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漠南之战?卫青打败了匈奴,意味着他走向仕途的巅峰
龙城之战、河南之战后,匈奴一再在卫青率领的大军前面吃了闷亏,恼羞成怒,多次出兵袭扰汉朝边境。汉朝东北的边境线右北平郡因有让匈奴畏惧的飞将军李广驻守,相对比较安静,西北线的朔方郡有重兵驻守,匈奴越过黄河作战也不那么方便。于是两线之间的正北方向,就成了匈奴最喜欢光顾的地方。
河南之战的第二年,军臣单于因病去世,他的弟弟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并出兵攻击军臣单于的儿子于单。看来,内讧不是中国的土特产,到处都流行。于单打不过伊稚斜,就带领残部投降于汉朝,被分封为涉安侯,不久也病死了。于是伊稚斜单于就名正言顺地统领整个大草原上的所有匈奴部落。
出兵的原因
公元前125年,伊稚斜单于率领左贤王、右贤王、及王庭军队共3万骑兵,跨过长城,进入代郡、定襄、上郡,烧杀掠夺数千人。汉朝的主要兵力布防于东线的右北平郡、西线的朔方郡,等汉朝调兵遣将迎敌,匈奴已扬长而去,匈奴的机动的优势让汉军防不胜防。
而河南之战后,匈奴右贤王损失最惨重,不仅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区尽失,其白羊、楼烦部落几近覆灭,而汉军又在朔方筑城屯兵驻防。于是,多次重兵进攻朔方郡,掠杀很多朔方的军民,想从汉军手里夺回河南之地。汉军虽据城而守,但也不胜其烦。于是,汉武帝决定主动出击盘踞漠南的匈奴右贤王的军队。
汉武帝征调10万骑兵,兵分两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亲率三万骑兵担任西线主攻,从高阙出发向北进军;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国之相李蔡为轻车将军,各统兵数万归卫青节制,从朔方郡出发,从卫青中军的左右两翼包抄进攻右贤王的王庭。
同时,命令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率领数万骑兵从右北平郡出发,佯攻匈奴左贤王,牵制其兵力,以策应卫青军的进攻。飞将军李广的军队仍驻守右北平郡,以防伊稚斜单于的王庭军队偷袭后方。计划很周密,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但匈奴却麻痹大意了。
公元前124年秦,卫青率军出塞后,乘着夜色悄悄地包围了右贤王的王庭,也就是蒙古的南戈壁省。右贤王以为他的王庭距离汉朝的边境很远,汉军不敢千里奔袭,因此未做任何防备,当夜右贤王还喝醉了酒。卫青乘机指挥汉军发起突然进攻,包围了右贤王的王庭。
右贤王被乱军吵醒,大惊失色,急忙携爱妾,领数百精骑突围逃走。轻骑校尉郭成等率军向北追杀数百里才返回。汉军俘获右贤王部众男女15000人,裨王(匈奴小王)十余人,牲畜数十万头,大获全胜。而东线李息、张次公统率佯攻的军队见左贤王防范太过于松懈,也大有斩获。
卫青率领大军凯旋归来,汉武帝早已派出使者,手持将军印在边塞关口等待,拜车骑将军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六千户,所有将领统归卫青指挥。汉武帝甚至封卫青3个尚在襁褓的儿子为侯,分别封卫伉为宜春侯、卫不疑为明安侯、卫登为发干侯。虽卫青多次推辞,汉武帝坚决不准。
所有随军大将都大加封赏,封公孙敖为合骑侯,食邑1500户;轻车将军李蔡为乐安侯,食邑1600户;封韩说为龙侯、骑将军公孙贺为南窌侯、校尉李朔为涉轵侯、校尉公孙戎奴为从平侯、赵不虞为随成侯,各食邑1300户;将军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有军功,赐给关内侯的爵位,每人食邑三百户。
卫青率10万骑兵千里偷袭匈奴右贤王的王庭,将右贤王杀个措手不及,从此汉朝军威大振。而卫青三次领军出征,三次都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但三次出征都是占有了偷袭的先机,有点机会主义的成分。而之后遇上了伊稚斜的主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所以说,汉武帝对卫青的封赏是有点过度了。
漠南之战,再一次证明最好的防守就是出击。匈奴有机动性强,跑得快,隐身于草原深处很难找到踪迹的优点。但只要情报工作得力,加之强大的后勤保障,汉军打败匈奴还是有可能的。汉武帝给了卫青机会,卫青也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只不过,卫青会不会一直这么幸运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