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都给学生,亲生孩子辍学…这位老师,好得太不真实!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编者按

今天是第34个教师节,小编怀着激动的心情,推出大众日报记者逄春阶饱含激情写出的长篇人物通讯《唐乐群:敬业乐群,人之模范》

今年1月16日、2月27日,本号相继推出阅过的人||有的人太好了,别人都觉得他有病想说的话||他为何执着地为老师“树碑立传?”两篇原创文章,在读者中引发反响。

今天推送的这篇通讯,是逄春阶先生同60多名唐乐群老师的学生座谈,查找阅读了唐乐群从60年代始发表在《大众日报》上的49篇杂文,以及报纸宣传唐乐群的文章,先后赴寿光、临沂、济南等地深入采访后写出的一篇撼人心魄的文字。

“感恩每一支花朵/它带给我芳香/

感恩每一片白云/编织我的梦想/

感恩每一缕阳光/托起我的希望……”

逄春阶先生在文章结尾用《感恩一切》这首深情的歌曲表达了对唐乐群老师的由衷赞美。

感谢春阶老弟以党报记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浓郁的民众情怀写出这篇感人肺腑、荡人心怀、引人思考、激人奋进的文字!

向为人师表的唐乐群老师致敬!

向为好人写文章的好记者逄春阶致敬!

本文字数

6015字

阅读时间

19分钟

这么长,为什么一定要读一读?

今天是教师节,他是一位老师,已故。

他的许多学生已年过七旬,还顶着满头白发去他墓前追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以前觉得就是句诗,一对照,这就是他啊!

他把自己的钱都给学生了,却眼看着自己的亲娃辍学。

组织让他当官,他偏不,非要回去站讲台。

他后来都正厅级干部了,却家徒四壁,穿着打补丁的衣服。

△来感受下这位正厅级干部的书房

如果教师节非要讲一个老师的故事,我们想讲讲他。一句话,此人太好了,好得都不太真实。

好了,来认识下这位好人吧……

1982年6月15日,《大众日报》第3版头题刊发了由宋继民、刘名卓、薛彦新同志采写的通讯《教育园地的实干家——记沂水一中校长唐乐群》

36年过去了,唐乐群再次进入记者视野,是因他的一个老学生、72岁的王守琨,王守琨自筹7万元出版《唐乐群杂文集》,又自筹30万元为唐乐群拍摄了纪录片《清曜四韵》。一个老师该有多大魅力,能让学生为他如此付出?8月26日,我找到了答案。

那天,60多位平均年龄70多岁的唐乐群的学生们,自费从四面八方赶到寿光,纪念唐乐群去世10周年。

在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唐老师的学生和亲属。

“开门弟子”含泪献歌

8月26日上午,76岁的张学言从吉林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赶到唐乐群老师的故乡——寿光市台头镇付家茅坨村,在恩师墓前,顶着满头白发,和同样顶着满头白发的师弟师妹们一起,深情追思。

张学言是唐乐群的“开门弟子”。1958年,唐乐群从益都师范学校毕业后,本可回到寿光教书,但他响应党的号召到沂蒙老区支教,来到设立在高桥镇的沂水五中,担任张学言所在的一级二班班主任和语文老师。1958年下半年至1961年上半年,张学言完成初中学业。唐老师的教导关怀让张学言终生难忘。

1960年,大家都在饥饿中挣扎,我曾在劳动课上为食堂推豆面时,拿了几粒生豆粒吃了。在那个年代,食堂饭票比现在的金子还珍贵。我离家60多里路,星期天不回家。那天一点填(吃)的也没有,老师知道了,给了我一斤饭票,老师也吃不饱,我哪能要啊,但老师硬塞到我手里。这是老师从肚子里挤出的饭票啊,这哪里是一斤饭票,是老师的一颗炽热的心啊。

说到这里,张学言潸然泪下。唐老师每月27斤的粮食定量,却能省出三斤资助张学言等特别困难的学生。

在由王守琨组织的追思会上,张学言含泪唱起了《感恩一切》:

“……感恩亲爱的父母给予了我生命/

感恩敬爱的老师教会了我成长/

感恩帮我的人啊/让我感受善良……”

“挂在床上的手电筒,一直照耀着我的人生路”

72岁的王守琨是省民政厅退休干部,老家在沂水。王守琨出生刚9个月,28岁的父亲王成章在解放高密的战斗中牺牲。王守琨7岁时母亲改嫁,成了孤儿。虽说烈士遗属待遇不错,但精神是缺失的,尤其缺父爱。上了初中后,担任六级二班政治老师的唐乐群爱之如子,让王守琨尝到了父爱的滋味。

1973年,王守琨迎来一个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但由于某种原因被压制,是唐乐群出面找到招生办,历陈王守琨的品质,才让他顺利就读。此后王守琨来到济南工作,当时已在山东农机化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前身)工作的唐乐群也给予了悉心指导。

王守琨的师弟、沂水五中八级一班的张悦安,今年69岁,是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干部。他对记者说:

我1965年入校,我们班宿舍在学校的东北角,宿舍外就是茂密的果林和大片庄稼地,我们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胆小,为给我们壮胆,唐老师把被褥搬到学生宿舍靠门口的下铺,这里噪音大、夏天蚊虫叮咬,冬天透风撒气。因宿舍离厕所较远,学生们出宿舍门就撒尿,弄得气味难闻,老师自己掏腰包买了个大尿罐。

我们在沂水五中接近四年,唐老师大部分夜晚就睡在这张床上,有他在,我们对黑夜里果林和庄稼地的惶恐不安一扫而光。为了同学们夜晚行动方便,他自费买了手电筒挂在那张床的床头,看到和想起那套单薄的被褥和那只晶亮的手电筒,就会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他的负责、细心和满腔暖意。50多年来,这张床上的暖意一直温暖着我。它让我不但工作时手要勤快,而且在非分的利益面前手莫伸,多为公家和他人着想。50多年来,挂在床上的那个手电筒,一直照耀着我的人生路。

损“不足”以奉“不足”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唐老师每天吃不饱,省下的,都帮助了那些面黄肌瘦的学生,他自己也面黄肌瘦。张学言回忆,他曾听班长孙长祥说过,老师和他晚上站岗,老师饿得吃过一个沾满灰尘的茄子把儿。

1964年春,张纯菊同学由于营养不良患了肝炎,休学在家。本来经济拮据,日子难以维持的一家人愁眉不展。突然有一天,她收到了以“人民教师”的名字寄来的30元钱,张家人喜出望外,张纯菊的病得到了及时治疗,过了很长时间,她才了解到“人民教师”是唐老师。张纯菊不是唐老师班里的学生,唐老师压根就不认识张纯菊,只是听说了她的情况,就悄悄把钱寄了出去。

唐乐群的学生解超先回忆,1966年2月,他母亲身患严重心脏病,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只得放下农活在家看护。3月,母亲病情继续恶化,本来学习成绩不错的解超先,成绩急剧下降。

唐老师了解到情况后,把我叫到办公室,给了我50块钱,说,先救人要紧!无奈之下,我接受了。以后父母多次说,一定记住唐老师的救命之恩。

当时的50块钱,可不是小数,5口之家生活能维持半年。

唐老师每月只有43.5元的工资,他的工资大多用在学生身上,哪有多余的钱照顾家庭呢?唐老师妻子在寿光农村,为了挣工分养家糊口,大儿子被迫辍学,两个女儿也没捞着上学。有一年,唐老师过年回家都没了盘缠。

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而唐老师则是损“不足”以奉“不足”。

唐乐群像一只母鸡,拼尽全力用翅膀呵护着那些毛茸茸的“鸡雏”。

“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

65岁的相兆华送给我一本他编著的《永远抹不去的人生足迹》,里面大篇幅写的是唐老师。

相兆华1975年上沂水师范。

唐老师1971年7月,到沂水师范当教导主任,他教政治,绝对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鼓励同学们从生活中感悟哲学。毕业后,我也当了老师,我们师生一直联系,他断断续续给了我300多本教学用书。他给我写了80多封信,我都留着,想老师了,就拿出信来读读。

