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说丨独生子女将如何给父母养老?
撰文:
陈晓晨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副教授
卓嘎措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硕士研究生
责编:钱岳
1
研究背景
随着“三孩”政策的出台,中国家庭模式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网友调侃,“80、90后,独生子女这代人,一对夫妻养4个老人,再拉扯3个孩子,然后再带9个孙子孙女……”。
约40年前开始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代特殊的人口—独生子女。如今这代人已逐步步入中年。由于缺少来自兄弟姐妹的支持、工作和竞争压力的加剧、人口流动性的增强等因素,如何给父母养老成为了摆在第一代独生子女面前的一道难题。昔日的“小皇帝”们是否愿意承担照顾年迈父母的责任?他们是否会因缺少家庭内部的支持而更倾向于机构养老而非家庭养老?
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利用一项大规模青年发展研究的数据,分析了青年人对于父母养老问题的担忧、对养老院的态度以及婚后的居住安排。我们的样本包括来自中国6个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城市中的473名在职青年(16-31岁,其中男性47%,女性53%;独生子女48%,非独生子女52%)。
2
主要研究发现
对父母养老问题的担忧
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均有超过80%的调查参与者表示考虑过父母养老的问题。有33%人认为,“生病照料”将会是父母在老年生活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另有29%和28%的人觉得最大困难将会是“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缺少经济生活来源”和“人际交往缺乏”被选择的频率较低(分别为6%和2%)。不同困难类型的选择比例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当中是相似的。
尽管大部分人考虑过父母养老的问题,但似乎目前他们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十分担忧。对于“你是否担心将来父母的养老问题?”,有15%的人表示“完全不担心”,近一半(46%)的人表示“不太担心”,约三分之一(31%)的人表示“比较担心”,仅7%的人表示“非常担心”。
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以及同父母的关系后,我们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对父母养老问题的担心程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受教育水平更高的年轻人对于父母养老的担心程度更低。这可能是由于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拥有更好的经济基础和更多的关于不同养老方式的信息,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对于父母养老的忧虑。
对养老院的看法
由于家庭规模缩小以及工作-生活的冲突,独生子女可能会比非独生子女更加需要家庭以外的养老支持(比如,养老院养老)。然而,机构养老与传统的孝道观念(及其推崇的家庭养老模式)相违背。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对机构养老的看法相似,都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态度。尽管大部分人(69%)都不认为将父母送入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表现;但当被问及自己是否会考虑将父母送到老年公寓养老时,有超过半数的人(53%)表示“肯定不会”。这种对于机构养老一般性态度和个人选择间的差异反映了传统孝道观念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孝道观念的转变。
此外,男性和女性对机构养老的态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总体而言,男性对机构养老的态度更消极。这可能是由于在传统性别角色中,男性承担着为父母养老的责任。就教育水平而言,教育水平越高的年轻人对机构养老的态度更加积极。已有研究表明,高昂的费用会使人们将住入高端养老院视为一种特权(privilege)而非污名。高学历的年轻人更可能有条件承担相应费用,因此更倾向于认为机构养老是一种可接受的(与孝道观念不冲突的)养老方案。
婚后的居住方式
养老方式与父母和成年子女的居住方式存在密切关联。我们对已婚人群的分析发现,无论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婚后最常见的居住方式为“小家单独居住”(64%)。另有29%的已婚人士“与男方父母同住”,4%的人“与女方父母同住”。婚后居住方式受到独生子女状态的影响。在独生子女当中,婚后与父母同住的比例(37%)高于非独生子女(31%); 且只有在独生女儿当中存在有婚后“与女方父母同住”的情况。
进一步问及和父母同住的原因时,有一半人选择了“孩子太小,便于老人照顾孩子”,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是因为“自己买不起房”,仅有不到20%的人是出于“便于照顾老人”或“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选择婚后与父母同住。
▲
▲来源:www.pexe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