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气的运行、阴阳、五行五气!
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厂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
(一)气与阴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气范畴肯定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又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阴气和阳气又各具阴阳对立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气的矛盾统一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气分为阴阳,阴阳统一于气。“气有阴阳”(《正蒙·神化》),“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正蒙·乾称》)。气是一,万物本原为一气,但一气分阴阳,气有阴阳为两,两存在于一之中,表现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指对立双方的统一。作为宇宙本原的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横渠易说·说卦》)。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是对立两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一气之阴阳的具体内涵。这种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一元的物质概念。
(二)气与五行
气是世界的本原,“天地间一气耳。气之清而强者为火,清而弱者为水;浊而沉者为土,浊而浮者为木,浊而实者为金,皆一气之清浊而流派为五也。一气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还一,一可摄五,譬之一树……各不同形,实总一根菱“(《百子全书·叔苴子内篇·卷一》)。五行同一气,一气合五行。《云笈七笺》吸收了阴阳五行思想,根据”元气本一,化生有万“的理论,阐述了气与五行的关系,谓:”一含五气,为水、为火、为木、为金、为土“,”元气分而为五行,五行归于一气“。《白虎通·卷二》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意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成的。如是,将五行多元物质结构概念统一于气一元论的单一的物质概念之中。
(三)阴阳与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李觏《删定易图序论一》》。即五行本原于阴阳之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五行。“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御纂性理精义·卷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阴阳之为五行,有分而言之者,如木火阳而金水阴也;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阳,而乙丁己辛癸皆阴也。以此推之健顺,五常之理可见”(《御纂情理精义·卷十》)。即太极生阴阳,阴阳化五行。就五行之阴阳言,木火属阳而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之中又各具阴阳,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为阳,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己、金之辛、水之癸为阴。
世界本原一气,气之动静而为阴阳,气为阴阳之体,阴阳为气之用。阴阳合和化生五行。所谓“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御纂性理精义·卷一》)。总之,“本是一气,分而言之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吴澄《吴文正公集·答人问性理》)。一气分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均为气之消息变化。
气的运行
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正如《灵枢。脉度》说:“气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可见,气是以“如水之流”的形式,运行于机体之内。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形式,虽然有多种多样,但升、降、出、入,则是其最基本的形式。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则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而死亡。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仅推动和激发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而且只有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方能得到具体体现。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应当指出,气的升与降、出与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从局部来看,并不是每一种生理活动,都必须具备升降出入,而是各有所侧重,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等。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来看,则升与降、出与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方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又是协调各种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生理上,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而升降出入的失调,称作“气机失调”,则为病理状态。《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即充分说明了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局部来看虽然有所侧重,如系列化作用有大小不同,运动之时限亦有长短之差异等,但从总体上却是应当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而且应当是协调平衡的。所以,《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类经》亦进一步注释说:“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故临床治疗多种疾病,亦常以治气为首,所以《医方考》曰:“良医以气为首务也”。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所谓“九气之乱”,即指由于情志所伤或寒热失调而引起的气机逆乱九种病理状态而言。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内经中气的运行
