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庐陵来寻味——刚正庐陵【13】
万卷藏书宜子弟,
十年种木长风烟。
此联出自黄庭坚《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万卷的藏书适合后代子弟,十年种植的树生长出风烟。黄庭坚此联“十年种木长风烟”比喻读书育人“十年”已成气候。
此联读书育人的意境也适合用来描绘庐陵文化。庐陵文化是璀璨的,庐陵文化是耀眼的,庐陵文化是博大的。“巍巍城郭阔,庐陵半苏州。”是苏东坡对庐陵风物的赞美;“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金庐陵。”是历史对庐陵文化的总结。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吉安,秦初就有了庐陵县,汉末升格为郡,隋代有了吉州之名,元时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沿用至今。
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是庐陵文化之源。此后,农耕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汇成了中华文化的一座丰碑——庐陵文化。
庐陵文化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宋朝,造就了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等杰出人物;第二个高峰是明代,哺育了解缙、杨士奇、罗洪先等历史名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有人把庐陵文化概括为:博大精深是其内涵,优美典雅是其表现,刚正义烈是其精神。其实,庐陵文化的精髓或风骨就是“文章节义”。在庐陵文化生态园中,有一副对联进行了很好的概括:至惜莫若惜节义,最爱还是爱文章。
是谁赋予了庐陵的这一刚正义烈的文化特性?是神奇的土地造就了神奇的文化?还是神奇的文化成就了神奇的土地?这应该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命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庐陵刚正义烈,吉安名人荟萃,与理学发展关系密切。中国的传统文化,唐以前统于儒学,“忠君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思想熏陶了庐陵学子,也影响了庐陵的文风、士风及民风,成为优良传统,代代相承;宋代发展为程朱理学,明代发展为阳明心学。早在唐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吉安为官,创办相山诗社,颜真卿为吉州刺史,开创了庐陵文化的先河,出现了宋祁丘、刘行思等一批庐陵先贤。宋代,程颐、程颢随父在吉州讲学,掀起了吉安理学讲会高潮,涌现了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胡铨等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明代王阳明任吉州太守,在青原山白鹭洲等地大讲致良知之学,邹守益、聂豹、罗洪先等吉安学子景从,造就了庐陵一批理学家。
庐陵刚正义烈,吉安名人荟萃,与这里崇文重教的传统有关。“研理为圣,敢谏为忠,济时为贤”的思想深入人心,始终贯穿着“隆师重教,耕读并重”的传统民风,能否培养出子女读书,子女是否出人头地,成为人生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簸箕晒谷,教崽读书”是庐陵人一直坚守的道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庐陵刚正义烈,吉安名人荟萃,与这里重视书院文化建设有关。唐贞观年间,最早在吉水有了皇寮书院,唐明皇时有了泰和的匡山书院,宋明以降,吉安“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据方志统计,吉安先后创建了书院近300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院之“重德弘道,自由学术”之办学思路,如白鹭洲书院以“本府所属望诸生不独以科考取科第而已,愿以行己有耻为士人第一要。”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养气立志、忧国爱民的文化名人,成为庐陵文化腾飞的一大基点。
秦时庐陵元吉安,
千年刚正千载传;
人文风物总相宜,
笔墨穷尽难述全。
历史上的庐陵文化无疑是辉煌的,是骄傲的。作为庐陵后昆,我们首先是感谢庐陵文化,其次是颂扬庐陵文化,再次是传承庐陵文化。唯有承庐陵文化之风骨,传庐陵先贤之精神,砥砺向前,方能无愧时代,无愧一方,启迪未来。
文章足以照千古,富贵岂止荣一乡?
让我们共同祈盼吉安这块沃土永远之永远:文风依然,刚正当然,景色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