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元平 | 往事回忆之艰难曲折

上世纪70年代末,一个开天辟地的改革序曲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始奏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给人们指明了奋斗的航向,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国家的经济建设开始走向繁荣。

我的少年时代就在奏响时代主旋律的环境下走向了尾声。阳光灿烂的少年历经风雨,经过几次运动(农业学大寨,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洗礼,一个崭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1980年朝着我们走来,靓丽的青春向我招手,一个充满新时代的梦想,历史地落在了我的肩上。

1982年18岁的我高中毕业,由于高考成绩不好被大学拒之门外。按照当时的现实,只能走向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去迎接社会给予的挑战。记得毛主席曾经说过,青年人朝气蓬勃,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就寄托在你们的身上。然而没有料及的是,残酷的现实给刚刚涉入社会的我提出了严肃的问题,使我在本该青春亮丽的时间节点上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在这青春闪光的日子里,面前布满了坎坷,艰难曲折的道路上留下我不曾忘却的辛酸。残酷的现实,人情的冷漠,让我的心灵得到了第一次人生的历练。

1982年仲秋就开始了长达二年的打工岁月,我在纪实回忆文章《初次打工》里就详细地描述了打工历程,在打工的经历中,见证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体会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毫无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五彩纷呈,人性的暴露让我隐隐觉得生活是如此的难以琢磨。生活就像一杯苦咖啡,苦中还带有丝丝甜味,总的一句话就是,书本上学到的理想与打工现实场面不是一回事,甚至相差万里。

高中毕业的当年(1982年)仲秋,我随着人流走进了生活的“大观园”。原本以为青春生活充满阳光,处处存在人间温暖。上了火车的第一站遇到的第一件事,就让我对理想产生了怀疑,对学校里诗人描述的美好生活有点不相信,对一切的书本上的美好存在,充满了更大的怀疑。接着在以后二年的艰苦打拼过程中得到了证实。几年当中钱没有挣多少,泪水,汗水,却洒满了奋斗的场地。走过的曲折弯路,尝过的苦涩味道那是一言难尽,如果没有坚强的品格,怕是走不出那二年的龙门阵。如今想起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世界,那曾经的汗水,泪水就是今天的见识,经验及人生的阅历。虽然不能吃,不能喝却给我往后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建筑工地二年的苦力经历,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工头的盘剥,一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繁重体力,想起来真让人心颤,简直就是电影《包身工》里工人的翻版。那时的包工头刚刚发迹,心更狠,更爱钱。在当时有好多年老体弱的打工者因忍受不了超体力的折磨而离开。就这样我凭着年轻,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幻想着前面就是灿烂的明天,大好的青春,成功就在眼前,路就在脚下,前途是光明的,任重而道远,坚持就是胜利等一系列的理想主义幻想,后来才明白了,我的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

1984年深秋,结束了差一点要了命的打工生活,回到了老家。命运之神安排我误闯了乡村民办教育这个行业。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这里雨露阳光,还能风雨同舟。学校是育人的圣地,人才的摇篮。又一次唤醒了我过去对教育的美好向往。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幼苗。只有辛勤浇灌,幼苗才能茁壮。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刚刚一年,正享受着乡村教育给我带来的雨露阳光,这时一个姑娘闯入了我青春的心扉,当时我刚刚20出头,正是青春年华,可就是这个无情姑娘,差一点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从此,由这个姑娘给我带来了又一次的人生考验。

1986年1月10日,我永远铭记的一天。这一天我和这个姑娘订了婚。认识她之前,我的家庭生活很顺畅,父母身体健康,我也能够安心上班,虽说挣的钱不多,但也没有忧愁,比二年前外出打工的情况强多了,可万没有想到的是到了第二年(1987年)春天,好景不长,初恋绝交,母亲有病,秋天庄稼收成又不好。这几重的压力一齐向我袭来,我们全家六口人(哥哥已结婚分家),连口粮都成了问题。作为农村最底层的老百姓,有什么办法呢?我只能装作镇静,冷静去面对,保持了一个老师的顽强本色,以每天两顿玉米面维持生计。我又是身处外地,困难就更大了。这时候宁愿苦了我自己,也不能耽误了学生,就这样我努力坚持着,直到有一天,乡党委副书记杨佐到学校检查工作,了解到了我的生活状况,感到很震惊,同时又同情我的遭遇,当即吩咐当地村主任,为我解决了20斤大米,这20斤大米对于当时来讲,那是多么的珍贵。至今也没有忘记书记对我的关怀。那些大米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使我顺利地度过了难关,这是其中的一次曲折。

这第二次曲折,1988年,我一边工作,一边心里承担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还得抬着母亲四处求医,还要因为婚姻问题去法院打官司,与村干部交涉拖欠民办教师的工资。多方面的不顺当造成的压力无情地将我推上了生活的风口浪尖。桩桩的头疼事,件件不顺心,让我一个初出茅庐的小老百姓去从容应对,那是多么的不易。这其中的波波折折,恩恩怨怨,我在《婚姻变迁》中都有叙述。按照理想主义的理论讲,青春靓丽,青春无限,火红青春等等,我却半点也没有体验到青春的活力与优越。面对残酷的现实,而是诲暗青春,残酷青春。同学情,同乡情等一切的感情都像隔着一座山,与我无缘。这件件往事,让人刻骨铭心。

