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263
妊娠七月,忽惊恐摇动,腹痛,卒有所下,手足厥冷,脉若伤寒,烦热腹满短气,常苦颈项及腰背强
葱白汤
【别名】 葱白雌鸡汤
【处方】 葱白(长3-4寸)14茎,半夏1升,生姜8两,甘草3两,当归3两,黄耆3两,麦门冬1升,阿胶4两,人参1两半,黄芩1两,旋覆花1合。
【功能主治】 妊娠七月,忽惊恐摇动,腹痛,卒有所下,手足厥冷,脉若伤寒,烦热腹满短气,常苦颈项及腰背强。
【用法用量】 葱白雌鸡汤(《圣惠》卷七十六)。本方改为丸剂,名“葱白丸”(见《中国医学大辞典》)。
汗不出者,加麻黄2两。
【注意】 忌羊肉饧、海藻、菘菜等。
【摘录】 《千金》卷二
金石毒脚气
葱白汤
【处方】 葱白(切)7茎,甘草(炙)2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半,生姜(切)1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金石毒脚气。
【用法用量】 以水5盏,同煎至3盏,去滓,分3次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诸疮风冷肿痛,皆因疮肿坐于水中,及风冷所致,或致反张,肿入腹则能杀人
葱白汤
【处方】 葱白(切)半升,蜀椒(去目及合口者)半升,薤白(切)半升,香豉2合,防风(去叉)2两,芎1两半。
【功能主治】 诸疮风冷肿痛,皆因疮肿坐于水中,及风冷所致,或致反张,肿入腹则能杀人。
【用法用量】 上锉碎,取一长项瓷罂,纳药于罂中,下水2升,以故帛及纸2-3重密封罂口,以绳缚之,然后纳罂于釜中,以水煮之,罂中气沸盛,穿破纸帛当中通气,以疮当气上射之,疮中黄水出尽即止,日2-3度,再煮罂令热用之。以愈为度。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足癣验方
1.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白芷、防风各10克,川穹、细辛各5克,共研细末,用芝麻油调匀涂患处,每日1次。
3. 脚上患有脚气、即脚癣,连续用生大蒜切面擦摩患处,每日2-3次便可治愈。
4. 用食醋将雪花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随配随用,轻者1次,重则2-3次可愈。
5. 用茄子根和盐煮的水洗脚,即可治好脚气。
6. 夏天脚气犯了,可将患脚洗干净揩干,再用风油精涂搽患处,每日1-2次,一般数次即可见效。
7. 取香烟灰撒在脚趾湿痒处,可治脚趾间水泡瘙痒。
8. 犯有多年脚气,可用牙膏涂搽,每日2-3次,效果十分灵验。
9. 绿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对治疗香港脚有特效。
10. 取麦饭石1000克,加开水2000毫升浸泡,每日用此水擦洗脚癣、痤疮、湿疹、痱子等及患处,有显著疗效。
活络效灵丹
当归 15克;丹参 15克;生明乳香 15克;生明没药 15克。
功能主治/活络效灵丹
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气血瘀滞,心腹疼痛,腿臂疼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症瘕积聚等。现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宫外孕、脑血栓形成、坐骨神经痛等属气血瘀滞,经络受阻者。
简介/活络效灵丹
组成
当归;丹参;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25克(五钱)。
剂型
上药全研细末,备用,亦可水泛为丸。
用法用量:上四味,作汤服。若为散剂,一剂分作4次服,温酒送下。
适应症
本方可广泛用于各种瘀血阻滞之痛症,尤适合跌打损伤,症见伤处疼痛,伤筋动骨或麻木酸胀,或内伤血瘀,心腹疼痛,肢臂疼痛等症。
方解
方中当归、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兼以养血;配伍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行气,消肿定痛之效。四药成方,有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之能,是伤骨科活血止痛常用的基础方剂。
禁忌及不良反应
使用注意:伤科疾病非瘀血者填用,孕妇忌用。
用药禁忌:1.孕妇慎用,无血瘀滞者忌用。2.疼痛加剧。本方性和功峻。个别病人服后有时会感到患处疼痛加剧,或向周围放散,此属活血化瘀的一时性反应,仍可继续服用。
不良反应:本方中乳香、没药,香烈辛苦,用量过度,服药往往引起恶心或呕吐,因此,须减其剂量,以6-9g为宜。
临床应用/活络效灵丹
足跟痛 用本方加减:当归、丹参、牛膝、威灵仙、鹿角霜、川断、五加皮各15g,乳香、没药、木瓜各10g。阴虚者加石斛、生地各15g,黄柏12g;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5克
下肢血栓,中医老方能打通
为你说上一病,这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下肢静脉血栓,以及由此导致的静脉炎。
说起此病,给人带来的苦楚可真真不少。患者往往是腿部胀痛不已,活动时加剧,休息时减轻,有些人甚至患处红肿,或者下肢出现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其罪魁祸首,就是血栓。当代人肥胖、吸烟等不良习惯,是此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中药治病治根、西药治病管当时。如果有久治不愈的病,发舌苔说病情,诊费开方50元,微信号:y3l6i3n6
拍舌照时先拿镜子对照一下,一样不一样,一样了在发给我看,也许就这50元,解决了你多年不愈的大病。大部分人拍的舌苔模糊不清。另:微信群里天天都有医学资料发里面。
今天,为您介绍一张对此病有不错调治效果的经验老方,供您参考借鉴。这就是出自《医宗金鉴》里的五香流气饮。组方如下——
藿香、木香、小茴香各10克,丁香3克,沉香粉1克(吞服),羌活、独活各10克,僵蚕15克,全瓜蒌30克,银花10克,连翘20克,生甘草5克。应用时,常常据此以患者实际情况略加化裁。
说起来,这五香流气饮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静脉内血栓形成,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外科权威刘再朋先生的用药经验。据载,用此方,刘师治疗患者50余例,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其验效被收录在《中国名医名方》等多部中医学专著中,供后人研习揣摩。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五香流气饮吧。