经络,是气的载体,而“气”又是经络信息,能量和功能的载体;因而,“气”在经络中的运行,是我们发现,探索和研究经络的前提和根本。而要发现,探索和研究,“气在经络中的运行”,又要首先知道我们祖先,是如何说的;在《黄帝内经》中:一方面提出:《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荣,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另一方面又提出;《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所谓《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荣,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说十二经络的“气”,都是由“井穴”向“合穴”运行;即气在经络中是“顺经而行”!而不是“逆经而行”;而所谓《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是说手之三阳和足之三阴的“气”,是“顺经而行”,而手之三阴和足之三阳的“气”,则是“逆经而行”。也就是说,“气”在经络中的运行,前后说法,自相矛盾;是“顺经而行”正确?还是“逆经而行”正确?还是两种说法都正确?不用说我们祖先没有搞清!就是我们现代的那些专家,学者和一些大人物,也是一塌糊涂!甚至,把错误说是正确!而把正确说是错误!说起来也“真怪”!历史则跟我们现代人,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就象“鬼使神差”一样,一方面把“正确”的“顺经而行”的法则,当成废纸弃而不用,而另一方面又把“错误”的“逆经而行”,当圣旨一样大肆宣扬!这正是补泻按摩和补泻针灸等等,停止不前的根源和根本。所以,“气”,在经络中的运行方向,是当前最需要搞清楚的大问题。
本来,“顺经而行”,“顺气而行”,“顺流而行”和“顺风而行”等等,是大自然一切的现象和规律,是天经地义的,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可是,就有那么一群人“犯混”,把《手之三阳,从手至头;手之三阴,从手至胸中;足之三阳,从足上到头;足之三阴,从足到胸中》的错误的说法,不加批判的,就当圣经说来说去;我就纳闷,为什么,“顺经而行”正确的东西,不是不提,就是少提,而把“逆经而行”错误的东西,确是大肆宣扬和吹捧,这不是鬼迷心窍,是什么。
《黄帝内经》,还说:《迎而夺之,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或,《泻者迎之,补者随之》是说“顺气为补,逆气为泻”;本来“顺气为补,逆气为泻”的说法,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可是因为受到“气”,是“逆经而行”的错误说法的阻挠,只能停滞不前和弃而不用;后来,人们又在若干年的实践中,又发现在经络的指趾穴,手脚穴,四肢穴等病位穴上使用推刮法;凡是用向心的推刮法,都有补的作用;而凡是用离心的推刮法,都有泻的作用;人们就会把局部当全部,把个体当整体,把片面当全面;又提出“向心为补,离心为泻”的法则;而隐藏了“向心为泻,离心为补”的法则;可是,人们一不知为什么?二不知根据什么?就稀里糊涂的一用就是几千年!但是,一些有心人(顺逆经的作者),早在胸部,背部,耳部和阴茎等病位穴上发现,不是“向心为补”而是“向心为泻”!也不是“离心为泻”而是“离心为补”!人们就开始怀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的法则的正确性!或者,人们就会开始怀疑祖先,关于六阴经和六阳经起止和走向的说法的正确性!人们就在实践中再一次发现:凡是具有“向心为补,离心为泻”的经络,它们的起止一定是向心的;而凡是具有“向心为泻,离心为补”的经络,它们的起止一定是离心的;进而人们就会想到,十二经络真正的起点,是在井穴;而真正的止点,是在鼻孔和晴明穴;而那些离心起止的经络,只是经络的分支和枝稍,而不是经络的根基,主干和主枝,只是经络局部和个体的支流,而不是经络整体和全部的主流。所以,在经络向心起止的条件下“向心为补,离心为泻”的法则是真理!而在经络离心起止的条件下“向心为泻,离心为补”的法则是真理!因而,人们就会提出“顺经为补,逆经为泻”法则!与祖先说的“顺气为补,逆气为泻”的说法,“大同小异”。
“顺气为补,逆气为泻”或“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说法,本来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但是,因为出世太早,大大的迢出人们的认识水平,因而就会受到错误的气的运向,和错误的起止和走向的理论的影响和阻拦!但是,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这位先生(作者),在那个年代,会提出这样“迢前”的“顺经为补和逆经为泻”的法则呢?我想,这位先生一定是发现了《手三阴和手三阳,足三阴和足三阳》真正的起止和走向,不然的话,根本就无法提出这样“迢前”的理论!那,又为什么,不了了之?那是因为他正确的说法,冒犯了祖先的错误说法;谁有这样的胆子,敢站出来为自己的辩护?再说,谁能够说清楚经络真正的起止和走向?别说是那个时候,就是现在谁能说的一清二楚?可惜呀!一个天才就这样被埋没
五行五气
五行,是指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气的五种运动方式。
在《伤寒论》里,一开始就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秉五常,以有五脏。天,指大自然,大自然抚布了气的五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生长收藏的生命节律。人秉五常,这个五常也是指五行,人体秉受了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方式,才有了以五脏为核心的五大生理系统。
在《黄帝内经》里,多次提到天有四时五行,大自然有四季,有五行,以生长收藏,才使植物有了生长收藏的生命阶段,才有了寒暑湿燥风,这样一些不同的气候变化。
可见,同是这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五行和五材不是一回事。五行,是指自然界的气的运动规律,它支配着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壮老已。
春天属木,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春天,树木花草生长茂盛,树木的枝条向四周伸展,养料往枝头运输,所以春属木.
夏天属火,代表气体向上的运动方式.火的特点就是向上,夏天各种植物向上生长,长势迅猛,所以夏属火.
秋天属金,代表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金的特点是稳固,秋天收获,人们储蓄粮食为过冬作准备,树叶凋落,所以秋属金.
冬天属水,代表气体向下的运动方式.水往低处流,冬天万物休眠,为春天蓄积养料,所以冬属水.
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以及地面上季节的更替,气的展放运动和气的上升运动,气的内收运动和气的下降运动,周而复始地交替变化,最初,只有四行。
可是,当五行和阴阳结合起来的时候,因为气的展放运动和气的上升运动,是气的阳性运动。气的内收运动和气的下降运动,是气的阴性运动。气的运动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时候,它会有一段平稳的过渡。这种平稳的过渡,发生在夏末秋初。也就是夏季的最后18天,在这个季节,在我们的大地上,阴雨连绵,暑热未退,秋风未到,气候闷热潮湿。
大家都觉得这个季节不好过,是桑拿天,不像春天那么舒展,不像夏天那么火热,不像秋那么清爽,不像冬天那么凛冽这个时候,气的上升和下降相对均衡,气的展放和内收也相对均衡,自然界的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古人就用“土”字,来代表这种气的运动方式。在五材中,土是指化育万物的广博的土壤。
五行是指不同季节气的不同的运动方式,五行之间的关系,包括了相生和相克春季过后是夏季,春季气的展放运动,为夏季气的上升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叫木生火。
如果今年春季气温比较低,植物的根长得不好,枝条也长得不好,就会影响夏季植物地面部分的生长。这叫木气虚,就不能生火。
推荐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