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炮兵团(1992.3—1994.3):位“卑”官小求作为(十)
让军营新闻“飞出”山沟
在全师6个团中,我所在的炮兵团因驻地偏僻、通联不便、人才缺乏,从1978年换防到马站后,除了1985年部队在老山前线参战期间,去团里采访的记者多、报社对战地报道稿件优先编发等因素,一年多上稿数百篇,平时的新闻报道工作一直处于低谷中。
参战回来后,团新闻干事调走,到我调团里前,一直缺编,1987年底我从安徽省芜湖军分区调任团新闻干事的两年,新闻报道工作打了翻身仗,跃入全师先进行列,我也正因报道成绩优异而调任师新闻干事。回到团里任宣传股长后,政委、主任都曾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师新闻干事下团当宣传股长,如果团里的报道工作上不去,那可是说不过去、不好交差啊!
的确如此。对我来说,团里的报道工作不在全师拿第一, 自己都感到愧对于有当过师新闻干事的历史。
当然,让报道工作能“说得过去”“好交待”,甚至想拿第一,话说回来,最终还是我有过师新闻干事这段经历,有会抓、能抓上去的本事和底气。
抓队伍、抓人才、抓通联,是我抓报道工作的“三招”。
第一,发动群众写报道。上上下下都重视新闻宣传、大家都来动手写稿,是搞好报道工作的基础。我注重改变自己在团里当新闻干事时,一个人跳“单人舞”的现象,努力在群众性业余报道上形成气候,让“单人舞”变成“集体舞”,变少数人写报道为人人写稿。具体工作中抓了上下两头。
抓“上头”,就是发动机关干部结合工作写报道。机关干部都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只要抓到位、指导到位,在新闻写作方面就大有作为。作为宣传股,一是经常给机关干部提供报道动态和信息。利用机关开会等时机,把一个时期上级有关报道工作的指示精神、宣传重点通报给大家,提高机关干部写稿的针对性;二是经常与机关干部研究报道思想。机关干部大都是本职业务的行家里手,但在写稿方面有时往往出不了思想,抓不住问题,每当这时我就与他们一起分析和研究报道思路,为他们当好“向导”,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机关干部写稿少走了弯路,也增强了自己对军事、后勤、装备工作的了解,是个一举两得 、“双赢”的好事。三是做好“铺路搭桥”等服务性工作。我发现,许多机关干部写稿不中的原因不是稿子质量问题,有些是投稿的路子不对。发现这一问题后,我让股里同志把《解放军报》《前卫报》以及有关业务性的刊物几个版面 、专栏用稿要求进行了归纳整理,打印下发给机关干部,利用周五晚上机关业务学习的机会,我给全体机关干部搞了一次“如何对准报刊栏目写稿”的讲座。我当宣传股长的第一年,有3名团首长、5名机关干部都分别在《前卫报》《军事天地》《司务长》等报刊上了稿。
抓“下头”,就是下力培养基层报道骨干。回想我在炮团前后工作的4年多,培养了一大批有出息的报道人才是我常引以为豪的事情。在团里当新闻干事时发现、选拔、培养出的报道员李桂圣,如今已成为军委总部的师职干部;当股长时培养的刘福奎、王长海、王备战等战士报道员,也都学有所成,在各自岗位上大展身手!团第一期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学员张所排,3年前通过本号平台联系上了我,3年来在本号发表了20多篇高水平推文。可能是职业形成的习惯,但更多的是我觉得在这座大山中的军营里,战士们受条件所限学习成才不容易,因此一旦发现有某些专长和有培养潜力的战士,都竭力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在团里工作的那几年,每次下连队时,我都处处留心观察有没有报道苗子,只要他们喜欢写、有一点基础就及时吸收到营、连业余报道组,根据各人的业务素质状况,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写稿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能上稿的上稿,不能上稿的给宣传股提供情况,给战士家乡县、市级报纸采写的稿子,都由营连报道员完成,并作为他们练笔的一个渠道,这一系列办法,不但提高了他们抓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报道工作的效益。
△1988年1月,我调任炮团新闻干事3个月后举办的笫一期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教学实施计划。那时团里的文印室都是铅字打印或油印,时任宣传股教育干事姜林晓一笔一画在腊纸钢板上刻印这份计划的情景犹在眼前。配发这张教学计划表,也是对已去世多年的姜干事的深切怀念和哀悼。
第二,甘做绿叶扶红花。抓报道先抓队伍是关键,抓队伍提高骨干素质是根本。当宣传股长的两年,我着力从三个方面帮助报道骨干打基础、炼真功,使基层业余报道骨干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1994年3月号《新闻与成才》刊登的我培养新闻报道骨干的做法。
一是传方法。与新闻干事、报道员在一起时,我同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写新闻,经常向他们交流我搞报道工作的感受体会。三连业余报道员陈圣松几次跑到宣传股,向我诉说写稿屡投不中的苦衷,想就此撂笔。我觉得这种现象在基层报道员身上有一定的普遍性,就把陈圣松、四营部业余报道员王长海、特务排业余报道员郑清云约到我宿舍,拿出我的见报剪贴本,一边给他们讲“我的第一步”,一边鼓励他们执著地追求新闻事业。从此,他们三人成了我办公室和宿舍的常客,他们写的稿子分别被《前卫报》《山东青年报》刊用,半年多的时间,人均用稿12篇,王长海被调到了团报道组任专职报道员,陈圣松和郑清云退伍回到地方后,分别被县广播站和乡报道组聘用为记者和报道干事。
二是尽力为报道人员排忧解难。报道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我对此深有体会。当宣传股长期间,我经常过问报道人员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力尽所能当好他们的“后勤”,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写稿子。一些基层报道员向我反映,集体宿舍住人多,写稿时受干扰,难以集中精力。在一次政工会上,我和指导员们一起协商,最终确定每个连队调整出一间小屋用于报道员写稿。有的报道员因写稿影响了工作,遭到了个别人的非议。每当这时,我一方面教育本人要处理好写稿与工作的关系,一方面做连队干部的工作,要他们多关心、理解、支持报道员。每逢我到基层搞教育时,总不忘说说报道工作,表扬有成绩的报道员,努力在基层形成一种“写稿光荣,报道员受人尊敬”的氛围。这些工作虽然细小,但很管用,有些基层报道骨干感动地说:“就凭宣传股这份热心,我们也要多写稿、写好稿!”