此方出自《医宗金鉴》。它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汉医丛书,书名为乾隆皇帝钦定。五香流气饮,从名字来看,似乎就和行气有关系。没错。此方就是主要用行气的办法,来治疗所谓“黄鳅痈”的。黄鳅痈者,和静脉炎基本等同。
所谓五香,指的就是藿香、木香、小茴香、丁香、沉香这五味药。其中的藿香,性味辛,微温,入肺、脾、胃经,功在快气和中。那木香,性味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功在行气止痛。那小茴香,性味辛,温,入肝、肾、脾、胃经,功在理气散寒。那丁香,性味辛,温,入脾、胃、肺、肾经,能温中行气,《本草再新》谓之“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还有那沉香,性味辛、苦,微温,入脾、胃、肾经,功在行气止痛,温中止呕。可以说,这五味“香”药都有行气的作用,以疏通气机为要。这体现了加强行气以促进行血的治疗思路。
在这里,我们得插一句,这就是治血先治气的问题。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在血行的过程中,气是主要的推动者和统摄者。血栓形成,作为一种典型的血瘀症状,用行气的办法来疏导,在情理之中。只不过,这里面“五香”同用,力道非比寻常,因此有些剑走偏锋、出其不意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看到三味通络的药物,这就是羌活、独活、僵蚕。这三味药,一般作为祛风药应用较多。但实际上,它们各自都有不错的通络化瘀的功效。比如说羌活,《本草汇言》就说它可以“条达肢体,通畅血脉”。那独活,性味辛、苦,微温,入肾、膀胱经。《药品化义》说它可以“宣通气道,自顶至膝……”。《本草汇言》则认为它“善行血分”。至于僵蚕,在这里也不是用它祛风化痰之效,而是“通行血脉”之能。至于僵蚕通行血脉的功效,在《本草经疏》里有所记载。
最后,由于血栓引起静脉炎为中医典型的血瘀日久引发热毒现象,因此我们用金银花、银翘、瓜蒌这三味散结清热解毒之品,令治疗功能愈发周正。
可见,这五香流气饮最大的特点,就是治血病,而不用血药。一般的的凉血活血药物,比如丹参、当归、川芎、赤芍、莪术等,在这里统统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则是大队行气通络之药,稍佐清热解毒之品,可谓别出心裁。而在临床上,这样的治法,也的确能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对很多患者来说,用清热凉血之法,效果一般。但是换上这行气通络的手段,效果往往令人满意。不过,此法应用的时间较长,据部分医案记载,有些患者从服药到痊愈,需用百余剂。
硬皮方
验方一:脚底长有硬皮走路疼痛时,可切一片鲜土豆片(面积稍大于患处),厚约3-5毫米(太厚行走不便,太薄易干枯失效),用纱布将土豆片固定在患处,24小时换一新土豆片,一直到治好为止。
验方二:每天用温水洗脚后,用棉签蘸醋精(食醋也可)擦硬皮处,然后让其自然风干,约一个月左右硬皮即可渐渐软化。
中水毒、溪毒,如伤寒状
葱白汤
【别名】 葱白散
【处方】 葱白1握(切),豉半升,葛根2两,升麻3分。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中水毒、溪毒,如伤寒状。
【用法用量】 葱白散(《景岳全书》卷六十六)。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九
发汗。主时气
葱白汤
【处方】 葱白(烂研)2两,生姜(细切)1两,豉1合(拍碎),细茶末2钱。
【功能主治】 发汗。主时气。
【用法用量】 上以水2盏,煎葱并姜,至1盏半,次下豉,煎少时即入茶末,去滓顿服。厚衣盖覆取汗。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肺气壅热,久嗽,涕唾多
葱白汤
【处方】 甘草(炙)1两,大黄(炙)1两,桑根白皮(锉)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肺气壅热,久嗽,涕唾多。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童子小便1盏半,入葱白5寸(切),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多汗症
益气敛汗,益阴补阳法治疗汗证(多汗症)
患者姓名:陆某 男 1940-03-21
就诊时间: 1998-02-11
主诉:两下肢出汗5年
现病史: 5年来夜寐尚未入睡即两下肢出汗,怕冷不显,腰肾区酸痛,乏力,易疲劳。舌质:质淡 舌苔:苔薄腻 脉象:细脉,弦脉
辨证分析:辨证属肾气亏虚,阴阳失调。
中医诊断:汗证
方名:六味地黄丸
组成:大熟地12g,山萸肉10g, 炒淮药10g,丹皮10g, 煅龙骨20g,煅牡蛎25g, 五味子3g,川断15g,炒杜仲10g,黄芪15g,白术10g,瘪桃干10g, 生地12g。
用法: 7剂,日1剂,日2次,水煎服
医嘱:避风寒,忌辛辣
春季常用除烦汤
菜花黄,医生忙。这段时间我的门诊上有不少比较缠人的患者,大多主诉头昏头痛、失眠多梦、身困乏力、精神不振等,有诊断为抑郁症、焦虑症者,也有诊断为神经症等。对这类病人,我还有点经验。其实大问题没有,大约是春天桃红柳绿,莺飞草长,人体阳气拂郁,容易导致气滞或气逆,才有如上病症。其治疗,不需补益,只需清热解郁除烦。我常用的是半夏厚朴汤、四逆散、栀子厚朴汤、六一散、黄芩、连翘等。其中验方除烦汤用得最多。
除烦汤其实是栀子厚朴汤的加味方。栀子、厚朴、枳实、黄芩、连翘、半夏、茯苓、苏梗,基本药物仅八味,所以又名八味除烦汤。对消除焦虑,改善睡眠,特别是治疗春天的夜汗身热最有效果。如果有尿黄尿痛者,加入六一散。如果有心下痞痛者,加黄连。
栀子厚朴汤是经典除烦方,《伤寒论》用于治疗“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许多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常常有胸闷腹胀等躯体症状,用此方能宽胸膈,除腹胀,常常让患者神清气顺。
春天常用的除烦汤
回想当学徒时,家乡的老中医常常有“气火”一说,即气郁所化之火。此火一起,常常失眠胸闷、烦躁不安、头昏头痛,或呛咳不止,或咽痛口苦,或吐血,或衄血,或腹胀腹痛。所用之药,不能温补,不能养血,养阴润燥也不行,只能用山栀、黄芩、枇杷叶、枳壳、厚朴、丹皮等。如脉数心烦者,当加黄连苦泄。现在看来,这些疾病,有的是焦虑症,有的是抑郁症,有的是神经症,有的是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有的是功能性胃病等。这种“气火”综合征,以春天最多。老中医说,是春天肝旺所致。确实,这些患者大多情绪不稳,急躁者多,郁闷者多。
这种在临床上观察总结而来的经验,非常朴实,也非常有用。我的除烦汤就是家乡老中医治疗“气火”综合征经验的总结。此方多年来屡用屡效。前几天,学生亮亮欣喜地告诉我,她的咳嗽十多天,咳得两胁都胀痛,用除烦汤半剂就好啦!
