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康养小镇的那些坑,避开了,就成功了八成(一)
康养小镇的项目建设,看起来非常美好,实际上是吞噬热情和资本的一个大坑。
近些年,各级地方政府不再欢迎单纯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转而支持和吸引那些带产业的项目,尤其欢迎产城结合、产人结合和产融结合的大健康康养产业综合体,这类项目能够为地方政府带来税收、带来就业、带来民生这种社会效益。
因此,康养产业综合体正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欢迎。
朝阳产业也有坑
很多人认为健康旅游需要政府的支持,这个说法在前几年是对的。现在来看这个说法也不完全正确,甚至说是错误的。
因为以前针对健康旅游,实际上是养老社区,那个时候特别是民政部门对这种养老支持力度非常大,按床位补,有一个床位每年补一万元左右,所以很多开发商就是依靠这种政府这个补贴来挣钱,而个人所交的钱很少。
但现在来看,作为康养旅游来讲,这是一个大的产业。它是在大健康这个背景之下,或者大旅游的背景之下,旅游和康养的一种结合体——这在未来是一个非常好的产业,前景广阔。
面对这样一种新的形势、新的阶段,全国房地产开发商纷纷转型投资大健康康养产业综合体项目。
虽然大家不缺钱,但是大家普遍缺经验、缺模式、缺运营方式,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一种全新的产业链,所以也称之为:朝阳产业。
理想很丰满,现实超骨感。
康养小镇项目,原来是是一只可爱的吞金兽。
从目前来看远离大城市、远离城市中心区域的大型风景名胜区的所谓康养产业综合体项目失败的越来越多,到底原因是什么呢?
如果说成功的项目凤毛麟角、失败的项目越来越多,那这个行业还值得投资吗?
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潮客小镇,康养社区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该如何避开哪些大坑呢?
首先要把他们分辨出来。
一、急功近利死得快,缺钱玩不起
为什么急功近利呢?
因为还是带着房地产开发的思维在干康养小镇的建设,这是两个时代的产业,需求不一样,时代不一样,开发周期也不一样,人文的比重也不同。
而且,缺钱的人根本玩不起,李亚鹏都玩不起。
虽然谈情怀伤钱,但是康养小镇,包括那些所谓的特色小镇建设,的确不可或缺的就是情怀。
二、没有产业支撑,项目缺少“生命力”
一些康养地产或养老地产项目,动辄投资数十亿、占地规模几百上千亩,规模大,设施齐全,业态多,但没有产业支撑,始终没有形成产业链,单独依靠养生度假娱乐,严重背离“产业支撑”之根本,经营不久就难以为继。没有产业支撑,就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严格来讲,康养地产、养老地产里的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度假、商业服务等,都是附加值,都是锦上添花,不是主体,更不是康养地产的支撑。这些项目看起来眼花缭乱,但都不足以对康养或养老地产的根本产生支撑作用。
主题不明确,商业模式没有找对,看起来手头的资本不少,无奈低估了无底洞的吸金能力,不能因地制宜的采用新思维新模式。
三、独家生意难做大,孤木难成林
康养地产、养老地产大多地处郊外,千万不要想着方圆多少公里内,就你一家,独门生意就好做。
房地产时代的垄断思维带到特色小镇项目中,是最致命的。
这是一个共享的时代,需要共享的模式和胸怀,不再是独赢了。
自己玩,大家都不一起玩,就是浪费资源,大家一起来做大,既省力,又共赢。
事实上,一个独立的康养或养老地产,如果周边没有其它吸引人的资源作为依托,不仅不会垄断生意,甚至基本没人愿意来。
绝大多数的康养或养老地产是依托不了景区的,依托不了景区的地产,怎么办呢?那就要寻求以下依托模式:抱团依托、跨界依托、特产依托、复兴依托、稀缺依托、品类依托、位置依托、自我依托等,最重要的是内容依托!
说起共赢的模式,很难就是立威,谁知道大资本家是不是真心和老百姓分享红利的呢?
四、盲目跟风,抄袭样式,抄袭不了人文内核
目前许多康养或养老地产压根没有规划,紧跟流行,全靠抄袭,最后搞得不伦不类。
其实,很多模仿,都只是在建筑的布局,景区的建设的模仿,内部的运作机制基本上是摸不着边。
一方面,闭门造车,完全凭自己主观判断搞开发建设,没有主题,没有创意,没有吸引力,完全丧失竞争力。更有甚者,完全拷贝附近一个盈利好的项目。
另一方面,一些规划师只是把其他地产的项目拆零散,再组装成一个新的方案来滥竽充数。
要形成独特的人文内核,就算是优秀的人文底蕴的地区,形成可运作的商业模式,还是需要梳理的。
更何况那些都只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都只是在宣传说这里有什么人文精神,有那些优良传统,又有那些优秀的民俗风情。
真的优秀,就会很团结的集合众人之力,建设好这个小镇了。
如果,到现在还迟迟吃不到时代的红利,只能说人文底蕴还是太差啊!
差,没关系,费心思建立起来,毕竟进行了一半的项目,不能说停就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