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笔记:火车广播
梁东方
交通广播,现场的交通广播是一种公共广播;公共广播的性质是要让所有人都听到,但是恰恰是这种性质又往往使大多数人听而不闻,人们好像都天生练就了将公共广播作为一种无意义的天籁予以摒除的自动功能。广播只是作为一种背景音而存在,没有意义,不做评价;这是很多人的日常状态。
在公交车上、在地铁上,报站广播经常是嘹亮而机械的。中文一遍,英文一遍;因为到站频繁,中英文也就频繁。除了英语广播之外,在上海广州福建等地,还有本地方言广播。先用普通话说一遍,再用方言说一遍,再用英语说一遍。让乘客默默对照,往往就会有正在学英语或者学过英语的人听出发音或者用词上的不当之处来,至于这些广播的本意则因为太过熟悉而早已听而不闻。
比如我每周都坐火车,对关于火车的一切细节都越来越熟悉。有一天就突然意识到了火车广播这种关于火车的显在之物,其实是被包括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乘客都一律忽视了。
在候车室里、在站台上经常可以听到的类似这样的广播:“工作人员请注意,由南宁开来的直337次列车就要到站了,列车停靠10站台,请做好接车准备。”这是说给火车工作人员听的,声音里有礼貌也有指示的意味。其中的数字似乎是由机器完成的,不仅略有停顿,而且还因为过于清晰而显得不连贯甚至比较生涩。这大约是一次人声录音之后的按需电子编辑的结果。
火车广播是火车站和火车上的语音通知系统,包括候车室广播、站台广播、列车广播等几个部分。我们每次去坐火车都会听到这样的广播声,不过往往只对自己的那趟车有记忆,至于关于其他车次的其他广播则完全免疫,听而不闻,事后回想才意识到那其实已经是整个乘车气氛的一部分。
世界各地的火车广播情形各异,但是这种通知功能都是一致的。在没有网络的既往,这种现场广播几乎是除了列车时刻表之外唯一的火车运行信息的获得渠道,尤其是临时变化的信息,只有广播可以及时传达到旅客那里,才能让他们第一时间获得关于旅途的紧急消息。
中国的列车广播一般都是女声,清晰明确之外,声音高亢是主要特点,这种高亢的风格在现在的普速列车上依旧保持着。不过,在客运专线列车也就是动车高铁上则柔和安静了很多,加上开头模拟滴水声的提示音,显得与旅途的快捷舒适安详平静的节奏一致;基本上与国际接轨了。
对旅客的广播平静温和,已经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接受的礼仪。作为一种重要的公众形象,广播就像是地标建筑,就像代表了公众的某种仪式一样,在其实用功能之外,还具有充分的形象性。
曾经多次在德国坐火车,这么多年过去以后现在回想起来,记忆真切的反而是当时未必能很明了的火车广播。德国的火车广播一般都是男声,平稳低沉,声音不大,却可以让人们都听到。默认整个环境是安静的,每个人也都是安静的,不需要用高声来压制,不需要尖锐地打扰到每一个人;想听的,和自己有关的人,自然就会听到。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对一种陌生语言的听力问题,反而是对每一次广播的每一句话都倾耳细听的,紧张地调动自己非常有限的德语来分辨说的是什么。即使如此,有时候还站在站台上侧着耳朵消化理解,却看见站台上的人纷纷离开,去了另一个站台,甚至已经已经有好心人给自己做手势了,才恍然刚才的广播是说换了站台,请到哪个哪个站台乘车。
而在火车上也因为广播声音低沉连贯,通常只播一遍,往往就有错过之虞。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那个还没有手机网络的时代里,每次在自动售票机上买票都会顺便打出行程时间表来,因为上面详细地标准着到达目的地的时间。
比较而言,国内的列车在广播上的声调特点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社会化的宣传乃至社会责任意味。比如在列车快到站,尤其是快到大站、枢纽站的时候,会有广播介绍这座大站所在的城市。这个时候的广播往往会先有一段温柔的音乐,而语音和音量也都平和安静了很多,具有了很强烈的叙述感。好像生活本身就应该是这样的,这才是生活的节奏。而其关于城市地理特点和风景名胜的介绍,又都是日常生活中未必有人关注的内容,具有一种超拔于生活之上的文雅与引导意味,好像在说生活不仅仅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虽然每个听到这种广播的旅客都表面上都不会有太多的表示,最多只是在心理激动一下,要下车了,要到家了,但是时间长了、累积的次数多了,偶尔想起来的时候,其曾经存在过的质地和格式还是会逐渐形成我们关于旅行、关于人生的一种重要伴随,甚至媒介、标志,成了人生本身的组成部分。
我的人生中就一直回响着这样两条广播:
“各位旅客请注意,前方到站是保定站……”
“各位旅客请注意,石家庄站就要到了,请下车的旅客检查一下行李架上、衣帽钩上、座位底下,以免忘记和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