麻黄连翘赤小豆案
陈某,女,26岁,2013年9月20日初诊。
病史:2天前颈及前胸突发红色丘疹,瘙痒稍痛,无明显渗出,余无不适,舌红苔薄黄,脉滑。皮肤科诊为毛囊炎。备孕期间,寻求中医治疗。
辨证:风湿郁热,结聚肌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麻黄10g、杏仁10g、 薏苡仁40g、赤小豆30g
连翘15g、桑白皮15、当归15g、 甘草6g
蝉衣10g、生姜3片、大枣3枚。
3剂。
药进1剂,颜色变淡,3剂药后复诊,丘疹已基本退去。
怀妊七月,脉洪滑疾者
葱白汤
【处方】 葱白6枚,人参1钱半,黄耆3钱(蜜炙),白术1钱半(炒),条芩1钱半(酒炒),阿胶3钱(糯粉炒),白芍1钱半(炒),甘草8分,知母1钱半(酒炒)。
【功能主治】 怀妊七月,脉洪滑疾者。
【用法用量】 上以米1斗,煮药取2升,纳胶烊尽,煎取1升,温服。中虚血少,用黄雌鸡汁煮药。
【各家论述】 阴阳凝聚,胎热内炽,气虚不能举护其胎,宜扶元清热以养之,人参扶元以举胎息,黄耆补气以固中州,白术健脾生血,条芩清热安胎,阿胶补阴益血以安冲任。白芍敛阴和血以固胎元,葱白通阳,生草泻火,知母清胎热以润燥安胎也。黄雌鸡兼入巽坤,煮汁煎药,自然热化气充,胎孕无不日安而日固矣。
【摘录】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乳石发动生疮,热气冲胸
葱白汤
【处方】 葱白3茎(切),栀子14枚(擘碎),豉2合。
【功能主治】 乳石发动生疮,热气冲胸。
【用法用量】 上以水3盏,煎至2盏,去滓,分作3服,早晨、午时、至晚服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忍尿劳役,或受惊恐,以致突然小便不通,脐腹膨急,气上冲心,闷绝欲死,脉右手急大者
葱白汤
【处方】 橘皮(洗,切)9克 葵子3克 葱白3茎(切)
【功能主治】 主忍尿劳役,或受惊恐,以致突然小便不通,脐腹膨急,气上冲心,闷绝欲死,脉右手急大者。
【用法用量】 上药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 《全生指迷方》卷四
定风去晕丹
[组成] 熟地27克、山茱萸12克、山药9克、北五味6克、麦冬6克、元参9克!川芎9克、当归9克、葳蕤21克。
[用法] 煎服。
[功效] 补肾养阴。
[主治] 头痛者,肾水不足而邪火冲入于脑。终朝头晕,似头痛而非头痛也。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晕自除。
[来源] 《石室秘录》
六君子汤临床应用
六君子汤方出《妇人良方》,是由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法夏等六味药组成。功能 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和胃消痞,降逆止呕。加减运用得当,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相 应病证。兹举验案介绍如下:
1 喘咳 牟某,男,58岁,干部。患慢性咳嗽多年,每遇寒而发,近2~3年 来,更兼有气急、喘促之症,现已连续一月余,痰多色白如泡,气短,胸闷紧促不舒,身无 寒热,病久胃纳日渐减少,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辨证为肺脾气虚,痰湿上犯。用六君子汤 加减治疗:党参24g、白术12g、茯苓15g、法夏9g、陈皮6g、炙甘草6g、白芥子6g、苏子9g 、五味子4.5g、厚朴12g。连服9剂,咳嗽痰少,胸闷气促减缓,病有转机,上方去白芥子、 厚朴、炙甘草,加胡桃肉15g、肉桂1.5g、枸杞子12g、沉香3g。连服10剂,喘咳已平,胃 纳增进。乃嘱常用党参,胡桃肉之品煮汤饮食,取脾肾双补善后。慢性喘咳一症,病机以肺 脾肾三脏之虚为主,但三脏之权衡,仍以脾脏至为重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病 变虽以咳嗽、喘促等肺经证候为主,但痰之本源为脾虚生湿所致,取六君子汤健脾补气,燥 湿化痰以治脾脏之虚,加白芥子温化寒痰,苏子降气定喘,五味子敛肺纳肾,厚朴行气除满 ,此宗“补土生金”之法也,亦为肺脾同治之义。然老人久咳喘满者,又常为肾不纳气之表 现,喘咳一症,其标在肺,其本在肾,故于喘症状突出时,应先治肺平喘,而在喘满顺缓时 ,继后补肾纳气,取脾肾同治,以六君子汤加胡桃肉肉、肉桂、沉香、杞子、五味子之属, 补肾阳而兼顾肾阴,以治其本。
2 妊娠恶阻 陈某,女,28岁,工人。停经50天,妊娠反应强烈,今呕吐以 至滴水不进已4~5天,诊得精神困倦、气短懒言,目眶凹陷,呕恶频频,吐出清涎,口淡胸 闷,厌恶饮食,大便数日未解,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症属脾胃虚弱,腑气不通,胃失 和降所致,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党参24g,土炒白术18g,茯苓12g,陈皮6g,法夏12g,霍 香12g,苏梗12g,砂仁3g,生姜三片,代赭石30克。煎服两剂后,呕吐似有减少,再按原方 服四剂,呕吐锐减,并能进食,原方再进两剂予以巩固。
妊娠恶阻常见于肝阳偏盛之人,孕后肝血养胎,遂至肝阴不足,肝气亢盛,肝木犯胃而致胃 失和降呕恶者为多见。但若平素脾胃本虚,素有痰饮之人,受孕之后,冲脉之气挟痰湿上逆 者,呕吐益甚,观本病即此证也。用六君子汤去味甘易呕之甘草,健脾燥湿以治其本,酌加 藿香、苏梗、砂仁、生姜以理气、降逆、止呕。惟降冲镇逆之药,尤以重用代赭石为优。或 问:“代赭石质重,有坠胎之弊,何以用之”?考代赫石一药,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其著作《 衷中参西录》一书中载有“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 。又谓“且性甚和平,虽降逆气而不伤正气,通燥结而毫无开破……”。在附医案中用于疑 有妊娠而呕吐者,竟用至2~4两之大。张氏认为:“至受妊之初,因恶阻而成结证,此时其 胞室之中不过血液凝结,赭石毫无破血之弊,且有治赤沃与下血不止之效,重用之亦何妨乎 ”。于妊娠时使用重坠之代赭石而不至犯胎者,此即内经所言:“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据 张氏此论,观本证以至滴水不进数天,大便不通,足见其气机之上逆,气结之壅滞甚矣,故 用代赭石降逆开壅,配合诸药,使脏腑气机得以调和,呕吐呕吐遂减。
3 眩 晕 陈某,女,44岁,农民。反复头晕欲倒,伴呕吐发作已多次,此 次眩晕已3天,入院治疗时,头重如冒,难于起立走动,即使躺在床上犹如舟荡,目闭眼暗 ,视物旋转,耳鸣不聪,时吐痰涎,常感胸闷纳差,舌苔白滑,脉象弦滑。辨证为肝风挟痰 浊上扰清空。拟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党参24g、白术18g、茯苓15g、陈皮6g、法夏12g、牛膝 15g、泽泻30g、代赭石30g、蒺藜12g,服药2剂后,眩晕若失,原方显效,继服两剂,诸症 悉减,遂要求出院。病机十九条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出肝风可以作眩。后世 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之说。提示了眩晕与风、痰之关系密切。在脏腑方面则 与肝经至为紧联,体质上常以虚为主。况痰之产生无不与脾虚有关,脾失健运,以致水谷不 化精微,聚湿成痰。痰湿阻滞,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风挟痰浊上扰清空,故作眩晕昏 冒。治法取治风、治虚、治痰为原则:以六君子汤健脾湿化痰,治其本虚;用蒺藜平肝祛风 ,代赭石镇肝熄风、降冲止呕,牛膝引诸药下行;泽泻一味重用至30g者,取其利湿也;诸 药配合,健脾利湿,平肝熄风,燥湿化痰,降冲止呕,故收速效。
