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职场系列--风吹出了快感,但猪却死于高潮!装逼公司的墓志铭...
🔥🔥🔥《大数据生态,聚焦金融金融行业应用》研讨会报名倒计时...
报名方法: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参与报名!
更多活动详情请参阅:聚焦金融行业新业务、新战略、新转型研讨会
关键词:企业管理
有的公司死了,但它还活着;有的公司还活着,但它已经死了。
现代朦胧诗代表北岛在一首诗中说:“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这一切,在今天看来,怎么着都好像是在描述一个企业的侨情史。还记得北岛的另一句更著名的诗词:“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结合现在许多企业的现状,我突然似乎真正的懂得了它的意思。简而言之:卑劣者横行无忌,高尚者死路一条。这似乎是很多企业中天天都在发生的一幕。
昨日看到某企业的半年回顾,号称坦诚的半年回顾报告中,让我懂得了,其实老板的文章需要反过来看的,在似乎是真实数据和反省的半年回顾中,隐藏了深深的不真实。剥离老板洋洋洒洒的文字背后,我看到的是,企业持续亏损,而且亏损的豁口没有收窄,反而在进一步放大。问题总结似乎十分的诚实,但其实是在掩盖真相,从文字背后的背后,可以明确的看到,下半年的主题是持续的裁员。但其文字同时又存在着明显的张狂和吹牛……
你说,这不是缺德吗?把责任推给了销售、推给了研发、推给了交付、甚至推给了市场的残酷竞争……,我一直说:“企业的问题出在前三排,根源就在主席台!”。张狂折射出创业者的无畏精神,但张狂和吹牛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张狂需要自身实力作为支撑,而吹牛无论是建立在外力推崇还是盲目乐观上,都违背一个初创者的基本姿态。像先赚一个亿的小目标之类的话,也只能由王健林当玩笑话说说而已,一旦被当做企业的炒作噱头,迟早要为此想尽办法自圆其说,若是不能,就只能认怂、被喷,然后万劫不复。
罗伯逊·戴维斯有一句描述猫的话:“猫的巨大魅力在于它们妄自尊大的个性,对责任漫不经心的态度,对诚实获取报酬的厌恶。”。我看到的这家企业真的好像这猫。但市场不会来养这只猫,因为它不是宠物!
市场喜欢怎样的猫呢?约翰·威立给出了另一种答案:“每只超重的猫都本能地掌握了这样一个核心规则:胖子,就该摆成显瘦的姿势。”。对了,胖子就该摆成显瘦的姿势,而不是去掩盖胖子的本性,因为,这根本就盖不住!
创业是永恒的逻辑,这个逻辑还在继续,也会一直继续下去。驰骋在路上的人踩着前任的尸体奋勇向前,然后又被后任继续踩着前行。只有格局够了,这种游戏才能持续进行。用张狂和吹牛是整不出格局的,只能整出“出格”。就是如此,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但人会,人会一次又一次的进入同一条河流。
有一位刚加入互联网企业的朋友告诉我,他所在的公司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有10%左右的公司员工,属于刺头类。上班就挑毛病、对着干,对企业的制度和所有的决策都有不同想法,但从不会去想自己做得如何。
有20%左右的员工,完成的事情就是不合格。
有20%左右的员工做事根本就是稀里糊涂的,做对了、做错了,都不知道是为什么。
只有不到20%的员工的工作,是相对高绩效的。
公司中有近60%的员工的工作没有正常产生绩效,这是多么大的浪费?但公司的老板却因为其不知道私心影响,还是真的只会张狂的吹牛,还是因为其不可告人的精虫冲脑影响,尽管做出了很多不知云云的努力,尝试了很多管理制度,因为被猪油蒙眼,总是看不到理想的效果。
举个细节:在他们公司,从股东到员工同时在外面有一个甚至几个自己的小公司成了半公开的秘密,造谣生事、胡乱的印发各种头衔的名片、公款吃喝更是家常便饭,很多人知道,领导也知道,但解决方法就是无休止的开会提醒、提醒、再提醒。然后,领导对此的总结居然是:“我开的公司就是对员工太宽容”。而现实情况是,其实,公司对员工是不宽容的,甚至是刻薄的,是敲骨吸髓的。其实,就这家企业来说,根本的原因在于信任二字,没有了这二字,任何管理的措施都无法落实。
所以,很多公司并非死在产品业务不行,而是掉进了管理的大坑。不论是宽容的公司,还是刻薄的公司,最后死掉,只有一个原因:张狂和吹牛后,装逼装死的。这才是坑!一个巨大的坑!CEO有时甚至大量的时间上应该是:“首席防坑官”。但要做到防坑官,首先要求的是自身的硬!