相兆华说,

说起写信,唐老师无论在沂水师范任教导主任,还是在沂水一中任校长,直至担任更高的职务,他一直坚持给学生、朋友写信,并坚持每信必回。办公桌上始终摆着两摞信封和邮票,右边是公家的,左边是自己的,公函就用右边的信封和邮票,私函就用左边的信封和邮票,泾渭分明。他投稿,稿纸也是自己买。

唐老师的小儿子唐东远说:

父亲担任山东工程学院副院长时,有公车,我们不但没坐过,压根儿就没见过。1990年春节,我们从临沂到淄博去看他,节后回临沂,正赶上下大雪,我的孩子才7个月大,想用父亲的车把我们送到长途车站,但我们不敢开口。我提前一天去探了探路,约莫多长时间到车站。第二天凌晨3点半,我和爱人轮流抱着孩子顶着寒风,摸黑一步步走到汽车站。让我欣慰的是,一路上,我的孩子一点没哭。

唐乐群除了是一名优秀老师,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杂文家,记者从《大众日报》上查到他的杂文就有49篇之多,另外他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也发了大量杂文,其中有一篇题目是《心有长城挡狂澜》,他引用古人名言明志:

“不妄没于势利,不诱惑于事态,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

说到、写到、做到。唐乐群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唐乐群的资料

“师者,人之模范也”

王兰福从1965年起跟唐老师学习了6年。她跟记者谈老师起来,说到动情处,竟然泪流满面,她说:

俺老师从沂水五中,搬到沂水师范,再搬到沂水一中,盛衣服的,就是一个纸箱子,枕头的瓤是旧报纸。有一年俺父亲病了住院,我去请假,老师拉开抽屉给了我30块钱,我不要。老师叫我拿着……在俺沂水五中八级一班,冬天唐老师看学生脚冻了,用自己的工资去集市为每人买一双草鞋,我们都不舍得穿,没钱订菜,他用自己的工资为全班同学每人订一份菜,一天两碗菜三分钱学生都没有。为防止沙眼,老师为每一个同学买一个泥盆洗脸,还买了理发工具为男同学理发。

王兰福后来被推荐上了临沂医专,当了医生。她处处跟着老师学。

遇到什么难解的事儿了,就想想老师会怎么做,脑子里一下子就清醒了。我一直记得老师一个动作,就是50多年前,春天吃生菠菜梗最难往下咽,我就看着老师怎么下咽,老师把菠菜梗在嘴里嚼,脖子往前一伸,就咽下去了。有困难找窍门,我也跟着学,学了一辈子。

王兰福说。

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良师,具有一种感染力,使从学者继其志向,传其品格。唐乐群教育王兰福,王兰福以唐乐群为楷模,做人做事就有了唐乐群的影子。

△1996年唐乐群于书房

唐老师一生中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读过的书不计其数,他写的读书笔记、报刊文摘剪裁50多本,在书橱中足有一米高。他的杂文先后在多类报纸、刊物上发表了500余篇。唐老师文如其人,杂文观点鲜明,直抒胸臆,有鲁迅之风。

唐乐群坚持每天读书四小时,雷打不动,如有特殊事情没读,一定改天补上。王守琨、相兆华等也效仿,传承着老师读书“医愚养心”的好习惯。

王守琨说:

唐老师心善,对谁都好。1964年,他去河北大队参加义务劳动,发现五保户赵丽颖夏天没有蚊帐,把自己的蚊帐拿去给赵大爷用,自己去集市上购买蚊草绳,点燃后驱除蚊子,熏得泪流满面。他还为赵老挑水,劈柴、扫院子,赵老得病时,为其拿药看医,赵大爷说,唐乐群真比自己的亲儿子还孝顺。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唐乐群1980年初担任沂水一中校长,当年高考升学率比1979年提高了3倍。沂水一中经验受到临沂地区教育局和行署的表扬,并在全地区推广。

