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远去的岁月

01

老同事小凤说要购买我的签名书给孩子看,她是我在福建打工所认识的,一个大大咧咧爱笑的豪爽女子。她和另一个老同事芳住在桐城同一个小区。若不是她坚持要给孩子看,我本是不打算让熟人看到。

我给她们分别写上签名,相识近20年,希望余生一直相伴。

昨天看到芳所发的朋友圈,配上我们曾经在厂里的几张照片,瞬间击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双眼潮湿,记忆的潮水凶猛袭来。

福建晋江东石潘径村——那是我人生打工中的第一驿站。那里盛放着我们最美的年华,那时我们都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小女孩。

02

我们当时做的服装是非洲人穿的沙滩裤,厂里都是做外贸衣服。我们同在整件组车间,有一半同事是桐城人,只是来自不同的乡镇而已,我们在老家时并不认识。

那时即使再累对于未来依然充满着种种想象,我们都讨厌做服装,却又不得不做服装,每天晚上都是凌晨两点多才睡觉,超负荷地劳累,每天却睡不到6个小时,除了吃饭就是做事。

记得小邱曾和我说,假如未来我们的孩子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那我们今天这么苦逼地做衣服是不是太亏了?现在想起这句话,觉得很有趣,不由得想笑。

2000年初沿海的劳动密集型工厂都是这种工作模式,晚上十点有个吃夜宵时间,我们通常在外面去吃馄饨,吃炒饭、炒粉、面条等。还记得我们厂门口摆摊卖馄饨的是一块钱一碗,看我是老乡她给我算5毛钱稍微少点。

有些老乡年初的几个月,吃老家带去的炒米,或者是锅巴开水泡着就在车间吃,这样能节省开支和时间。那些年,就是这样争分夺秒地干活。

还记得小陈,比我大两岁的桐城女孩,她老家位于桐城的大山区。她有浓黑的眉毛,皮肤细腻,她每天用绿色的小酒精炉做饭吃,她是和她爸爸一起做衣,哪怕打个鸡蛋自己都舍不得碰点,让她爸爸吃,真的是懂事勤劳的姑娘。

03

小陈家有两个妹妹要上学,二妹当时在我们桐城中学,是我们市第一重点高中。另一个妹妹在初中。沉重的家庭负担,让她的思想里,只知道一个劲地省钱,拼命干活。

她这么好的长相,这么好的女孩,身为长女,她注定要为家庭牺牲太多,若顺序颠倒,她若是老小,一切会是另一种模样。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机遇也会不同,这是所谓的命运吗?

那时,这样的姑娘有很多,这样的同事似乎也很多,但小陈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后来,到了结婚的年龄,小陈遵循长辈的意愿,在老家召亲。她家是桐城,舒城,潜山三县的交界处,这样的家庭状态,召亲的女孩能有多少选择空间?

现在算一算,我们那时的一班女孩,很多家里都没有哥哥弟弟,这样的情况至少有12人以上,这真是一种命运的巧合。我们都是80后,都是十几岁时就在离家几千里的地方打工。正月出门,到过年才回家,就像卖给工厂了。

我们都是听信了读书无用论,家庭条件和身边环境都没有读书的土壤,也根本没有读书氛围,家里姐妹又众多。听大人说学个手艺一生有个饭碗,大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那时候没有网络,家人和身边人的思想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他们的眼界是我们的天花板。

因此,我们相聚在福建那个靠海的小村,那里家家户户都是以服装制作为主,我们所在的厂在周围算是较大,约有500多人。分为整件组,流水组、包装部、后道,仓库等。

04

小凤也是家里老大,她父母没有要求她一定要在家召亲,她和她妹妹都嫁出去 。

在工厂时,我和她感情不算太好,甚至为点误会还争执过,但我们分开后,却时常联系,成为工厂同事中最亲密的朋友,每年腊月我们还会在桐城小聚,相互若需要钱周转时,一句话就立马转过去。我曾写过《那个卖油漆的朋友》就是写她的真实故事。

