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则已言必中——《论语》悟读【261】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
《论语》第十一篇第十三章:
【原文】
鲁人(鲁国的执政大臣)为(翻修)长府(鲁国国库名)。闵子骞曰:“仍(因袭)旧贯(规制,样子),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zhòng)。”
【译文】
鲁国的执政大臣要翻修长府。闵子骞说:“照老样子不好吗?何必一定要翻修呢?”孔子说:“闵子骞这个人平常不大说话,但一开口必定说到要害上。”
【悟读】
君子不言, 言必有中也;
君子不行, 行必有称也。
君子要么不说话,要说必定中肯;君子要么不做事, 要做必定得当。语自汉· 杨雄《法言· 君子》,告诉我们,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须善于抓住要点和主要矛盾。
“长府”是鲁国储存钱粮武器的大仓库,是国家的钱袋子和兵器库,对于国家的统治可谓至关重要。改建长府,属于国家建设,不仅劳民伤财,还可能滋生腐败,更可怕的是背后的政治原因。
知道改建长府奥妙的人很多,唯有闵子骞敢于直言陈事。夫子深知其奥,盛赞闵子骞,善于抓住要领,也是对不良风气的揭露和批评。
对于本章,一般而言,有两种解释:
其一:鲁昭公伐季氏,谋居于长府,欲借其货财结士心,因谋改作以强戒备。称昭公为鲁人,盖讳言之。时公府弱,季氏得民心,闵子意讽公无轻举。如之何者,谓昭公照旧行事,季氏亦无可奈何。
其二:鲁人指三家,昭公居长府以攻季氏,三家共逐公,逊于齐。三家欲改作长府,当在昭公卒后定哀之际。盖鲁人之见长府,犹如见昭公,故三家欲改作之以毁其迹。闵子当时无谏诤之责,乃以微言讽之,长府之旧贯尚当仍,况君臣之旧贯乎。故夫子深赏其言。
“言必有中”,指不言则已,一言必到点上。与成语“一语中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夫子称赞闵子骞对鲁人改建国库的评价,一是表明他不赞同铺张浪费,二是强调对人和事的评价须抓住关键。
在《矛盾论》一文中,毛泽东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原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善于抓主要矛盾,则会让我们在纷纷扰扰的事务中理清思路,纲举目张,进而事半功倍。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技巧,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