4 泄 泻 王某,女,8个月。初患泄泻,经治疗后好转,不久又因乳食不 节,饮服冷冻之品,复而泄泻稀溏,完谷不化,每日6~7次已一周,大便略带酸馊气味,不 思乳食,腹部虚胀,肠鸣漉漉,神疲怠倦,目眶微陷,指纹淡滞,面色青白,舌苔厚腻而白 ,此脾虚挟滞之泄泻,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人参3g、土炒白术9g、茯苓12g、炙甘草3g、 陈皮2.4g、炒苡仁15g、炒麦芽15g、山楂炭6g、白蔻仁3g、淮山药12g。服3剂后,泄泻日3 ~5次不等,大便仍溏,上方以党参易人参,再加乌梅三枚,服3剂,大便成形,1日2次,纳 食进而获效。
泄泻之由,外因不过有湿,故有“湿胜则濡泻”之说,内因主要为脾虚,故有“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之说。概而言之,湿为主因,脾为主脏则为泄泻之成因矣。小儿脾常不足, 若乳食不节,饥饱失常,饮食生冷,均能影响脾胃运化之力。脾阳虚衰,不能腐熟水谷,则 水泛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为泄泻。况本例患者,原已患过泄泻,脾胃 素虚可知;更因服食生冷,复伤脾阳,遂成寒湿挟滞之证;用六君子汤去法夏成五味异功散 以健脾燥湿,理气化滞;加淮山药,炒苡仁健脾渗湿,白蔻仁芳香燥湿,理气醒脾;加用炒 麦芽、山楂炭、乌梅等化滞兼以收涩止泻;脾得健旺,寒湿得温化,兼以固涩,泄泻遂止。
5 胁 痛 李某,男,36岁,干部。胁痛两年余,精神困倦,于某医院检查 诊为“肝炎”,谓肝大2cm,质中等硬度,谷丙转氨酶236单位外,余均正常。近三个月来, 胁痛隐隐,性情苦急,午后低热,头晕目眩,食欲减退,胸脘不舒,唇色暗红,舌边紫暗, 脉沉弦细,大便不实,辨证为肝郁瘀滞,肝木克脾土之症。治以健脾理气,疏肝解郁,养血 祛瘀之法。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党参18g、白术12g、茯苓15g、炙甘草6g、青皮6g、郁金 12g、白芍18g、当归12g、丹参18g、茜根12g。上方间以桃仁、鳖甲、红花之类加减运用。 连服一月,精神好转,纳食进步,胁痛只在劳累时出现。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52单位 ,收到一定效果,后因事外出,未能继续诊治。 肝脉布于两胁,肝气郁滞,失其条达之性 ,故胁痛而苦急,胸脘不舒。肝气久郁,气滞血瘀,出现唇口瘀暗,舌边紫暗及胁下痞块形 成,瘀滞日久,暗生内热,致常烦躁低热。肝气久郁则肝血虚损,血虚生风兼以内热上薰, 故头晕目眩。肝木犯脾,脾胃受损,以致纳食少进,大便不实。《金匮要略》有:“见肝之 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之说,指出肝病之病理传变规律及肝病者应先“实脾”之治则。 至于病已由肝传及脾,致肝旺脾虚者,仍可从“实脾”治法入手,用“健脾抑肝”法。且肝 血之旺盛有赖于脾胃之健运。本例取健脾为主的六君子汤即宗此意。方中加当归、白芍滋养 肝血名为归芍六君汤,可治肝血不足,脾气虚弱之证。用青皮代陈皮取其入肝经。再配郁金 、白芍疏肝解郁,以缓其苦急。丹参、茜根、桃仁、红花、鳖甲之属,为活血祛瘀之品。脾 得健旺,肝得所养,兼以理气活血,郁解瘀通,故诸症渐次缓解。
六君子汤为治脾胃虚弱,痰湿内阻的主方。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运,则五脏六腑得以供 养,机体自然充盛。脾脏特性为喜燥而恶湿,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则水湿浸渍,湿从内 生,日久聚湿成痰,从而变生诸般症候,除因脾胃本经之虚弱所致之食少,纳呆,便溏、泄 泻外,尚有累及他脏的病变,如兼痰饮犯肺而致咳嗽、喘促,或兼痰湿上扰清空所致之眩晕 昏冒,心悸怔忡;或兼湿阻胸膈而致胸脘不舒、心脘闷痛,呕吐泛恶;或兼湿痰下注,损伤 冲带而致经闭不孕,湿浊带下之证;或兼痰气郁结而成痰核瘰疠;或兼痰湿浸淫肌肤关节, 流窜四肢筋脉而成肢节酸痹,麻木不仁等等诸般病证,均可用六君子汤加减施治。
湿为方病之源,百病都因痰作祟
脾对外打出的招牌中,喜燥不喜湿相当显眼。但若脾气虚弱,尽管它再不愿意,湿气还是会厚着脸皮侍强凌弱驻扎下来,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凝而生痰,而痰湿又反过来可困脾,导致脾胃更虚痰湿更重而恶性循环。
湿为万病之源,怪病皆因痰作祟!水肿,失眠,胃胀腹痛,甚至呕吐、泄泻、出血、经闭、四肢逆冷,身体乏力倦怠,肢节酸痹,麻木不仁等,正是脾胃虚弱,痰湿内阻引发的后果。
宋代官修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签约了很多流芳千古的大牌方,比如补脾益气祖方四君子汤,除湿痰名方二陈汤,这二味联手,正是强健脾胃,除痰祛湿的高手高高手。
关于四君子汤,气是人体生命之源,气足人体的动力才足。而脾是气血生化之源,故四君子汤所补的气,以脾气为主。这一点从其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也可看出。
若将方子比为炒一盘菜,人参大补五脏气,生津安神,是不可缺少的燃气。白术苦甘温,大力燥脾之湿而出,以令脾气健旺。与人参一相遇,便碰撞出炒菜所需要的大火。茯苓甘平,温和地将脾之湿气往下推动,连带让人心悦胃安。是菜炒得将好未好时的小火。炙甘草健脾益气,连带着可让心脉也安稳。就如在炒菜时调节火力。
所以但凡一个经得起千古检验的好方,就如行云流水般美好的生活,活力多多。
喝一碗四君子汤,能让人气足神旺,脾胃安和。脾是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的粮库,脾好便仓里有粮,气粗胆壮心不慌,岁月静好人健旺。
二陈汤除湿痰,是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而达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辨证为舌苔白滑或腻,脉滑都可用它。
它的组成也是四味,除了四君子汤里已有的健脾利水的茯苓和健脾益气的炙甘草,还有向下行气的半夏,向上行气的陈皮,加之半夏燥湿化痰,陈皮化痰和胃,合而令脾胃气机通畅舒适,痰浊湿气也消失不见。
两个名方相合,各添助力,健脾温阳益气,化痰祛湿并驾齐驱,由此脾健则湿不生,湿去则脾自健,气血生化有力,共达治愈疾病的目的。
正是“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也正是,美好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些不和谐(脾虚痰湿),但我们可以想办法(找来六位翩翩君子)改变。
在实际运用中,六君子汤常被用于多种疾病甚至疑难病的治疗,比如前述水肿,失眠,胃胀腹痛,肢节酸痹,麻木不仁等等。甚至有医家在人体大病后的恢复期,也用其健脾除湿痰来助力。
六君子汤组成:
人参9克、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将诸药打为细末,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水煎,一次服。
静脉曲张是肝气郁结为瘤,一个方子,清肝散瘀
我有静脉曲张,近期开始发硬,还伴有疼痛怎么办?