1982年6月15日,《大众日报》刊发了通讯《教育园地的实干家——记沂水一中校长唐乐群》,同年9月,作为沂蒙老区唯一党员知识分子代表出席中共十二大。1983年7月,出席省党代会,被选为省委委员。

相兆华说:

唐老师在一中当校长时,有个“一缸水理论”,你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校长呢,得有一缸水。

作为一校之长,事务性工作繁杂,但他不放松教学管理。他一直兼任着两个班的语文课。他坚持听课制度,常常提着一把折叠椅进出各个教室。

那时沂水一中教室还是平房,一排有8个教室,他提着折叠椅走进教室前,谁也不知道去听哪个班的课,虽说政治、语文两科是唐老师的强项,就是数学、理化、外语他也去听。各科的老师心里都十分紧张,绝对不敢懈怠,对每节课都是备了又备,改了又改。当时,全县流传着进一中要过三关:备课关、讲课关、学生考试关。讲课关指的是,每节课讲授内容不超过25分钟,余下的时间,师生互动。这在当时是很新颖的教学理念。

正因唐老师言传身教,在他“门下”才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副校长、全国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王金战就是他在沂水一中培养的典型。

王金战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沂水一所乡镇中学任教。1982年,唐老师慧眼识才,把他“挖”到沂水一中,担任高一六班数学老师,唐校长曾连续听了3天王金战的课,搞得他现在想起来都还紧张,他也不敢去找校长问,直到有一天跟他面谈,肯定了他的课,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针对问题,王金战下了死功夫。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我做到了一周之内必须记下每个学生的名字、上课不带课本和讲义,甚至作业在哪一页都能背下来。直到今天,我仍然保持着每接一届学生一周之内必须记下每个学生的名字、上课不带课本和教案的习惯。很多人以为我记忆力好,很多同行夸奖我口才好,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在唐校长手下工作一年半所奠定的坚实基础和养成的良好习惯。

唐校长治校“一碗水端平”,对师生不论贫富、不管门第,一视同仁。王金战回忆:

当时沂水一中一批骨干老师家在农村,收割小麦的季节,也正是学生应对高考的关键时刻,但唐校长就能给这些老师放一周假,让他们回家割小麦,结果是,在校的老师主动担起教学任务,回家的老师拼命干完农活,提前赶回学校,再拼命把耽误的课补回来,整个学校呈现出团结互助、积极主动、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唐校长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结论。

在沂水至今还在传诵唐校长的一个故事,时任县委书记的孩子考一中,分数不够,书记的秘书领着孩子去找唐校长,唐校长也没松口。

“若有来生,我还选择教师职业”

王守琨说:

记得唐老师刚从沂水一中校长提升为行署副专员时,他脸上没有半点喜色。我问他为什么高兴不起来?他说从政实非本人心愿。

唐乐群多次跟王守琨讲,这一生只在两件事上向党组织提过要求:

一是地委主要领导跟他谈话,推荐他担任地委副书记,他以不适应为由不接受。老领导严肃地问他是不是共产党员?党员是否应该服从组织决定?在他再三请求不愿离开教育的情况下,才担任了分管文教卫生的副专员;

二是当副专员后,勤政为民,留下不少佳话,但机关工作环境很不适应,他多次给上级写信,要求批准他回教育一线发挥个人专长,组织最后批准他到山东农机化学院当副院长。他不无遗憾地说:“如果能回到沂蒙山区的学校工作就更好了。”

△唐乐群生前工作过的地方

2000年春节前夕,他给几位学生写过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若有来生,我还选择教师职业”这句话,让学生们记忆犹新。

唐乐群从一名普通中学教师成为一名高级干部,但从他身上闻不到一点“官味”,他的文章更没有一点“官腔”。他生前跟王守琨多次说过:

