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在中国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葫芦王地”,被誉为滇西南边陲的璀璨明珠。这就是阿佤山的核心区——沧源佤族自治县,也是中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区和佤文化荟萃之地。来沧源之前,我对佤族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那首脍炙人口的《阿佤人民唱新歌》中。初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满目苍翠的远山让我想起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事实上,阿佤山不是一座具体的山,而是指云南西南部的普洱和临沧地区佤族聚居较集中的群山。阿佤山如同一块来自久远年代的化石,沉睡在西南边陲,远离现代工业文明的喧嚣,没有汹涌而来的人潮,古老而悠然。
连绵起伏的大山褶皱深处有许许多多的山寨,可没有一个山寨能够像翁丁那样让人感动。“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佤族在古语当中的意思为“住在山上的人”。由于佤族地处中国偏远地区,解放前一直处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阶段,解放后一举过渡到现代社会,留下了很多原始社会的印记,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更重要的是,翁丁家家户户都有原住民,他们友好热情,落落大方,那些发自内心的微笑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应该说,翁丁寨里寨外的一切事物,都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自然博物馆。牛头桩、寨门、木鼓房、寨桩、民居等等都是博物馆的内容。翁丁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物象都是历史,都有故事。阿佤人背在身上的那把长刀不知砍开了多少荆棘劈开了多少路,阿佤人家里的那盘石磨不知陪伴了多少个阿佤人的日子……
木鼓,被佤族人视为可通天的神器,是历史上佤族用来驱邪祭奠、召集部落成员、告急友邻、出征决斗必不可少的用具。过去,每个佤族村寨都有一间或几间木鼓房,每间木鼓房里都有一对木鼓,谓之公鼓和母鼓。关于木鼓的传说很多,起源不明,但可以确定它是佤族多神崇拜的产物。佤族人民认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由木鼓派生而来的是木鼓舞,它是佤族人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的体现,是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的折射。2006年,木鼓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因为佤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灿烂的民族文明没有历史记载,除了佤族人凭记忆口口相传外,唯有崖画记录了远古时期佤族人的生活状态,但也仅仅记录了那一段最古老的文化。沧源崖画大都画于离地面数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崖画上记录了佤族人的劳作、舞蹈、战争等,崖画上的人物图像,被佤族人们奉为“仙人”。千百年来,每逢旱季或年节,佤族和当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岩画地点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点燃香烛,摆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沧源崖画图像多呈赭色。作画的颜料可能是用赤铁矿、虫胶和动物血调制而成的。根据专家们的初步研究分析,这些崖画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翁丁的佤族同胞依山而居,房与房之间相距不远,但错落有致,别有情趣。这些民居是传统的杆栏式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干燥凉爽,下层堆放物件,或养猪、或喂牛。为了避风防寒,屋面总是离地面很近。进入翁丁,你还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村子除了老者和小孩之外,就是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女,那些二三十岁的男女青年都外出打工了。沧桑的老人坐在火塘边,悠然地抽着很长很长的烟锅,那份深沉,那份安静,还有那份见怪不怪的眼神,让人遐想。翁丁人童心不泯,他们会毫无顾忌地在水龙头下刷拉刷拉地用泉水洗澡,小男孩和小女孩就在同一个水龙头下裸浴,相互间还对视而笑,你摸我一把,我拍你一下,那种逗趣的情景,充满了返璞归真之感。
饮食之道,包含着生命的智慧,传承着一个地方的文明。五味杂陈于餐桌,所谓人生之“道”,也尽在这一勺一箸中了。佤族人有“有饭大家吃,无酒不成礼”之说,而鸡肉烂饭便是用来招待八方宾客的一份“大礼”。鸡肉烂饭,佤语叫“布安纳亚”或“馍尼亚布绕”。鸡肉稀饭还未入口,一股来自山间的芬芳便扑鼻而来。细细咀嚼,鸡肉的鲜嫩清香夹杂着一丝熏烤的味道,再搭配上蔬菜和佐料的芬芳,让这道“似粥非粥”的佳肴别有一番韵味。它好似有魔力一般,一下子就清扫了身体里的疲惫,清淡而不失鲜美的感觉让人顿时食欲大增。据说,很多人就是这样开始对鸡肉烂饭喜欢得一发不可收拾。
不得不承认,从看到翁丁村的第一眼起,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虽然是淡季,不过当我们来到寨子门口时,热情的村民就敲起木鼓、唱起那首非常有名的《佳林赛》,欢迎远道来的我们!同时来了个摸你黑,在佤族的风俗中以黑为美,在每年的5月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摸你黑活动,把泥巴摸在每个人脸上,代表祝福和吉祥!
站在高处,整个寨子干栏式的茅草房沿平缓的山腰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小的庭院,里面种着蔬菜和花草,间或一声牛叫或鸡鸣,能带你到梦里去。“我们既要开发旅游让当地人脱贫致富,同时也要小心翼翼保护他们的传统不受破坏。”我走到屋檐下仔细端详,确实在厚厚的茅草下有一层石棉瓦。茅草屋很适合当地的气候特点,住着很舒服,但由于当地降雨量很大,特别是雨季闷热潮湿,所以一般两年需要更换一次茅草,五至八年就要重新翻修一次。为了在不破坏整个村落外观的前提下,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他们想出了这样一个茅草加石棉瓦的改造办法。与其他地方不同,开发了旅游的翁丁是一个兼顾了农业与第三产业、开发与保护的活态民族村。
在与我们同一片蓝天和白云下,翁丁寨依旧沿袭着亘古不变的生活习俗,诉说着千百年来的神秘故事。正如眼前这一行男男女女,他们的背影、他们的着装、他们的行走、他们的姿态、他们的笑声、他们的言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总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从阿佤人骨子里透出来的神秘与质朴,与他们并肩行走于同一道路时,仿佛自己置身于另一个时空里,感受着这种渐渐湮灭在岁月中的古老种族的神秘,那些只属于遥远而模糊的过去种族的生活。多年之后,我仍坚信:在翁丁佤寨那一场人与人的约会中,我已看到了苍茫尘世间那一份最朴素最美丽最真情的边地民间烟火,找到了纯自然的美和一个民族记忆中实实在在的归宿……
【作者】王成,中国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总领队,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