此种情况,第一要问责肝。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筋,静脉曲张常表现为筋络凸起、曲张、扭曲变色等,俗称“炸筋腿”,当恼怒伤肝,会致肝气郁结,久之成垒垒青筋,坚硬色紫,曲张如蚯蚓一般。高兴时不痛,发怒便痛。治需疏肝解郁治本。
第二,青筋累结成硬块,是淤血、痰湿、热毒等不能及时排出体外,积滞体内,渐发于体表。故而化瘀解毒,软坚散结是本病需治的标。
明代著名医家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之清肝芦荟丸,正具有疏肝与化瘀解毒,软坚散结之功效。
组成:
川芎、当归、白芍各60克,生地(酒浸,捣膏)60克,青皮、芦荟、昆布、海粉、甘草节、牙皂、黄连各15克。
本方既以芦荟冠名,那么先来了解芦荟吧。
芦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被称不死草。就算将它连根拔起,在45摄氏度的高温下曝晒几个月仍能存活,其苦寒的性味能帮它对抗高温。它活跃于肝胃大肠经,是清肝热,治便秘的高手,尤以清肝著名。肝净血液净,血净则肤美,故芦荟亦是美容名品。
又是治疗肝经实火的躁狂易怒、惊悸抽搐等症的良药,于此方所治甚是适宜。难怪获得冠名权。
占前排的川芎当归白芍是补血养血之四物汤三大名媛,凉血清肝益肾的生地替代了填精益髓的熟地,补血养血的功能未变,但清肝的功能却增加了。
青皮则以其苦辛温的性格,在肝胆脾肺心经行走的能力,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的功效,助上四味活血化淤理气。让气机运转起来,血液活动起来,散开筋结。
昆布和海蛤粉出自海中,带上了海水的咸与寒。咸能软坚,寒能清热,化掉因火气上炎煎熬津液而成筋结的湿痰、老痰、顽痰。加之昆布归肝胃肾经,海蛤粉归心肾经,共同清泻肝胃,降心火益肾水,并使浊气浊液下渗,让邪有去处。
猪牙皂辛咸温,归肺、大肠经,可使气机运转起来,祛痰开窍,散结消肿。就像在昆布和海蛤粉的后面安装了一个加速器,助其消顽痰肿块,还能平衡昆布和海蛤粉的寒凉,共同打散筋结。
黄连性味苦寒,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名人。心脾胃肝胆、大肠经之火均可去,尤能去心火。肝气郁结不畅,藏血功能受损,心作为肝之子,且身负血液运行和生成之重任,也会连带着受损,以致心急心烦心火旺。所以疏肝用黄连泻心火,部分属曲线救治,部分又是正儿八经之担当,让肝之功能正常起来,除去其所掌管之筋内的淤血,化掉热毒。
最后一味甘草节,清热止痛,健脾和胃,调和诸药。与芍药配,更有缓急止痛,除筋结紧缩不伸之功效。
多味合用,四面包围,多方出击,达到清泻肝热,化淤散结之目的。共治恼怒伤肝,致肝气郁结为瘤,坚硬色紫,垒垒青筋,结若蚯蚓,遇喜则安,遇怒则痛。
制法与服法:
上药制作为细末,用神曲加水煮成糊,与药物细末揉成丸药,如梧桐子(约黄豆大)。每次服八十九,白开水送下。
神曲健脾和胃,消食化积,能避免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医家真是考虑的极细致了。
妊娠七月,忽惊恐摇动,腹痛,卒有所下,手足厥冷,脉若伤寒,烦热腹满短气,常苦颈项及腰背强
葱白汤
【处方】 葱白(长9~12厘米者)2茎 半夏12克 生姜2.4克 甘草 当归 黄耆各9克 麦门冬12克 阿胶12克 人参4.5克 黄芩3克 旋复花3克
【功能主治】 主妊娠七月,忽惊恐摇动,腹痛,卒有所下,手足厥冷,脉若伤寒,烦热腹满短气,常苦颈项及腰背强。
【用法用量】 上十一味,哎咀。用水1.6升,煮至800毫升,纳清酒600毫升,并将阿胶加入,煎取8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日三夜一。温卧,当汗出。若不出者,加麻黄6克煮,服如前法;若秋后,勿强责汗。一方以黄雌鸡1只,割咽取血,纳酒中煮鸡,取汁以煎药。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羊肉、饧、海藻、菘菜。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养血安胎。主妊娠胎动不安,腹痛者
葱白汤
【处方】 葱白(切)6克 阿胶(炙)当归 续断 芎藭各9克 银适量
【功能主治】 养血安胎。主妊娠胎动不安,腹痛者。
【用法用量】 上六味,切。用水2升,先煮银,取1.4升,去银,纳余药,煎取500毫升,纳胶令烊,分三服。不愈,更作服。
【摘录】 《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集验方》
肾气刺痛,七气
葱白散
【处方】 当归1两,川芎1两,枳壳(制)1两,官桂1两,青皮1两,川白姜(生)1两,茴香(妙)1两,川楝肉1两,陈皮1两,紫苏1两,三棱(煨)1两,蓬术(醋浸1宿,焙)1两,白芍药1两,茯苓1两,木香1两,人参半两,沉香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肾气刺痛,七气。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葱白2寸,盐少许,煎服。
大便秘,加大黄。
【摘录】 《直指》卷十八
牙龈有血肾虚,治牙龈反复出血
今天这篇文字,我来给你说说反复出现的牙龈出血吧。
之所以谈这个,也是因为后台上,总有读者提到这个问题。
关于它,我还真就在本子上,记录过一张配伍,以及一张小医案。
那一次,我老师带我下基层,到一家卫生服务站做业务指导。当时,他应邀做一次讲座,内容是“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思路”。
讲座期间,有一个基层的医护人员向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说有一个病人,总是反复出现牙龈出血,到医院检查又没什么问题,这时候该怎么办。
他说完,就有别人在下面半开玩笑地说:去火呗!你那是好东西吃多了,火太大。什么去火,就吃什么。
我老师没言语。他问,患者是谁?在哪里?