有公司融到了钱,不是想着如何能打磨好产品,而是赶紧的扩充团队,扩大地区覆盖,一口气整来一个几百人的团队,覆盖全中国,到处建立分公司。看上去好有规模,PPT上怎么看都是一个集团公司的架构。为了配合这种架构,在PPT上赶紧的在客户案例和使用者的数量上,加一个零,甚至加两个零,自我感觉真的已经是妇孺皆知的名品了。但实际被要求去参观案例的时候,只能左右搪塞。因为真的没有啊。这是骗了自己,骗了员工,也骗了客户,这样能长久?没钱的时候说自己是智力密集型企业,有钱了,怎么看都是个劳动力密集型公司。装什么装?
搞个活动,来十来个人,公众号上周周发些个无关痛痒的公司新闻,你以为自己是当年的“故事会”杂志?
看了Gartner的报告就赶紧的自己开发产品,也不管市场上的竞争者有多少,市场的成熟度如何,凭空投入几百万做一个别人已经很成熟的且没什么特色的产品,有这功夫去搞合纵联合不比这好?
招一个一线工作人员,要4~5次面试,甚至CEO、董事长都亲自上阵,还经常性的被CEO、董事长否掉,不管其主管领导如何觉得这人可用的建议。你以为你是神啊,有这功夫,不如去做点防坑的事更好,你公司叫“完美职员”吧?
做了几笔代理生意,就敢说自己占领了某某行业的市场,就敢带全部门的人去Outing,你们那还招人不?
连领导在内才几个人的分公司,还大几千的找个前台再找个助理,然后成天公司没人去,前台和助理也只好家里打“王者农药”,微信群变成“农药”讨论群,公司的收入全靠“农药”么?
我见过一家公司在招聘员工时说:赚钱不是重要的,这个世界还有许多比赚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友情,爱情,亲情,责任,健康,快乐,博爱,做人的道理等等。员工就是奔着赚钱去的,这点没什么可害羞的,但是,你却告诉他们赚钱不是最重要的。其实聪明人一听就知道在这里做肯定不赚钱了,道理很简单:真正赚钱的公司不会向你推销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他还选择加入,就说明他有自己的赚钱之道,你的公司只是一个交养老金和社保的工具了。悲哀吗?我亲爱的领导们,阿门!一个运营很久的企业如果还告诉你,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只能说明他们模式本身就有问题,可以笃信的是你肯定也赚不了钱!要赚钱只能假公济私!这些都用脚趾头都可以用推理出来……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做一个企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任何一环没做到位,都可能功亏一篑。做一个企业是要吃肉的!不是风来了,把猪吹上天去了,就可以吃肉的。站在风口等风,能把猪吹上天,但天上也许是雾霾,不象你想象的那般美好。很多的时候风吹出了快感,但猪却死于高潮!创业的风把很多猪吹上天,然后戛然而止,此时他们并没有长出翅膀。
张狂和吹牛就是以预支的消费扩张来支撑后续盈利的可能性。就像你使用的信用卡一样,刷的越多,积累的信用就越多,提升信用额度就越快。当然,当你刷爆而无法按期偿还时,信用就会一落千丈,甚至摔死在地上。
经常看到某些公司,在自己尚未有较好的基础的时候,仅凭看了几份IDC的报告、Gartner的报告,就意图打造一个包罗未来他所处行业的所有技术方面的领导者,然后提前三年布局,为传说中的未来做准备。这就让企业进入了烧钱逻辑。逐利的资本和逐利的领导造就了信用的透支,就这样被吹上了天,然后摔死在地上。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是成功唯一的途径。成功是不能COPY的,单失败是可以借鉴后避免的。一切学习别人表面形式的做法都是装逼,死路一条。
主要的产品还没成熟,就开始拓展横向产品,这就像是主食都没得吃了,揭不开锅了,还吃什么辅食?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还吃零食?
装逼是张狂和吹牛的另一个代名词,装的结果,你会发现:
同样的资源和人,在你这里和在其他地方,结果却相去甚远?
很多的人陷入了无效的、甚至毫无意义的工作中
人员一直会在流动,不要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来自欺欺人了
能干的人觉得组织并没有让他们发挥作用
……
最后,我们谈谈“德”和“才”。品德只有在遇到重大挑战时才能评价,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去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是好还是坏,管理不能把赌注押在这里,而恰恰应该去设法解决它。但很多的领导,经常性的把一个鸡汤文的公式挂在嘴边,这个公式是:品德不好一切就是零。这成了他们自身私欲体现的最佳注释。作为CEO,首席防坑官的管理责任就是没有机会让人去犯错误,让品德转化为才干,创造绩效。
CEO要懂得把责权利三者分成等边三角形。没有这个三角形的存在,管理一定出问题。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分配,分配的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权力。但我们在管理中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这种分配理解成了分配权力。责任才是权力的分配要素,不是岗位!
天下熙熙攘攘,皆利来利往。这一届不行,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万一运气好,下一届又回暖了呢?对于很多创业型公司来说,在剩余价值的基础上能卖则卖,可能是唯一的救命之法了。这也是给产品一个机会,给团队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