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唐卡
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是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佳士得提供的资料来看,已知存世的“永乐款”刺绣唐卡仅有三件,其余两件均藏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因此该拍品弥足珍贵,估值为8000万港元。
在清代,西藏唐卡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的,其中有单幅画和整堂的组画两大类,尤以组画最为精彩。画面经营上,唐卡中 心位置一般都会画一尊主要佛像或宗教大师,周围环绕着佛的各种化身,以及与佛有关的传说和故事。
唐卡天然颜料的传统调配技艺是唐卡传承的重要内容,然而部分艺人不再坚持使用天然颜料,转而使用易得好用的化学颜料。这样做并非天然颜料的价格太高,而是他们被繁缛复杂的调配技艺难住了,只好退而求其次。如果说绘制唐卡是艺人修行的过程,那么制作唐卡颜料同样也是心灵与技艺的双重修 炼。
唐卡一定是有传承的,就是一个画师开始画唐卡,是出于一种信仰、出于尊敬,绘制唐卡的过程,是他修行的过程,是他和佛教、和绘制的佛、菩萨合一的过程,这是真正的或称宗教的唐卡。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上师在画唐卡的时候,无论是自己画还是教自己的学生画,都是从慈悲心出发,是把自己作为一种奉献或供奉,这就是把宗教信仰艺术和对人的“利他”融合在一起的,这才是传承。我建议唐卡的爱好者,可以看看比较好的唐卡展出,真正感受到唐卡是一种笔尖上的修行。
当我们观赏唐卡时,也许会被唐卡中神态各异的菩萨、度母形象弄得眼花缭乱,的确,有的佛具有多种变化身,再加上藏传佛教各个流派供奉的佛、菩萨形象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辨别起来十分困难。专 业人士告诉我们,应先从佛的两种变化身进行区分:即真实身和愤怒身。真实身也称寂静相,就是我们常见的慈眉善目,四肢完 美,表情平静安详的佛、菩萨形象。例如释迦牟尼佛、大日如来、无量寿佛和八大药师佛等,这些佛个个面如满月,体态端庄、匀称,斜披袈裟或者天衣,端坐在莲台上,接受人们的祈祷;愤怒身是佛在降伏魔障时显现的三头六臂,青面獠牙的恐怖形象,他们张着血盆大口,身上挂着人头骷髅串,手中举着冒血的人心,配上后面的熊熊大火,十分凶悍恐怖。唐卡及藏品鉴定送拍咨询小编 一八八 二四二七 二四七二 。例如金刚手、大黑天等佛 。唐卡里的千手千眼观音以及四壁观音都很容易辨认,最受收藏者青睐的是21度母中的绿度母和白度母:白度母身为白色,双手双脚各有一眼,面上有三眼,又称为“七眼佛”,头戴鲜花五佛冠、身穿天衣、佩带璎珞、袒胸露腹,盘坐于莲台上,左手持莲花,右手掌心向外,表示接受人们的求助;绿度母身为绿色,左手持莲花,左腿单盘,右腿向下舒展,脚踏在一朵莲花上。相传白度母和绿度母的形象来自藏王松赞干布所娶的两位公主,白度母即尼泊尔尺尊公主,绿度母即文成公主。因此度母形象常被画师描绘成体态优美、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女性形象。唐卡中还有坛城图、四大洲图及风火水图等,内容含义均十分丰富。
唐卡发展的四个重要时期,首先是7世纪至9世纪,即西藏佛教发展史上前弘期。这一时期西藏繁荣,佛教兴盛。其次是10世纪至13世纪前后,即后弘期。这一时期,稳定的佛教遭遇朗达玛灭佛运动,活动分散,流派众多。再次是15世纪至16世纪,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得到皇 家和上层社会的支持,一度出现藏传佛教发展的繁荣局面。最 后是18世纪至19世纪,这一时期是藏传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与汉地交往密切,汉地的绘画风格渐渐渗透到唐卡绘画技法中,形成了今天唐卡的基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