提问的人不好意思地说:“就是我自己”。
我老师把他叫过来:“你过来,我现在就给你看看”。
这个人很高兴,走过去。刻诊,见患者舌质红,脉细数,出血部位的牙齿略有松动,口不臭,齿痛不明显,只是略微有痛感。
我老师问,你都什么时候出血啊?他说,有的时候是吃东西时发现的,但更多的是早晨漱口刷牙时发现。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晚上睡觉以后出血,白天出血差一点。
我老师问,平时除了牙龈出血,有别的不适吗?回答是早晨起来腰酸,到下午的时候感觉乏力。
我老师当时就以这个人为例,对听课的人说:像这个情况,盲目用一些去火的药,就不对了。严格说,他需要补,而不是清。因为这个人的问题,在于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火。虚火的产生原因,在于不足。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好处。它可以把问题看得更深入、更精细。
我老师嘱咐患者用一个方子。我当时记了下来,现在分享给你——
熟地黄、山萸肉、丹皮各、枸杞子、怀牛膝、骨碎补各10克,山药、茯苓各15克,炒阿胶6克。水煎服。
接下来,我老师非常细致地,把这个患者的辩证依据讲解一番,用药思路和组方理念,也都做了解释。下面这些对中医了解不多的医护人员听了,觉得很解渴。
现在,我也来给你仔细说说吧。
你看,这个人脉细数,舌红。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舌红,说明有热,脉数,说明有热。有热,就是有火啊。但是,你再看,他的脉象有细的一面啊,说明什么?说明他正虚,有不足。
结合此人的年龄(当时42岁),以及晨起腰酸、下午乏力等感受,可以想见,乃是肾精亏虚、肾阴不足。正因为这个不足,他的脉才细而数。
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所以肾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如果肾精亏虚、肾阳不足,则虚火灼伤齿根,形成反复地牙龈出血、牙齿松动、隐痛。
但是,由于这个火,是虚火,源于身体的不足,而不是实火,所以它的疼痛不是很剧烈,牙龈红肿不明显,更不见腐烂,口臭也没有,出血的颜色也不是特别鲜红。由于夜里卫气潜藏于内,加重了虚热,所以晚上的时候出血明显,白天稍差。
所以说,这个时候,关键要补肾精、滋肾阴,这是才是主要的。
我老师后来告诉我,他用的配伍,叫做安肾固齿汤。方子再说一遍:熟地黄、山萸肉、丹皮各、枸杞子、怀牛膝、骨碎补各10克,山药、茯苓各15克,炒阿胶6克。
这里头,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滋阴添精,是治本的。山药和茯苓健脾,通过补益后天之本补益先天之精。丹皮清热凉血用于治标。怀牛膝和骨碎补,一方面补肾强腰,改善患者腰酸的状态,一方面骨碎补也是治疗齿痛齿疾的常用药。阿胶养血止血。这就是基本意图。
也许有人会问了,如果是那种实火导致的齿痛、牙龈出血,又该怎么办?一般是黄连、连翘、地榆、玄参、鱼腥草、甘草这类药材进行加减。很明显,那就是直接去火了,用不着去补什么。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们参考。文中的方子,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其实,人到中年以后,或者说进入中老年,牙龈出血的现象很多见。有一些,伴随顽固齿痛。我们用滋阴添精的办法来缓解,可以说是治本之策。有些人呢,不知道,拼命去火,用菊花、金银花、板蓝根、黄连等等,效果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总是不得要领。有时候,肚子都吃坏了,毛病还是容易发作。希望我的这篇小文字,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启迪。
牙龈红肿出血
中医辩证用方经验
牙龈红肿出血的患者,中医谓龈为肉之余,为阳明所主,上龈属足阳明胃,下龈属手阳明大肠,下龈出血者跟大肠有关系。中医角度来说,牙龈出血,多由胃热或阴虚引起。
(1)胃热引起牙龈轻度红肿,仅在刷牙时容易出血,色鲜,量不多
基本方如下:生地黄15连翘15鲜茅根30鲜芦根30鲜荷叶30
胃热重者牙龈红肿疼痛,伴有口苦而渴、大便秘结、小便黄等
基本方如下:生地黄15连翘15黄连6升麻6当归6仙鹤草30鲜茅根30
(2)由阴虚引起的牙龈渗血,牙龈微微红肿
伴有手足心热、咽干舌燥,腰酸胀等宜滋阴泻火
基本方如下:知母10黄柏10丹皮10山药10茯苓10山茱萸10泽泻10熟地15墨旱莲15女贞子15仙鹤草15
上牙痛与下牙痛病因大不同,中医这样治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前几天一患者因牙痛来石家庄一家医院就诊,来时患者表情痛苦,手捂着半边脸,在交谈的过程中可闻到患者口里散发着的异臭味,也就是俗称口臭。检查口腔牙龈红肿,有出血的迹象,同时患者舌红、苔黄、脉数。这些表现都是胃火牙疼的症状。询问其工作性质,患者自述由于工作原因应酬较多,经常性饮酒,这些也是最容易引起牙疼的直接因素。
牙痛是很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牙龈的红肿疼痛、有时遇冷热食物会刺痛、面颊部有肿痛感等。牙痛大多由某些炎症和蛀牙或折裂牙而导致牙神经感染引起的。牙痛有上牙痛和下牙痛的区别,上牙痛一般是由于胃火大引起。中医认为,牙痛多是由于感受风邪、胃火炽盛、虫蚀牙齿等原因所致。
众所周知,多食油腻食物可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司,在胃内产生积热,胃火旺可影响经络足阳明胃经,而足阳明胃经走向经过上牙齿,引起牙痛。其表现为牙龈肿痛、口臭,或牙宣出血等。对于胃火所导致的牙痛运用中药效果不错。《类证治裁》中提到“治六腑火,胃火牙疼,颐肿,清胃散。”可视情况而加减药物,治疗胃火旺可用黄连、升麻、栀子、石膏以清热解毒,泻火;生地黄、牡丹皮以凉血清热。
此外,治疗牙疼也可选取针灸针刺治疗,主要以足阳明胃经为主穴位,针刺选取患侧穴颊车穴、太阳穴、曲池穴、内庭穴,对侧合谷穴,当用毫针泻法给予治疗。
预防胃火旺,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多饮水。忌贪冷饮重伤脾胃,要喝温水,水中可搭配薄荷、金银花、菊花等;
