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醒:一年一度三伏灸,这几个穴位最好用!
炎炎夏季,特别是三伏天,什么最旺?
三伏天,在阳气最旺的夏季,利用天之阳、地之阳、人之阳三重力量,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固本扶阳,此时治疗可以最大程度治愈“冬病”。
这就是“冬病夏治”的道理,除了三伏贴,懂艾灸的朋友可别忘了手里的艾条,做好三伏灸,效果看得到!
保健穴位
足三里(补气血、健脾胃)
关元穴(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
神阙穴(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命门穴(升阳气补肾虚)
出于保健目的,以上穴位可根据自身需要任选1-2个进行三伏灸。
妇科病取穴
经期怕凉、痛经,总感觉小腹凉凉,宫寒不孕,伴有性冷淡、月经错后、稀发,经量少,经色暗,腰部冷痛。
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
作用: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慢性咳嗽
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苔,或伴有打喷嚏、流清鼻涕,遇冷则咳嗽哮喘加重,怕冷。
主穴:肺俞穴(根据个人症状配定喘、中府、肾俞等)
作用:温肺止咳,化痰平喘。
腹泻
脾胃虚弱,经常便溏者,或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诱发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
取穴: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
作用: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美容养颜
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皱纹松弛、色斑、皮肤萎黄等问题。
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神阙、中脘。
作用:补足气血、加速血液循环、培补阳气,以达到延缓衰老、青春永驻的目的。
空调病
长期呆在空调房,室内外温差大,易引发肩颈椎病。颈部正中属督脉。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寒邪入体太阳最先受之。而督脉则主“一身之阳”。
取穴:大椎穴
作用:温阳利湿。
骨关节病
夏季是治疗各种骨关节病的良好时机,效果显著,不要错过。
取穴:阿是穴、大椎穴、命门、肾俞
作用:培养固本、温肾壮骨、活血化瘀
皮肤问题
夏季是皮肤病成为高发疾病。对于内有湿浊,外受风寒引起的舌苔白腻、怕冷,甚至便溏型荨麻疹、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病可采用艾灸来治疗。
取穴:曲池、血海、合谷、患处
作用:疏风止痒,温阳利湿。
暑湿症
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作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每伏当天或前后共三天施灸最好。
温和灸:每穴15分钟左右。
隔姜灸:每穴3-5壮左右。
疾病轻者:伏前加强一次、入伏后每伏不少于两次艾灸,伏后加灸一次。
疾病重者:伏前加强两次、入伏后每阶段不少于三次灸,伏后灸两次,更可选择连续灸。
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所以艾灸时间、疗程、取穴要自己灵活掌握,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最重要。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伏天艾灸,为身体补阳气,扶正气,轻轻松松养出好身体!
想做伏前加强灸的朋友,现在可以开始准备了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