“名利是浮云朝露,非分名利更是个很害人的东西,一旦黏身,休想摆脱。人生本该务实去华,不欺暗室。”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精神方面给你留下点'薄产’”

唐乐群早年不幸,两岁丧母,小时候穿的是别人家给的破衣裳。家里为添个帮手,他14岁结婚,唐乐群的孙女唐长华说:“奶奶叫夏同香,比爷爷大8岁,不识字,小脚,可爷爷一如既往地用他的方式爱着奶奶,爱着我们这些家人。”

△唐乐群的书房一角

晚年唐乐群对学生说,最大的愧疚就是对家人的照顾不够。他在沂水工作,一年才回一次家,有时工资资助了学生,连回来的路费都没有,干脆不回老家,躲在单身宿舍里读书。他的小儿子唐东远说,小时候,我就把爸爸的烟盒存起来,放在粮囤的夹缝里,想爸爸了,就拿出来看看。

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1978年春,一对青年教师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孩子满月后,唐乐群前去看望,孩子的父母非常高兴,赶紧把孩子从床上抱起来递到他怀里,他抱着孩子,眼睛湿润了,年轻夫妇不知何故。他有些哽咽地说:“我没有抱过孩子,我四个儿女,哪一个也没抱过,哪怕抱一次。”

1981年9月20日,唐东远参加高考后即将外出求学,父亲用红色圆珠笔留给他一封信。要求他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做到谦虚、诚实、无私、勤奋、俭朴、礼貌,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要端正学习目的,立志学好功课,搞科研要过好“三关”,即科学知识关、科学方法关、科学态度关,告诫他“你是三者皆缺,务当补课……”

那封信的结尾写道:

“以上几点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向你提出的希望,要牢记终生。我在物质方面不会给你留下什么财富,想在精神方面给你留下点'薄产’。你如能继承这点东西,并予发扬,那我即喜出过望,心满意足,死而无憾。”

那年,唐东远刚刚17岁,看完这封用红笔写的、严肃的、近乎最后通牒式的家信,他非常震惊,那似乎就是爸爸留给他的“最后嘱咐”。这封信的原件至今仍保留着。

事隔20年后,2001年3月,我陪父亲在山大齐鲁医院住院,他躺在病床上略带自责地感叹:'那年你参加高考,考得怎么样,我竟然一句也没过问。’这就是我的父亲,时任全地区升学率最高的中学校长的父亲对小儿子参加高考的'反思’。说到这里,唐东远咬住嘴唇,不让泪水流下来。

说到这里,唐东远咬住嘴唇,不让泪水流下来。

唐老师的学生季虹说:

2008年老师在济南住院,我跟丈夫去看他,发现老师蜷缩在病床上,衬衣衬裤竟然补丁摞补丁,我心里酸酸的,我想一个副厅级干部,每月有几千块钱的工资,为什么连个像样的内衣都不舍得买。她跑出去给老师买来了纯棉内衣。

这是唐乐群穿得最高档的内衣。

唐乐群晚年不是没有钱,他是把清贫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由内到外的清贫。山东师大博士生导师曹明海,这样概括自己的老师:清贫、清澈、清醒

唐乐群的名字是父亲请私塾先生起的,典出《礼记·学记》:“敬业乐群。”梁启超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趣味是啥?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唐乐群对得起他的名字,实践了他的名字。唐乐群是有大快乐的人。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记者脑海里,依然回响着张学言老人唱的《感恩一切》:

“感恩每一支花朵/它带给我芳香/

感恩每一片白云/编织我的梦想/

感恩每一缕阳光/托起我的希望……”

记者在心里默念,唐老师,我做您的私淑弟子吧。

(0)

相关推荐

  • 周日家访,将关爱进行到底

    今天下午,平时鲜于联系的小学同学,突然在微信里约茶.面对同学的热情,自己的拒绝显得格外冷酷无情,无奈之下只能用图片说话,把学校中午发的短信内容截屏给她.但愿微信那头的她,能够理解教师行业各种突如其来的 ...

