满头银发,散发着光彩。大家聊得很开心,老太太讲了西方的传统文化和巫术。我们在瑞士也碰到一些西方的巫师,在家里给遥远的人看病。这个东西方都有,只是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观点。
国立自然医学院的自然医学研究院里,有一门课就是人智医学,那天跟我们参加讨论的老师都是跨界研究者,原来可能是西医,然后学针灸,同时又研究人智医学,也在用欧洲的草药,又学习心理学、静坐或者正骨。
跨界是一个大趋势。
感受、探索与体验
鲁道夫·斯坦纳是近代历史上第一个用现代人能够接受的、逻辑的、相对科学的语言,来讲古代神秘学者、隐修士和巫师们所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一些经验。科学研究的是物质层面现象界的范围;而东方的中医或西方的传统医学,研究的是能量和信息层面;像人智医学、巫术,包括神学(指过去的神学,不是现在大学里的神学)它研究的是信息层面、精神层面的交互。注意,到了能量信息层面,那就不仅仅是在人类社会意识所及的范围内了。
精神世界与自然能量是超越人类已知的,也是超越人类集体意识、知识体系的两个领域,我们可以探索、感受、体验、思索。正是源于这个过程,人类逐步建立了各种知识体系。
如果我们只限于以人类社会现有的科学、文化的标准来衡量,以物质化的思想和概念来理解,要不就是跟别人冲突,要不就是在自己的小系统里冲突。如果了解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可以分很多层,有物质层面,有能量层面,有信息层面,人体除了头部、躯干、四肢这么分法,还可以分为肉体、以太体、星光体、心智体。
我们要意识到,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有很多不同的层面,我们所接受到的,只是意识所及或者说愿意去接近的部分。大自然蕴含一切,时空里涵育万有,每个个体在心智、情感、能量与肉体层面的不同,使得每个人只能接触到某个维度的部分呈现。
这么来理解,我们就不至于太受限于自己所受的教育。比如欣赏艺术,我们听不同的音乐,看不同的画的时候,如果能以这样相对全观的感受和意识的去体会,就能很清楚地知道,有的作品只是在个体的情绪里宣泄而意识不够清明,有的作品触及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所以博大,而有的作品超越了感官、情绪与理智的围墙,带来了上界的平安与人心的释然。
伟大的作品都在上面几层,其实是作品的主人接触到了上面几层。到了之后,技巧什么的就不那么重要了。前两天我听一首巴赫的钢琴曲,音调非常简单,像是幼儿园儿歌的节奏,但是你能感觉到他表达了上层的东西。
今天早上有个朋友发给我一首现代音乐,里面有很多精巧的结构和设计,这个设计里充满人的思想,很好听,但是当人的思想太强了之后,会形成一种限制,会屏蔽掉更自然和更大层面的东西,在华丽的背后有一种内心的紧缩感。
所以,找一些能扩容我们习惯观点的途径,比如接触华德福、人智医学或传统文化,是非常好的开始。因为它是以大部分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关于这个世界的不被现代人留意的另一部分真相。
至少,这些年我观察到,凡是接触过华德福领域的人来学中医,会更容易些。
主讲人:李辛
时间:2018年3月11日
主办方:苏州华德福学校
文字校对/整理:红枫 滴水成辉 甘草巴比 庞贝之石 放低 疏狂一醉 顺风 嘻嘻田 红楼绿梦 采三影 自邇山房 小小人 乘宣 橙色岁月 蓝色玫瑰 红枫 婧芝 小懒 元子 瞽聋虞圣
编辑:光明丫
校对:李辛
关于作者
李辛,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现任上海自道精舍、浙江天景生公益基金会顾问,法国蓝之树学会顾问。
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2015年立品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