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大院】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是如何变成“国宝”的?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是如何变成“国宝”的?


崔家大院目前正在进行修复,其中上院修复是第一期工程。大家在封闭的施工现场看到,被称为“国宝”的崔家大院已经破败不堪。有的房屋墙壁坍塌,有的房顶长满荒草,有的屋面漏雨透风。从搭建的脚手架来看,遗址已开始修复。但因为目前正处冬季寒冷季节,为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单位已暂时停工。大家在崔家大院上院先后实地考察了难得一见的雕花腰廊、高大宽敞雄伟的西大厅、连接两进院落的鸳鸯楼以及明清时人们在石头上开凿的捣谷石臼。大家还兴趣盎然地就许多不解的问题请教了古建园林专家孙统义先生。

问题一:崔家大院历史究竟有多久?

大家对崔家大院的历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询问崔家大院建于何时,有哪些历史逸事。孙先生说,在户部山的所有大院中,崔家大院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古代建筑群。400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山东濮州人、翰林崔海因不满皇帝昏庸和奸臣严嵩乱政,辞去北直隶(今北京)宛平府尹之职,隐居徐州,结庐南山,也就是后来的户部山。这就是崔家大院的雏形,其时间比天启年间户部分司为避黄河水患移置南山早大约60年。崔家明清两代共有13人出仕做官,以清朝道光年间的崔炘、崔焘两人最有名。其中崔炘曾任广东高州通判,与林则徐同地为官,后因响应林则徐禁烟而受株连。现在大家看到的崔家大院,是翰林崔焘奉旨在故乡旧址扩建的,由崔家下院、崔家上院和客屋院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有房屋100余间,三大院落共有房屋320余间,几乎覆盖了户部山半个西坡。崔家大院是明清两代翰林故居,历经崔氏家族20余代的经营,先有下院,后有上院,最后建成后面的客屋院。

问题二:大院最值得一看的是什么?

崔家大院最值得一看的是什么。孙统义先生说,从历史沿革上讲,它是明清两代翰林故居,历经崔氏家族20余代的经营。从文物价值上讲,它是徐州目前仅存的一座完整的古代官邸,其中崔家大院的祠堂、上院的花厅、客屋院的大殿都属上乘之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建筑艺术水平,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风格上讲,它承南袭北,体现了“五省通衢”的徐州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兼容并蓄;从布局上讲,它有着传统四合院的严谨结构,同时又因势修造,不拘一格,对后世为避水灾而修筑在户部山的居民产生深远影响,并构成户部山古民居在中国民居建筑中的鲜明特色。整个建筑群中,精品之作很多,其中的鸳鸯楼堪称神来之笔。

问题三:为何说鸳鸯楼是神来之笔?

鸳鸯楼是户部山古民居特定时期的产物。明朝天启四(1624)年黄河暴涨,并在徐州东南隅的奎山附近决口。溃堤前,户部分司张禁告示全城,并将户部分司暂迁南山之上(既后来的徐州民俗博物馆所在地,南山也因此称为户部山)。百姓见状亦纷纷到这座山上躲避。大水3年未退,户部山坡度较小,容易建房,老百姓既无家可归,便开始作长久打算,纷纷兴造。户部山古民居即从那时逐渐形成。崔家大院就是当时建在户部山西麓的古民居之一,鸳鸯楼则是崔家大院建筑群中的一枝奇葩。鸳鸯楼上下两层,利用山坡的落差建造,不设楼梯,朝向相背,楼前后各自开门,通往前后高低不同的院内陆面。鸳鸯楼巧妙地解决了山体建筑地面落差大,又要形成多进四合院所带来的困难,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鸳鸯楼坐落在崔家上院中排西半部,上下各5开间,一楼面南,东头三间中间设一门,上有门罩,次间各有一窗;西头两间,东间留一门,西间留一窗,面对大客厅山墙,室内光线较暗。鸳鸯楼一楼,与西大厅待客厅和雕花腰廊,共同组成有接待来宾功能的上院西跨院。二楼面北,东头三间大门和北面三间堂屋大门相对,西头两间属暗间,有内门和外三间相通,属明三暗五的房屋布局。北面除一门外,每间都留有竖棱窗一个,而南面只有最西头一间有窗相对。鸳鸯楼上层五间和堂屋三间、西屋五间、腰房三间共同组成上院的二进院西跨院。鸳鸯楼的设计不仅解决了山体落差造成的空间序位变化,和多进四合院地坪落差大所造成的两院过渡困难,还充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鸳鸯楼的设计是中国建筑的创新,它虽然称为楼房,居住者却没有住楼的感觉。鸳鸯楼不动声色地和平房溶合一起,使居住者入室方便,不爬楼梯,老少皆宜,显然是整个大院的神来之笔。