2.清淡饮食。上火时应少吃油炸类食物,花生、松子等坚果,多食蔬菜等低热量食物;
3.养成刷牙的良好习惯,饭后要漱口,睡前要刷牙;
4.可采用刮痧疗法以祛胃火。
前列腺炎2方
中药处方(一)
〖 辨 证 〗 阴虚火旺,真阴不足,虚火有余。
〖 治 法 〗 滋阴清热,利水通淋。
〖 方 名 〗 化阴煎。
〖 组 成 〗 生地黄6克,熟地黄6克,牛膝6克,猪苓6克,泽泻6克,黄柏6克,知母6克,绿豆9克,龙胆草4.5克,车前子3克。
〖 用 法 〗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 出 处 〗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中药处方(二)
〖 辨 证 〗 肾虚水停。
〖 治 法 〗 补肾利水,泻浊分清。
〖 方 名 〗 固精导浊方。
〖 组 成 〗 萆 12克,茯苓12克,菟丝子12克,淮山药12克,车前子12克,沙苑蒺藜18克,益智仁9克,牛膝9克,泽泻9克,乌药6克,石菖蒲6克,甘草梢6克。
〖 用 法 〗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 出 处 〗 《中医杂志》。
四时伤寒,头痛壮热,项背拘急,骨节烦疼,憎寒恶风,肢体困倦,大便不调,小便赤涩,呕逆烦渴,不思饮食,又伤风感寒,头痛体热,鼻塞声重,咳嗽痰涎,及山岚瘴气,时行疫疠
葱白散
【处方】 川芎2两,苍术(米泔浸)2两,白术2两,甘草(爁)1两,石膏(煅)1两,干葛(焙)1两,麻黄(去根节)3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四时伤寒,头痛壮热,项背拘急,骨节烦疼,憎寒恶风,肢体困倦,大便不调,小便赤涩,呕逆烦渴,不思饮食,又伤风感寒,头痛体热,鼻塞声重,咳嗽痰涎,及山岚瘴气,时行疫疠。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水1盏,加生姜3片,葱白2寸,煎至7分,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局方》卷二(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温通调经。主一切冷气不和,及本脏膀胱气攻冲疼痛;妇人产前产后腹痛,胎不安,或血刺者;兼能治血脏宿冷,百节倦疼,肌瘦怯弱,伤劳带癖。脾胃虚冷,攻筑心下,连胁肋刺痛,胸膈病闷,背膊连顶,拘急疼痛,不思饮食,或时呕逆,霍乱转筋,腹冷泄泻,膀胱小肠及外肾肿痛,食伤浮肿,心脾冷痛
葱白散
【处方】 川芎1两,当归1两,枳壳(去白,麸炒)1两,厚朴(去白,姜汁炙)1两,官桂(去皮)1两,干姜(炮)1两,芍药1两,木香1两,青橘皮(去白)1两,神曲(炒)1两,麦糵(炒)1两,人参1两,蓬莪术(醋浸1宿,焙)1两,舶上茴香(炒)1两,荆三棱(炮)1两,苦楝子1两,茯苓(去皮)1两,干地黄1两,大黄半两,诃子半两(去核)(2味酌用)。
【制法】 上杵为末。
【功能主治】 温通调经。主一切冷气不和,及本脏膀胱气攻冲疼痛;妇人产前产后腹痛,胎不安,或血刺者;兼能治血脏宿冷,百节倦疼,肌瘦怯弱,伤劳带癖。脾胃虚冷,攻筑心下,连胁肋刺痛,胸膈病闷,背膊连顶,拘急疼痛,不思饮食,或时呕逆,霍乱转筋,腹冷泄泻,膀胱小肠及外肾肿痛,食伤浮肿,心脾冷痛。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医方类聚》引《管见良方》引作“蟠葱散”。本方改为丸剂,名“葱白丸”(见《中药成方配本》)。
【各家论述】 《济阴纲目》:重在冷气不和,恐非胎前所宜,若产后血刺痛,或血脏冷者宜之。人身以气血流行为无病,此方以四物补血,人参助气,枳壳、厚朴行上焦之气,茴香、苦楝行下焦之气,木香、青皮行肝气,干姜温行血中之气,其余消之削之,皆所以温而行之也,气一行则痛自止矣。以盐行入血分,使气下行而主内,以葱引气外通而开表,如是则内外和而痛愈矣。
【摘录】 《博济》卷二
解四时伤寒,头痛壮热,项背拘急,骨节烦疼,憎寒恶风,肢体困倦,大便不调,小便赤涩,呕逆烦渴,不思饮食。又伤风感寒,头痛体热,鼻塞声重,咳嗽痰涎,山岚瘴气,时行疫疠,并皆治之
葱白散
【处方】 川芎、苍术(米泔浸)、白术,各二两。甘草、石膏(煅)、干葛(焙),各一两。麻黄(去根.节)三两。
【炮制】 上件为细末。
【功能主治】 解四时伤寒,头痛壮热,项背拘急,骨节烦疼,憎寒恶风,肢体困倦,大便不调,小便赤涩,呕逆烦渴,不思饮食。又伤风感寒,头痛体热,鼻塞声重,咳嗽痰涎,山岚瘴气,时行疫疠,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葱白二寸,煎至七分,热服不拘时候。
如要出汗,并煎三服,被盖,汗出为度。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竹沥姜星茶
原料:竹沥5、生姜3、胆南星1、红茶3、白糖15。
用法:用300水煎煮以上诸料至水沸后泡茶。也可直接冲饮。
功能:清热镇惊。
用途:小儿惊风、四肢抽搐。
来源:《全幼心鉴》。
支气管炎5方
支气管炎是由细菌、食物、药物、化学品、尘埃等多种变应原侵入人体引起的以咳嗽、咳痰、气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支气管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者痊愈后粘膜结构和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慢性者则不尽相同,治疗不当或不及时,还可转变(合并)为肺气肿和肺原性心脏病,故不能忽视。
方一、黑枣2公斤、鲜姜1公斤。将黑枣、鲜姜洗净,用刀背将姜拍碎(不宜过碎),然后将黑枣、姜块同时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煎透,以黑枣发胖不脱皮,原汁一碗为标准,将原汁分3次晚饭后服。将煮熟的黑枣及姜块晒干,姜块可作菜肴配料,干姜每天当作零食之用。第1疗程自感有效,继续第2疗程,切忌吸烟,效果更佳。
方二、棉花根100~200克,一日量,水煎2小时以上,分2~3次服,对慢性支气管炎效果较好。
方三、桑皮、银花、车前草各25~50克,治急性支气管炎。
方四、大蒜、醋各250克,红糖90克,将蒜捣烂,泡入糖醋中7天,日服3次,每次1匙。适于慢性支气管炎。
方五、萝卜籽10克,核桃肉30克,用冰糖炖服,治老年支气管炎。
