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特殊疗法集萃』第十一章 足针疗法 第四节 取穴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取穴方法

  1.足跟后缘的中点与二、三趾间的连线折为10寸,此线定为正中线。

  2.足底各趾间与足跟后缘连线平行于正中线,其间隔折为1寸。

  3.足背以表面解剖定位取穴。

  4.内外踝顶点与足底内外缘垂直线各折为3寸。

  二、注意事项

  1.足针前须常规消毒,每日或隔日针治一次,7~10天为一疗程,休息2—3天再进行第二疗程。

  2.左侧病症取左侧穴,右侧病症取右侧穴,两侧病取双侧穴。

  3.可配合电针。

  4.捻针时,让患者活动或按摩患处。

  第五节常见病症治疗

  一、流行性感冒

  【治则】祛风散寒,清热肃肺。

  【取穴】取足针17、24号穴。

  【治疗方法】在足背一、二趾间后1寸处,直刺或斜刺5分~1寸;第二趾的第二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点刺1—3分。

  二、流行性腮腺炎

  【治则】宜降火化痰,疏风通络。

  【取穴】取足针10、2l、22号穴。

  【治疗方法】在足内侧舟骨突起上凹陷中,直刺5分;足背四、五趾间后5分处,直刺或斜刺5分~1寸;足背一、二趾间后1寸处,直刺或斜刺、向上刺l~2寸。

  三、小儿麻痹后遗症

  【治则】清热养阴,舒筋调经。

  【取穴】取足针15、21、30号穴。

  【治疗方法】在踝关节横纹中点下5分两旁的凹陷中,透刺或向上斜刺1寸5分-2寸;足背四、五趾间后5分处,直刺或斜刺5分~1寸;足外踝后上方1寸-5分处,用横刺或斜刺l~2寸。

  【注意事项】对本病应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四、支气管炎

  【治则】风寒宜疏风散寒宣肺;风热宜疏风清热宣肺;燥热宜清燥润肺。

  【取穴】取足针23、29号穴。

  【治疗方法】在拇长伸肌腱内侧踱趾关节处,点刺或浅刺1—5分;内踝正中直下2寸处,直刺或横刺1~3寸。

  五、支气管哮喘

  【治则】疏风散寒,健脾化痰,益气定喘,补肾纳气。

  【取穴】取足针23、29号穴。

  【治疗方法】在拇长伸肌腱内侧踱趾关节处,点刺或浅刺1—5分;内踝正中下2寸处,直刺或横刺l~3寸。

  六、急性单纯性胃炎

  【治则】消积降胃气,清胃化脾湿,温中散寒。

  【取穴】取足针6、9、10、19号穴。

  【治疗方法】分别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5寸。内旁开l寸处,直刺或斜向下透刺l~l寸5分;拇指与第二趾间后4寸处,直刺或斜向内侧透刺5分~1寸;涌泉穴旁开l寸,直刺1寸;足背二、三趾间后3寸,直刺或斜刺向上2寸。

  七、慢性胃炎

  【治则】疏肝解郁,降气和胃。

  【取穴】取足针9、10、19号穴。

  【治疗方法】在拇指与第二趾间后4寸处,直刺或斜向内侧透刺5分~l寸。涌泉穴旁开1寸,直刺1寸;足背二、三趾间后3寸处,直刺或斜向上刺2寸。

  【注意事项】慢性胃炎,患者体质多虚弱、消瘦,宜采用综合疗法效果较好。

  八、神经性胃痛

  【治则】疏理气机,平泻肝火,温补脾胃。

  【取穴】取足针6、19、27号穴。

  【治疗方法】在足背二、三趾间后3寸处,直刺或斜向上刺2寸;太白与公孙穴连线的中点处,横刺1~3分;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5寸,内旁开l寸处,直刺或斜向下透刺1~1寸5分。

  【注意事项】治疗时患者尽量禁食,脱水者应补液治疗,平素注意饮食卫生。

  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肠炎病证可取足针6、19、27号穴。

  九、高血压及高血压性心脏病

  【治则】平肝泻火,祛湿化痰。

  【取穴】取足针7、22号穴。

  【治疗方法】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5寸处,直刺或斜刺5分~1寸5分;足背一、二趾间后l寸处,直刺或斜向上刺1~2寸。

  【注意事项】足针疗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有效。对继发性高血压,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

  十、三叉神经痛

  【治则】祛风散寒,滋阴降火。

  【取穴】取足针2、11号穴。

  【治疗方法】用28号1寸毫针刺之,先泻后补(捻转补泻手法)留针30—90分钟,隔日一次。

  十一、肋间神经痛

  【治则】疏肝解郁,祛瘀通络,柔肝养阴。

  【取穴】取足针4、18号穴。

  【治疗方法】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3寸,外旁1寸处,直刺5分;足背第一踱骨头内前凹陷中处,斜刺或直刺l~2寸5分。

  十二、坐骨神经痛

  【治则】祛风散寒,温通经脉。

  【取穴】取足针2l、30号穴。

  【治疗方法】在足背四、五趾间后5分处,直刺或斜刺5分一l寸;足外踝后上方1寸5分处,横刺或斜向上刺l~2寸。

  【注意事项】足针疗法对本病虽有较好的效果,但对因腰椎机械性压迫等引起坐骨神经痛,效果较差。治疗时应注意保暖,避免风寒刺激。

  十三、癫痫

  【治则】开郁化痰,养心安神。

  【取穴】取足针8、27号穴。

  【治疗方法】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5寸,外旁开1寸处,直刺或斜向内侧透刺5分~l寸;太白与公孙穴连线的中点处,横刺1~3分。

