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中医| 黄帝八十一难经:医道之灵 |王守富专栏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历代医家都很重视此书,向以《内经》、《难经》并称。全书用问答体裁,辑为八十一难,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是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81个问题进行讨论,对脉学、经络学、脏象学、疾病学、腧穴学、针法学等均有进一步的发挥。它继承了先秦的医学成就,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被誉为“研读《内经》之津梁”,既是一部重要的古典医籍,更是中医经典之一。
清代徐灵胎《难经经释·序》说:“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意也。”意思是,《难经》主要是对《灵枢》、《素问》的微言大义、深奥旨趣进行阐发,并在有些理论方面有所创新的书。
《难经》的作者和时代
关于《难经》的作者,《隋书·经籍志》虽提到过《难经》之名,但也未说明作者是谁。《旧唐书·经籍志》说《难经》是秦越人扁鹊的著作。
据文献所载,《难经》成书应当在《内经》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亦即属于汉代之前的作品。
《难经》的名称,历代医家意见不一,对《难经》书名含义,一是将难字作为问难之“难”,一是将难字作为难易之“难”。从《难经》一问一答的体例及文义分析,当以前一种解释较妥。
《难经》的主要内容
《难经》对下面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1.脉学。1至21难:在《内经》脉学成就的基础上,《难经》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集中论述了脉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其实践意义,涉及独取寸口诊病的原理、寸口脉的三部划分和阴阳属性的划分,以及寸口脉与脏腑经络的配属和主病等问题。
2.经络。22至29难:着重论述经络学中一些基本的问题,如经脉的长度、流注次序、别络、奇经八脉等问题。《难经》全面叙述了奇经八脉的含义、内容、循行部位、起止、与十二经脉的关系,以及发病证候等,补充了《内经》中所缺乏的这部分内容,使经络学说更为完善。
3.藏象。30至47难:主要论述藏象理论,如脏腑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相互关系等,创立了“命门-原气-三焦”整体生命观。
4.疾病。48至61难:从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规律、基本病机和病证举例等方面,突现其疾病观。
5.腧穴。62至68难:主要论述了腧穴问题,涉及五腧穴的含义、主治病证及脏腑俞募穴的作用和意义等。
6.针刺。69至81难:主要论述针刺补泻理论及运用。由于《难经》对诊脉、命门、元气、三焦、奇经八脉、五腧穴的属性及临床配伍运用,以及五脏虚损病、五脏积病、广狭两义的伤寒病、癫病、狂病等的认识和“补母泻子”针法、“泻南补北”针法等的创立,发《内经》之未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难经》的创见与影响力
1.独取寸口万代传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富有特色的,在中医理论体系及诊疗实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指诊脉”几乎成为中医学的标志。中医脉诊源于《内经》,而《素问·三部九候论》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三部各有三候”,提出了三部九候诊法。
虽然《内经》也曾提出寸口脉可以反映五脏病变,但《难经》在《内经》脉学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独取寸口”。《难经》第1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并对脉诊指法也作了详尽论述,从而基本上完善了寸口脉诊的理论。此后历代脉书都沿用寸口动脉的说法,直到现在未改。
《难经》对诊脉提出的执简驭繁、独取寸口的方法,深深影响着后世。《难经》以后的第一部脉学经典专著《脉经》,几乎引用了《难经》的有关论脉的全部章节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又明确提出寸关尺分主脏腑的理论。《难经》独取寸口法,改变了《内经》三部九候全身启遍诊法,为后世普遍推行的寸口诊脉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经过漫漫几千年的不断发展,“独取寸口”的诊法至今还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2.命门学说开先河
命门有生命之门的含义,《难经》首次把右肾称为命门,明确了命门与肾的关系,强调了命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命门为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从而开创了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
自《难经》倡导命门学说起,后经赵献可、张景岳等人加以阐发,命门学说日益受到重视,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说体系,而且后世对命门所在部位产生颇多争议,如“两肾总称命门”说、“命门在两肾之间”说等等。正是在不断争议的过程中,命门学说得到不断发展,丰富了中医理论,且指导了临床实践。如根据此学说,运用温阳补火的治疗法则治疗一系列减退性疾病,起到了显著的疗效。
3.五腧配穴精临床
井、荣、输、经、合是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合称“五腧穴”。
《灵枢·本输》篇中首次提出各经的井、荣、输、经、合各特定穴位的名称和具体位置,并将其与五行相配。但《灵枢》只是将五腧配五行一带而过,没有论述其对指导临床的重要意义。
《难经》则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不但将五腧穴配以阴阳五行属性,而且阐述其原因和配伍之意义,从而指导后世医家对五腧穴的临床运用。针灸临床上循经取穴治疗法正源于此理论。如井穴属木,凡与肝木有关的病可以取井穴;荣穴属火,凡属心火有关的病可取用荣穴,等等。此外,还可按五行母子相生的关系,作为取穴的方法之一。如肝经属木,肝经的荣穴行间属火,火为木所生,行间就是肝经的子穴;合穴曲泉属水,木为水所生,曲泉就是肝经的母穴。临床上,可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用各经母子穴进行治疗。由此可见,五腧穴配以阴阳五行后对临床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