经过了这么多的波折,我才真正体会到,只有自己顽强拼搏,努力打拼才是硬道理。

这第三次曲折,仍然提到我的婚姻。前面讲过,起初我的初恋婚姻是甜蜜的。然而面对无情的现实,看到我在短时间内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初恋动摇了,退缩了,被困难吓破了胆,依然绝然地离开了我,给我的感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在经济上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1988年秋天,经过法院的调解,以婚姻失败画上了句号。鉴于现实,我只得重新寻找人生的另一半。农村人找对象,就得用钱,可我缺得就是钱。这就给我的人生曲折又增加了一层曲折色彩。怎么办,穷则思变,寻求机遇。为了往后的生活几乎耗尽了我的体力,伤透了我的脑筋,可以说用尽了办法,硬是顶着各种流言蜚语,闯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宽阔之路,直到我25岁才登上了婚姻的殿堂(按当时讲已是大婚青年),最终克服了几年来的各种困难,结束了历经几年的坎坷历程。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茫茫黑夜,往往黎明前会更加黑暗,黑暗过去就是光明。这或许就是我光明前程到来的前兆。

回顾五年来(1984一一一1989)所走过的曲折之路,对于我的经历来讲,真是玷污了“青春”这两个字。

最后用鲁迅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艰难而不幸的青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0)

相关推荐

  • 无论多爱一个人,也不能为他放弃这些“底线”

    我和我丈夫结婚已经5年了,刚结婚的时候,他的父母并不同意我这个儿媳,所以结婚之后我也一直处于卑微的状态,为了能够让公婆接受我,所以我也一直在努力. 但是无论我做什么他们都觉得是错的,结婚之前,我原本以 ...

  • 婚姻感情中有太多不易,坦然走过就好,2020挥手寒暄

    在一段感情中,最漫长的是孤独,而过得最快的总是欢喜.很多所谓的幸福只是稍纵即逝的感受,只此一瞬间,从此往事不可追. 恍然间,2020年走完了最后一天,这一年永不复归,有些事儿永不复回.未来未可知,任重 ...

  • 竺元平 | 往事回忆之苦尽甘来

    一个努力奋斗的人,注定要人生坎坷,就像我们走路一样,要跋涉必无坦途,不前进永远不知路途之遥远.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从记事起,我依次经历了天真苦涩的童年,快乐阳光的少年,奋斗不息的青年以及成熟老练的中年 ...

  • 竺元平 | 往事回忆之人到中年

    艰难曲折的青年时代,青春亮丽自然与我天生就无缘.外表的沉着,内心的煎熬,成就了我而立之年的刚毅,果敢.看到青年时代的同伴那欢快,无忧的生活节奏,内心的自卑与遗憾,痛苦与挣扎,依然深埋于心底. 无情的岁 ...

  • 竺元平 | 往事回忆之阳光少年

    我的少年时代比较快乐,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心里干净又单纯,基本上没有多少烦恼.这大约可以从我读初一时的1976年开始说起. 村中读小学时,正是全国"批林批孔"的高潮期,同时又是&quo ...

  • 竺元平 | 往事回忆之幼儿记忆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成年后,大约从三四岁就开始有了朦胧的片段记忆,我也不例外,当夜深人静时,大脑的神经元开始活跃,在纷繁复杂的记忆深处,搜寻着幼年的痕迹,渐渐地一些颇有意义的画面就浮现在了眼前-- 这些 ...

  • 竺元平 | 往事回忆之苦涩童年

    人到了中年之后,总是割舍不下曾经的岁月,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到了新时代的今天,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事情,总会触及到心灵的伤痛,不由得想起过去的一些苦难经历和曲折人生. 几天前到县医院办事,碰到了这么一件事: ...

  • 竺元平 | 小镇往事

    1984年夏,正是我参加工作的那一年酷暑.两年来为了打工挣钱而多地奔波,如今鬼使神差地流落到了苏尼特右旗白银哈尔镇,这个具有浓厚蒙古族特色的小镇就坐落在集二线铁路的一个咽喉要道上.小镇内居民不多,却放 ...

  • 【099】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作品大奖赛竺元平作品

    迈步漫漫进修路 眷恋浓浓家乡情 竺元平(内蒙古) 上世纪80年代末,为振兴内蒙古乌兰察布教育,加强乌兰察布教师队伍的建设,1989年5月份,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出台了"第二届名代师&qu ...

  • 竺元平 | 相识老Q子

    老Q子,原名乔有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曾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这个人,近二三年以来红遍了我们内蒙古商都县的文学界.在商都,不论是混迹文坛多年的八十老者,还是初出茅庐的奶油小生,都能在网络平台或者老 ...

  • 竺元平 | 千言万语思故情 遥寄当年养育恩

    清明祭扫泪两行, 人间何处情断肠. 如烟往事不留痕, 凄风苦雨梦常在. 千言万语寄深情, 化作飞蝶恰恰啼. 几天前写了一篇长篇报告文学<母亲的葬礼>,该文通过对18年前母亲葬礼的回忆,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