  十四、癔病

  【治则】理气解郁,养心安神。

  【取穴】取足针3、24、27号穴。

  【治疗方法】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3寸处,直刺5分或斜向下刺1寸;第二趾的第二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点刺l一3分;太白与公孙穴连线的中点处,横刺l~3分。

  十五、神经衰弱

  【治则】实证:疏肝解郁,平肝降火化痰,健脾行水,调理心脾;虚证:气血双补,滋阴清热,湿补肾气。

  【取穴】取足针3、24、37号穴。

  【治疗方法】针刺部位及刺法参照“癔病”。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不饮茶,保持心理平衡、精神舒畅。

  十六、头痛

  【治则】实证:散风祛寒,除湿化痰,平肝潜阳,活血祛瘀;虚证:益气补血。

  【取穴】取足针19、24、25、26号穴。

  【治疗方法】在足背二、三趾间后3寸处,直刺或斜向上刺2寸;第二趾的第二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点刺1~3分;第三趾的第二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点刺1~3分;第四趾的第二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点刺1~3分。

  十七、阑尾炎

  【治则】清热祛瘀,通畅血脉。

  【取穴】取足针5、9号穴。

  【治疗方法】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4寸,外旁开l寸5分处,直刺或斜向下透刺l~1寸5分;拇指与第二趾间后4寸处,直刺或斜向内侧透刺5分~1寸。

  【注意事项】虚证:阑尾炎穿孔不宜采用此法。

  十八、胆囊炎

  【治则】清胆利气,清胆泻火。

  【取穴】取足针8、18、:25号穴。

  【治疗方法】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5寸,外旁开l寸处,直刺或斜向内侧透刺5分~l寸;第三趾的第二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点刺l~3分;足背第一踱骨头内前凹陷中处,斜刺或直刺l~2寸5分.

  【注意事项】不宜进油腻食物,保持情绪稳定、精神乐观。

  十九、胆道蛔虫症

  【治则】疏肝利胆,镇痛驱蛔。

  【取穴】取足针9、18、26号穴。

  【治疗方法】在拇指与第二趾间后4寸处,直刺或斜向内侧透刺5分一1寸;足背第一踱骨头内前凹陷处,斜刺或直刺1—2寸5分;第四趾的第二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点刺l-3分。

  【注意事项】急性剧烈疼痛者,不宜采用此法。

  二十、膀胱炎

  【治则】清热利湿,补虚止血。

  【取穴】取足针14号穴,用于急性发作时。

  【治疗方法】在小趾横纹中点处,直刺或向下刺5分。

  二十一、关节痛

  【治则】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取穴】取足针11、15、2l、29、30号穴。

  【治疗方法】分别在涌泉穴外旁开2寸处,直刺或斜向下刺5分-1寸;踝关节横纹中点下5分两旁的凹陷中,透刺或向上斜刺1寸5分-2寸;内踝正中直下2寸处,直刺或横刺l-3寸;足外踝后上方1寸5分处,横刺或向上刺1-2寸。

  【注意事项】11号穴主要治肩痛,15、29、30号穴治腰痛,15、21号穴治全身关节痛。本病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暖,配合中西药治疗、理疗、按摩诸法。

  二十二、落枕

  【治则】祛风散寒,温通经络,调和气血。

  【取穴】取足针20号穴。

  【治疗方法】在足背三、四趾间后2寸处,直刺或斜同上刺1寸5分。

  【注意事项】不宜高枕,局部保暖,避风寒。

  二十三、扭伤

  【治则】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理气止痛。

  【取穴】取足针15、30号穴。

  【治疗方法】在踝关节横纹中点下5分两旁的凹陷中,透刺或向上斜刺1寸5分~2寸;足外踝后上方1寸5分处,横刺或斜向上刺1~2寸。

  【注意事项】绝对卧硬板床休息,预防咳嗽、打喷嚏,并保持大便通畅。

  二十四、荨麻疹

  【治则】疏风清热,散风除湿。

  【取穴】取足针ll、23号穴。

  【治疗方法】在涌泉穴旁开2寸处,直刺或向下刺5分~l寸;拇长伸肌腱内侧踱趾关节处,点刺或浅刺1~5分。

  二十五、急性中耳炎

  【治则】散风,清热解毒。

  【取穴】取足针19、20号穴。

  【治疗方法】在足背三、四趾间后2寸处;直刺或斜向上刺1寸5分。

  二十六、急性扁桃体炎

  【治则】清热解毒。

  【取穴】取足针16、21、23号穴。

  【治疗方法】在足内侧舟骨突起上凹陷中,直刺5分;足背四、五趾间后5分处,直刺或斜刺5分~1寸;拇长伸肌腱内侧踱趾关节处,横刺1—3分。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禁生冷、刺激性食物,多饮开水。

  二十七、牙痛

  【治则】清泄风火,滋阴清热。

  【取穴】取足针12、13号穴。

  【治疗方法】在足底拇指与第二趾间后l寸处,直刺5分~1寸;足底小趾横纹中点后1寸,斜向下刺或直刺5分~l寸。

  【注意事项】禁食过硬食物、甜食,禁止吸烟、喝酒等。

  二十八、痛经

  【治则】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温经散寒。

  【取穴】取足针28号穴。

  【治疗方法】在足内侧舟状骨突起下后凹陷中,直刺2寸。

  于每次月经来潮前5—7日时开始治疗,实证者,强刺激,留针15—20分钟,留针时间内每隔8分钟捻转一次;虚寒者,配合关元、命门、肾俞、足三里,可艾灸之。

  【附注】足针疗法对本病有止痛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