我生命里所遇见的人,他们都会出现在我的文字里。不是现在,就是未来。

好友的相册

金芳,她是我在厂里时爱好最接近的人,我们一起租书,一起练字,一起摘抄书中的经典语录。那时真的是太累了,业余时间特别有限,一年下来所看也没多少。

还记得她睡的上铺墙壁上贴满了她写的黑体钢笔字,她买多很多庞中华的字贴,一笔一划地临摹练习。现在有人收到我的签名书,留言说没想到齐姐写的字还挺好看。其实,我眼里芳的字最好,她的字钢劲有力,整洁中又有笔锋,很像男子所写。

昨天我发了芳收到我书后发的朋友圈,有人说,你那老同事,文采也不错呀!我回复,我们可是桐城人啊!桐城人就是这么文艺。

还记得在厂里时,小娟堂嫂曾说,小齐和金芳俩说话就喜欢文绉绉的,还爱带成语。我们自己倒不觉得,只是在那个环境下我们显得有点特别。

金芳曾给书法家庞中华写过信件,她也梦想将来成为书法家,也收到了庞老师的回信鼓励。年少,我们都是有梦的,她敢去尝试,是很值得佩服的。只是后来,太多人因为生计与生活妥协,与命运妥协。

我们有时调侃说,怎么样才能脱离苦海。不用再这样辛苦一天做到晚,还赚不了什么钱,我们什么时候能把觉睡个够,睡到自然醒那该多幸福呀!

每天早晨,我们在厂里的广播音乐里艰难地睁开眼,急匆匆地梳洗奔跑去车间,常常因赶时间,早餐都吃不成。那时早餐包子5毛钱两个。自己做饭吃的两个人搭伙,买肉一次是称两元钱的,那时在饭店炒素菜是1块5一份,加一点点肉丝是3元。

05

我时常想,我们那班同事,都是那么能吃苦,好强,肯干,爱读书,倘若像后来的网络发达,可以自己选择不同的工作,如销售,营业员之类,怎么也都比在服装厂拿那点微薄的收入好,至少发展空间大,思维眼界会提升很快。

而今天,我也都已是为人妇人母,还能怎么样,不可能改行或者花钱从头再来,金芳在桐城买房定居后,孩子在小区边上学。每天骑电瓶车在家门口做服装,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6点一天100元左右。平时会在微信上卖卖她父母在老家种的特产,木耳,河里的小干鱼,茶叶,红薯粉等。生意还不错,老客户很多,主要是山区自家种的农作物,绿色无污染。

她上次发来摘茶的照片,手上都是老茧和裂口,粗糙得像个老人的手,她说,你现在好了,成“作家”了 。

我想说,我们都是一样,终不过是殊途同归,人不是在身体上累就是在精神上的累,我们这行压力也很大,时常也会焦虑,生活从来都是不容易的。

我们年少时在福建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没有周末,没有假期,居然也走过来了。现在回忆起却都是快乐的时刻,或许我们是怀念那个年龄的自己吧!

我们在这人世间有一些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也会有几个没血缘关系的再世亲人。我们几个都相识超过15年,一直都还有联系,互相关注。

不管岁月如何变迁,未来彼此会是什么样子,但我深信我们一直都会在彼此的生命里,直到永远………

“以此文送给当年的所有同事,还有一些没有提到名字的朋友们,你们都在我的心里…”

15年前的照片

03年端午节

(0)

相关推荐

  • 曹德旺捐款百亿,为何只给老家捐50万?曹总:我是被赶出村的!

    "有人用一生治愈了童年,而有人却用童年治愈了一生." 然而,享誉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却二者兼顾.他用了一生的奋斗只为填补童年的缺憾,他人的偏见,心 ...

  • 【灵璧美文】十八岁的爱情

    十八岁的爱情 文/欣雅      你青春时候做过最疯狂的事是什么?这是今天听到朋友问我的一句话,我连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从南方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去北方找他."      近十年了, ...

  • 《1028相聚鲁商》

    <1028相聚鲁商> 开篇三首 半世匆忙半世强, 不愿低头心身伤. 神州万里明心志, 不改敦厚与善良. 诗歌合为时而作, 字里行间功利多. 人间百态难写尽, 独辟蹊径成一说. 红尘落寞苦婆 ...

