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0教学手记——不好读的散文该怎样读?
在当代作家中,不好读的散文有不少,比如刘亮程的《寒风吹彻》、于坚《云南冬天的树林》周晓枫的《斑纹》、傅菲的《时间的隐喻》等,这些散文难以用准确的概念来定义,它可涵纳各种层次读者的阅读见解及阅读心理。
下面我们重点来读一读《时间的隐喻》。
这篇散文被命题者相中,出现在各类试卷里。比如,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8.如何理解题目“时间的隐喻”的含义?作者是如何增强这种“隐喻”意味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命题者给的答案是:
“时间的隐喻”是指新叶古村历经时间洗礼而保存下来的诸多遗迹,它们展示着时间的力量,牵动着关于生命的深刻思考。
作者在描写这些历史遗存的时候,不是简单地描绘样貌,而是加入了独特的感受、新奇的譬喻和流动的想象,使其蒙上深沉内敛的色彩。
当然,这个答案是合宜的,但是,对于考生来说,需怎样阅读才能得出这个答案,需要理解到什么程度,才能说是真正理解了这个答案,或者说是真正读透了文本。在阅读文本与答案之间有一个巨大的距离,这正是教学的空间地带。如果仅仅是把这个答案呈现给学生,可能与阅读教学还差着较远的距离。
关于历史遗存的叙写始于第二段。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晕——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有阅读经验的同学读到这段文字会立刻注意到一个关键词:恍惚。
“恍惚”是一种迷离朦胧的感受,整个语段在写一种独特的感受。
那么这种感受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晕眩”,首先是当时天气的感受,更重要的是面对叶村时各种复杂情绪的冲击下的心理体验;“迷失”,在古老的小巷里分忽然之间弄不清身处何时何地,是在过去的时光里,还是在当下的世界里,已浑然不觉;“幻觉”,池塘里的倒影使空间产生了实与虚叠加的梦幻感;“阴凉”,是一种温度感受,那么这种温度感受与时间的隐喻有何关联呢?因为这阴凉是“旧年屋舍散发的”,它带着过去时光的味道,这种阴凉也足以让人们回到那过去的时光里去;“亘古之声”,这种声音是现时听到的,但这种声音却是亘古以来就存在着的,过去的人们与当下的作者同时听到了这种声音,这种声音联接着过去与当下,这是也是时间的“隐喻”,即时间的载体。“光晕”,荷花上的光晕,是静止的片刻的景象,这种景象既是当下的,也是过往的,年年花开花落,几多人在此观望过呢!
这是“恍惚”感受的第一层,主要是从心理感受的角度,写叶村给予读者的迷离感。
破折号里面的内容,在表达角度上有变化。酣睡的老人、焦红的辣椒、卷曲的竹叶、剥落的碾盘,这是作者当下眼中所见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象?这是阅读得必须回答的问题。酣睡的老人,这是一个时间的见证者,时间让他老去,他在时光里宁静而安详,生命在时光里舒展开来,走过一个完整的过程,生命被时间消解,而时间被生命赋予了特有内涵,这个老人就是证据。焦红的辣椒,浑身上下焕发出一种热烈,这是时间的结果,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辣椒的“焦红”也会渐渐褪色;“卷曲”“剥落”也都在证明着时间让这些人、物从繁盛走向衰败的必然,但生命的价值意义也便在这个过程中赋予了时间的具体价值。
这是“恍惚”感受的第二层,主要通过眼前的物象,表达时间中的生命状态,突显时间之于生命的内涵。
存折号后,作者选取了两个情景:苍鹭栖落,指甲花对着空门开放。这不是独立静止的物象,这是两个鲜活的情景,苍鹭优雅地栖落,指甲花静默开放,生命在时间的静流中恬淡而美好,因此,无情而逝的时间却留下了生活的温馨。
这是“恍惚”的第三层,主要通过两个情景写出叶村生活在时间的洪流里留下了生命的痕迹。
总括起来,这一段,作者主要是从感受、物象、情景等角度写各种历史痕迹以表达来到叶村时的“恍惚”感,写出了时间变化中的生命感悟。
再来看第4段。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水生万物,千年不息。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开头一句是从空间视角来叙写,把南塘置于层层空间的中心:桃林—村舍—南塘,增加空间的层次,形成层层包裹的感受,多层的空间叠加增加了叙述的深度感,深度感可以转化为时间的悠远感。然后再加上“绿锈”“苔藓”的修饰,时间便在这多层空间里得到了悠久的贮存。再接下去,把诸多事物:瓦檐、砖墙、房门、池杉、人影等“收入”南塘,与前面从村外写到南塘的多层空间叠加相似的是,在南塘这个点上把种事物收拢在一起,也形成了繁复汇集的效果,这种繁复汇集并不是一时一刻的写实,而是囊括了不同时光中的情景,把这些情景叠加在一起,同样渲染出来了时间的纵深感;同时,“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水面”,则把实与虚揉和在一起,这仍然是“恍惚”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后半段里得到具象化的描述: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各色人物来了去了;无限的时光便被凝缩在一方小小的水塘里。因此,时间在南塘里得以留下似虚实实的印痕。通过这些印痕,我们读到了生命的演化过程、生活的变幻形态。这也就是时间的隐喻内涵吧。
当我们拥有了这样的阅读体验和理解,就会对文本所表达的内涵寓意有一种直观把握的能力,进而提炼出较为精准的阅读答案来。而现实的问题是,大多数考生并不具有真正体悟文本的意识和能力,被技巧派培训师们训练成找各种标志运用各种套路答题,那怎么能不南辕北辙呢!
语文,靠做题做不出高分,想得高分的唯一的路径是:读懂文本,懂得读懂文本,多做读懂文本的阅读活动,提升阅读素养。此外,没有任何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