  • 老校长找新老师谈话:要善待每一个孩子

    ​老校长找新老师谈话-- 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考10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成为科学家:       考90的学生你要对他好,将来他会成为你的骄傲:       考80分的学生你 ...

  • 缑氏往事(三十)

    缑氏往事之三十:两个学校 门卫处的保安,是位五十来岁的中年人,在我们小区,至少有十年了.他见人很热情,无称呼不开口,"老板,早上好","阿姨,买菜啊",亦或是& ...

  • 胡子宏生命日记(367)虽是高飞雁,犹未及青云:我渴望家乡的一中再接再厉

    胡子宏生命日记(367)虽是高飞雁,犹未及青云: 我渴望家乡的一中再接再厉 (一)邢台中学如此对标衡水一中? 这篇文字,写于一个月前,直到今天,我才有勇气发表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 此前,我怕这些文字 ...

  • 不要轻易去否定

    在新加坡的一所小学里,老师在地上捡起一位学生丢在地上的草纸,发现上面是这个学生的乱写乱画和一串他根本看不懂的公式,1+1=1,2+1=1,3+4=1,5+7=1,6+18=1,是根本不符合数学逻辑的计 ...

  • 满都日娃,王红军两位老师作品欣赏

    感谢您关注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 投稿微信:CZJ690430 文学照亮生活!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满都日娃,蒙古族,汉名字白亚男,喀左人,现居辽宁,幼师,文学爱好者,曾在辽宁文学院第二届新锐班学习 ...

  • 钱海森,韦江荷两位老师作品欣赏

    感谢您关注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 投稿微信:CZJ690430 文学照亮生活! 作者简介      钱海森.字捍塘.男.上海人.微信名则灵.业余爱好文史.兴之所至.信手涂笔.不计功利.拾趣即可.人.可以老 ...

  • 钱海森,熊洪诚两位老师作品欣赏

    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欢迎您 投稿微信:CZJ690430 文学照亮生活! 钱海森.字捍塘.男.上海人.微信名则灵.业余爱好文史.兴之所至.信手涂笔.不计功利.拾趣即可.人.可以老.但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永远 ...

  • 一个离开时学生流泪挽留,一个用粪惩罚学生!缅北两位老师差别大

    [缅甸中文网讯]最近,缅甸掸邦北部南坎镇雷宏乡东果村一名男老师离开学校, 与孩子们分离的场景令人动容. 据了解,村子内的一名男老师被调任,即将离开这个村子,来和孩子们告别时,孩子们泪流满面,拉住老师, ...

  • 他被前妻骗走5000万,6个孩子都不是亲生的,如今仍孤身一人

    15小时前色香娱乐YtqnZ39只可惜,本可以前途无量的他,之后却因为一个女人,放弃了所有,前妻名叫林欣缇,别看她是一位圈外人,但长得却非常漂亮,一点都不输娱乐圈中的美女明星,只是有点不足的是,在遇到 ...

  • 在家带孩子,比你挣多少钱都值!

    在家带孩子,比你挣多少钱都值!

  • 钱究竟是什么?聪明的爸妈都是这样跟孩子说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培养正确的金钱观hin重要!要知道,不管对金钱滥用或斤斤计较,都会给他的人生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建议大家及早对孩子进行金钱观教育,端正他对金钱的态度.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金 ...

  • 那些蹲在马路边,用粉笔写字“借钱”的女学生,她们都是什么人?

    世界很大,人类也很多,为了更好地生存,人们需要分工合作,因此就诞生了很多不同的职业.这些职业结合在一起,才有了人类正常的生活,才能满足人我们生活的各种需求.而在中国古代,职业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有些职 ...

  • 10岁孩子辍学当网红:都9102年了,还有人在迷信“读书无用”?

    手抄报作业 吃过的饭菜都变成了我们的血和肉, 而我们读过的书,都将变成我们的思想和精神. "井里之人人,看到了天空与绳子,才会拼命向上爬." 最近,被一个10男孩震慑到了. 一个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