漏银茶
原料:漏芦5、金银花3、贝母3、夏枯草3、甘草3、绿茶5。
用法:用400水煎煮漏芦、金银花、贝母、夏枯草至水沸后,冲泡甘草、绿茶5~10分钟即可。
功能:清热祛脓,生肌止痛。
用途:瘰疬;痈疽疮疡。
来源:传统药茶方。
漏归茶
原料:漏芦5、当归3、红花3、枳壳3、茯苓3、茉莉花茶5。
用法:用400水煎煮漏芦、当归、红花、枳壳、茯苓至水沸后,冲泡茉莉花茶5~10分钟后即可饮用。也可直接冲饮。
功能:清热调经。
用途:妇女月经不调。
来源:《圣济总录》。
天行愈后劳复,状一如伤寒初有;伤寒病愈后,阴阳易,劳复如初
葱白七味饮
【别名】 葛根散
【处方】 葱白(连须,切)1升,干葛(切)6合,新豉1合(绵裹),生姜(切)2合,生麦门冬(去心)6合,干地黄6合,劳水8升(此水以杓扬之一千过)。
【功能主治】 天行愈后劳复,状一如伤寒初有;伤寒病愈后,阴阳易,劳复如初。
【用法用量】 葛根散(《圣惠》卷十四)。本方方名,《活人书》引作“七味葱白汤”。
【注意】 忌芜荑。
【摘录】 《外台》卷三引《许仁则方》
养血解表。主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之后,复经感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者
葱白七味饮
【别名】 七味葱白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处方】 葱白(连须,切)9克 干葛(切)9克 新豉6克(绵裹)生姜(切)6克 生麦门冬(去心)9克 干地黄16克 百劳水800毫升(此水以勺扬之)
【功能主治】 养血解表。主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之后,复经感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者。
【用法用量】 上药用百劳水煎至300毫升,去滓,分温二服,约隔一小时服一次。如觉欲汗,渐渐覆之。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芜荑。
【备注】 方中干地黄、麦门冬养血滋阴为君,以资汗源;干葛、新豉解肌宣透,葱白、生姜通阳发表,共为臣药;百劳水助君药以滋阴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和营,生津清热,解肌发表,辛透外邪之效。
【摘录】 《外台秘要》卷三引许仁则方
葱白酒
【处方】 葱白3-7茎。
【功能主治】 脱阳。因大吐大泄后,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交接后,小腹肾痛,外肾搐缩,冷汗出。
【用法用量】 上打烂,用酒煮灌之。阳气即回。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
盗汗与自汗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为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出汗者,叫自汗,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可选用下列方法治疗。
方一、千金拔30克,瘦猪肉60克,洗净切碎后,先放沙钵内,加清水500毫升,再放入锅内隔水蒸50分钟,最后去药渣,吃肉喝汤,每天1次,连用3天即见效,治盗汗。
方二、五倍子、煅龙骨各等分,水调糊状填脐中,胶布贴封,每日1次,3~5次可愈。
方三、黑豆15克,地骨皮10克,红枣5枚,水煎服,每天1次,连用3天,治盗汗。
方四、浮小麦50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自汗与盗汗均可适用。(注:浮小麦即将小麦泡进水中,浮在水表面的未成熟小麦)。
感冒5方
感冒是由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身体过度疲劳、着凉、抵抗力低下时容易染发此病。患者有咽喉发痒、鼻塞、瘤体、咳嗽、咳痰、头痛、发热、全身疲倦、四肢酸痛等症状。
方一、黄芪72克,炒白术、防风各27克,共研细末,日服3克,温开水送服,连服1个月。主治体虚感冒。
方二、金银花、菊花各30克,泡水代茶饮,适用于风热感冒。
方三、先将生葱白30克,生姜15克切碎,再放豆豉20克,加水500毫升左右,煮沸后分2次温服,服后盖被出透汗即可,每日1剂。用于风寒感冒。
方四、将一小杯红葡萄酒放在火上加热,然后在酒里打1个鸡蛋,用筷子稍加搅动即停止加热,晾温后饮用,疗效特佳,适用于各类感冒。
方五、紫苏叶30克(干品),生姜5片,水煎服,每日2剂,连服1~2天,用于重伤风。
咳嗽七方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咳嗽可由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肿瘤等多种疾病引起。中医将其分为内伤、外感两大类。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辩证施治。
方一、生梨1个去芯切碎,干荔枝10只去壳带核,川贝母3克,冰糖少许。将上药蒸熟后趁热吃下,每日1次,3~5天后咳嗽即可自愈。
方二、沙参15克,水煎服,治肺热咳嗽,甚效。
方三、取捣烂后的大蒜泥,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心,晚上洗脚后贴在双足涌泉穴(足底前、中1/3交界处,相当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呈凹陷处,不包括脚趾)处,第二天早晨揭去,连贴3~5次。此方对成人的风、寒、燥咳均有疗效。
方四、白矾50克,陈醋30克,大葱白带须3根。将白矾研细末,大葱白洗净后埋在热草灰里,熟后取出捣碎成泥,与白矾粉、陈醋一起伴匀。晚上睡觉前把脚洗擦干净后按男左女右将药包在脚心上,轻者1次,重者3次即愈。
方五、白萝卜1个,梨1个,生蜂蜜30克,白椒7粒,麻黄少许。上药放碗内,蒸熟服之,用于风寒咳嗽。
方六、香油30克,羊肝30克,共炒熟入盐少量,内服治久咳嗽。
方七、桑叶25克,杏仁15克,冰糖15克,用水两碗,煎成一碗半,趁热温服,出汗即愈。主治伤风咳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