 问题四:崔家大院是如何变成“国宝”的?

崔家大院在两年内,由市级文物单位一跃两级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国内实属罕见。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崔家大院成为“国宝”呢?孙先生说,这里面的过程十分曲折。崔家大院是1993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999年开发商强行拆迁,崔家后代为保护国家文物据理力争,结果将上院和下院现存的大约170余间房屋保护下来,而客屋院和后花园的150余间房屋却被拆除了。2005年,崔家大院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上半年,经江苏省申报,又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户部山没有拆迁改造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先生曾多次前来考察。他说,户部山古代建筑群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文化非常厚重,应该全面保护,将来有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可能。后来拆除改造,阮教授为此痛心疾首,在中央电视台和他所著的书中,多次表示惋惜。他说,近几年的文物保护,最令他痛心的事就是徐州户部山被破坏。原来的户部山历史街区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几家大院,而且也已经不完整。尽管如此,户部山的古代建筑群仍受到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的高度重视,这才促使户部山两年之内连升两级,成为“国宝”。

问题五:修复方案都有哪些创新内容?

孙先生还说,目前崔家大院的修复工程就是由他们正源古建园林研究所负责的,他主持设计的崔家上院修复方案,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他的目的就是将崔家大院修成精品工程、亮点工程,充分体现4个宗旨:保护地方建筑特色,挖掘深刻文化内涵,加强修复技术含量,提高文物修复档次。他说,在古建筑群中,屋面长草漏雨可以说是通病,在我国已延续几千年。针对这种弊端,他们的修复方案进行了4项创新:一是使用现代防水材料;二是改良底瓦规格和制作材料;三是将原来的坐瓦泥和灰背泥改成砖瓦粉末;四是加长勾檐、滴水、迎风的长度。上述4项创新解决了屋面渗水、生草、长树以及屋檐容易脱落的问题。外表看,整个建筑没有任何改变,仍然保持着地方特色的外观,实际上却延长了建筑寿命。方案的创新赢得专家认可,该方案因此获得中国建筑文化中心等4家权威部门联合颁发的“2006中国建设行业创新成果奖”。

问题六:真的可与乔家大院媲美吗?

孙先生还兴致勃勃的介绍了崔家大院的“插花兽”和“插花云燕”。他说,这两种脊式造型为全国所仅有。1995年,他在崔家大院通过实地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整理了具有鲜明徐州地方特色的插花兽和插花云燕两种脊式造型,次年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插花兽和插花云燕是坐落在屋脊两端的饰物,是一种象征社会地位的脊式。插花兽分“张嘴兽”和“闭嘴兽”两种。“张嘴兽”代表该户人家有功名,而没有功名的家庭即使再富有也只能使用“闭嘴兽”。插花云燕脊式是一种吉祥饰物,突出吉祥和谐的寓意,云表示祥云缭绕,燕则代表瑞鸟飞翔。此次修复,他们将在崔家大院部分房屋中使用这两种脊式。孙先生还说,崔家大院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拆迁破坏目前难以恢复整体面貌,这是无法弥补的损失。整个崔家大院由大约30个四合院组成,构成不同功能的使用区域范围。如果崔家大院整体保存到现在并得到保护和修复的话,其规模足可与山西乔家大院相比,而且毫不逊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