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钳住孩子

不要钳住

孩子想象的翅膀

有一个关于想象力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卡尔·威特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小时候,卡尔·威特在用蓝色笔画苹果时,他爸爸的朋友劝告说应该让孩子用红笔画时,他爸爸却如此回答:“为什么一定要用红笔呢?我认为他画得很好,说不定他以后真的会栽培出蓝色的苹果呢。至于现在的苹果是什么颜色,他吃苹果的时候自然会明白的。”

现在的教育常被吐槽为“复印机”式教育,哪怕教出来的孩子各个“优秀”——知书达理、成绩优异,然而,这些考场上的巨人,一回到生活中来,往往就成了自理能力、创造力都偏低的矮人。

我们家孩子成绩属于中等,但最令我担心的不是他的分数,而是缺乏自主性、创造性思维。

就拿孩子的绘画水平来说,过去一直觉得他没有什么绘画天赋。从幼儿园开始,就给他报了一门创意美术,一年级又花高价在一家书画院学习绘画,并且都是孩子自己要求的,应该说他是很感兴趣的。然而我发现,学了这么久似乎看不到孩子有什么进步,一旦学校布置手抄报、图画日记之类的作业,他就一筹莫展,对着一张白纸发半天呆还是什么也画不出来,或者就是一团鬼画符。一开始,我很生气,还会说一些破坏性的话诸如“你怎么那么笨,学了那么久学了些啥?害得我还花那么多钱给你报班……”“你画的是青蛙吗?是妖怪吧……”有时候看到孩子“乱画”一气,我也会气不打一处来,一边数落他,一边拿橡皮擦掉,有时候抢过他的笔就按自己的想法往上画,结果是,孩子委屈生气,我自己也心累手酸,整个一费力不讨好。

直到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接触到“心灵成长阶梯图”以后,我才幡然悔悟,自己过去的做法对于孩子的心灵成长是有巨大破坏性的,我的否定和控制,不仅在下三层(环境、行为、能力)限制了孩子自主能力的提升,也没能在上三层(价值、身份、使命)带给他积极正向的引导。他一拿起画笔就大脑放空战战兢兢,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天马行空”会跨越我的审美标准,从而遭到我的否定和斥责。是谁钳住了他想象力的翅膀,正是我这个糊涂妈妈啊!

了解到原因之后,我开始一改过去对孩子“完美主义”式的要求,鼓励他放飞想象,随心所欲地在画纸上展现他的心灵世界。孩子画得不好,我也不会干涉他,而是引导他关注自己的进步:“你看,上次你画的恐龙身子小脑袋大,这次比例正常,比上次进步多了!”

对于孩子异想天开的一些“创造”,我不再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而是表示赞许和鼓励。

比如有一天,绘画老师给孩子们定的主题是“海洋”。其他孩子画的都是蓝色的大海,只有我们家孩子的与众不同。老师问:“为什么你画的大海是黑色的呢?你看其他小朋友画的都是蓝色的。”孩子做了一番解释。后来他告诉我:“老师不懂,我画的是海洋的深层(无光层),那里本来就是漆黑一片的,你看我还画了两只鮟鱇鱼。”我这才恍然大悟,孩子说的是我们前两天看的书里的内容。我很欣慰,这是他第一次把从其他地方看到的图像,搬到自己的画纸上,尽管这幅作品从表面上看没有其他孩子的整洁漂亮,但是他能够“学以致用”,就是一个特别大的进步,于是把他狠狠一顿夸。

还有一次,老师定的主题是“我在天安门打个卡”,五星红旗、天安门是这幅画作的主要元素。我们家的抽象派小画家又开始脑洞大开了,从外太空搬来了“仪仗队”,五大行星威风凛凛,翱翔天宇,与巍峨的天安门城楼相映成趣。这可把我乐坏了:“让五大行星与天安门同框,这样的想象力可能全世界只有你才有吧,你真棒!”(表扬从下三层入手、在上三层扎根。)

我还把孩子的一些画作发到朋友圈,然后给他看朋友们的热评和点赞,帮他进一步树立自信心。

于是,前段时间还抱怨“画画没意思,不想上了”的孩子,最近又很积极地开始上课了,并且每次都能创作出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

对于孩子近期取得的小进步,我的结论是:不要把问题归结于“环境”“行为”“能力”这些下三层因素,抱怨是没有意义的;把正向引领孩子的上三层作为努力方向,帮助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带动他行为和能力的进步,才是我们应该并且能够做到的。

留言板

刊发于2021.7.16《劳动时报》二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