  • 读赵东理先生《岁月留痕》1.2心得

    大文豪莫言先生有"一把紫砂壶,二两明前茶,独坐桂树下,思绪到天涯"的佳句. 诚然,闲暇时分,品一杯清茶,捧一本好书,或坐于树荫下,或坐于阳台,欣赏文字的魅力,揣摩作家的精巧构思,其 ...

  • 美好而难忘的聚会

    美好而难忘的聚会 作者│陈小敏 原单位的工会主席马宏是个热心人,多次组织老同事聚会.每一次聚会都美好而难忘. 马宏多次对我提出,希望我能参与组织一次,人员范围限定在70~80年进厂的. 举办大型聚会活 ...

  • 高艳艳:想念阿琴 | 品读

    想念阿琴 高艳艳 八年前,我在昆山一个很大规模的台资企业里上班,这个厂子因为相对当时其他企业工资算很高的,待遇也不错.所以进厂不容易,离职率也很低.阿琴比我晚一年进厂,记得那天,午饭后我们在换衣间休息 ...

  • 抗战中的十所大学:不同的命运,一样的风骨;远去的岁月,不灭的火种

    这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的,是1938年西南联大部分师生徒步迁徙的影像,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段慷慨悲歌的缩影. 抗日战争的纷飞战火中,中国大学顽强地生存.抗争.发展,其中蕴涵着某种让后人肃然起敬的精神. ...

  • 永生难忘的铁夹沟(远去的岁月之六)

    铁夹沟在我们大队的五队,是一个很大的"V"形沟,沟平躺在岩边上,有一两百米长,长满杂草.灌木和树木.沟上面是一大片水田和住的人家,沟下面则是四队的"公山". 我的老家离铁 ...

  • 远去的岁月

    远去的岁月 作者:又见枫红  朗诵:把酒当歌  春之韵 一座颓败的水闸,崩塌在凄冷的雨夜,煙没了多少的前尘往事!从蜕变成一座崭新大桥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从此,沉淀在历史的长河里, ...

  • 『我醉乡土』第75期:程立正丨即将逝去的这些老行当,带你回味远去的岁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行当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留下一些珍贵的资料.今天请大家跟随我们作者了解一下即将消失的这些老行当. 卖货郎 随着经济的发展,那些摇着拨浪鼓或吹着唢呐,走街串 ...

  • 远去的岁月-郑州日报数字报

    ♣ 王留强 岳父珍藏着两件东西,一件是他参加上甘岭战役荣立三等功的证书,还有一件是国家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两份证书在岳父的抽屉里,静静地叠放在一起,仿佛叙说着那远去的岁月. 岳父17岁赴朝参战 ...

  • 桃花塆的外姓人刘大爷江大婆老俩口(远去的岁月之四)

    桃花塆院子和所在的生产队一样,是袁氏家族的大本营.上世纪七十年代,院子共有八户人家,就有七户姓袁,只有刘家一户外姓.一个生产队也只有三户外姓,刘家.江家和李家.而李家其实只有一个人李永久,没结婚成家, ...

  • 一块生长出香味、辣味的土(远去的岁月之二)

    "兴海,快去那块土里扯把蒜苗回来,好炒回锅肉."中午,母亲站在灶台前,一边忙着将锅里煮熟的一块猪肉捞起来,准备切,一边吩咐我赶快去土里扯一把蒜苗回来.几十年前的一幕,恍如发生在昨日 ...

  • 無梦:远去的岁月

    文/無梦(宿迁市) 生命是在时间里度过 时间在岁月中轮回 人生路漫漫 在蹉跎岁月里 吃过苦受过累 伤心流泪 挨饿受冻 是岁月赐予的煎熬 守着封闭式年代 不是那代人不思进取 是世界封闭了 中华大地 自力 ...

  • 生产队长大大(远去的岁月之一)

    我们生产队在大山脚下,一条长长的大冲里.当时生产队有约二十户人家,除两户外姓外,都是我们王家一个家族的,老一辈是父亲的弟兄们,下一辈则是我的兄弟姐妹们. 生产队长是家族中的王炳兴大伯,我们习惯叫他&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