三是工作中带训。报道干事是全团新闻工作的“顶梁柱”,培养出一个出色的新闻干事是搞好报道工作的关键。在抓队伍、抓业余的同时,我把大量的、经常性的工作都集中到了带训业余报道员、报道干事和有发展前途的年轻排长、机关干部身上。杜连彬干事进校后,我有次去汽车连检查教育,发现连队黑板报质量很高,一问是一位叫王铁的排长主办的。经考察了解,王铁1985年入伍,军校毕业后于1990年分到我团汽车连当排长,文笔、书法都不错。和主任、政委汇报了王铁的情况后,不久我们就把他调到了宣传股负责报道工作。王铁到宣传股后,我给他制定了学习计划,从新闻“五个W”讲起,一点一滴帮他学习业务,带着他下连队采访,给他出思想、出路子,认真修改他采写的每一篇稿件。1993年春节后推荐他到《山东青年报》学习了一个月。王铁提高很快,当新闻干事几个月就开始在《前卫报》上稿,1993年11月他在结束《前卫报》学习时,被正式留在了报社任编辑记者,从报社又调到军区司令部直工部,最后在防化团宣传股长任上转业到济南市公安局当了一名刑警。用“文武双全”形容王铁当之无愧,转业后的他,先后一次荣立一等功、三次三等功,十多次获嘉奖,荣获济南市“十佳侦查员”“泉城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宣传股的同志每写一篇稿件,我都耐心帮助他们推敲、修改。
作为一股之长,必须统筹协调好全股的工作,不可能像当新闻干事时一样写那么多稿,但在三种情况下,我坚持该出手时就出手——一是在上稿淡季、报道工作不景气时亲自带头写;二是典型报道、重点工作报道亲自写;三是同长期写稿不上稿的报道员合写。我任股长期间,股里干事人均年在省以上报刊上稿10篇以上。
△我任宣传股长期间采写的部分稿件
王长海刚到报道组时,连什么是新闻都不清楚,我让他先从抄写股里干事的材料、稿件学起,慢慢地带着他下连队采访、启发他的写稿思路,一篇不足600字的消息,光导语就让他重写了10多次,直到写的我满意为止。王备战从当兵第一年就喜欢写稿,可连续两年报纸一字未见,一气之下发誓与报道绝缘。我听说这件事后,特地找到王备战,拿出他写的稿子,一篇篇和他分析投稿不中的原因,有几篇稿子经我修改,登上了《前卫报》。王备战和王长海调到团报道组后,进步幅度很大,不久就在《前卫报》《大众日报》《山东青年报》上稿,两人采写的稿子还登上了《人民日报》。退伍后,王备战到铁路部门工作。王长海当了税务官,两人都发展得不错。
第三,借梯上楼登高坡。当师新闻干事时,我和《解放军报》《前卫报》《大众日报》《山东青年报》等很多军地编辑、记者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到团里后,我一直和他们保持着热线联系,有事没事经常给他们打个电话,问候请安、汇报线索,邀请他们来团里做客,师新闻干事武景生以及几位报道员,只要我打电话邀请他们必到,是炮团的常客。两年来,先后有十几位师以上新闻人员到团里采访,帮助团里写了不少好稿子。
我当股长期间,团党委艰苦创业的通讯、团“八一”希望小学先进群体的事迹,《前卫报》《解放军报》分别都做了突出宣传,一心扑在连队建设上的指导员刘宪海,以敬仰之情学习伟人胸怀、用坚强意志抄写《邓小平文选》长卷的政治处文书张明,位卑不忘责任重、刻苦学习革命理论、争做“四有”军人的团“八一”小学教员杨立虎,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130火箭炮营一连班长孙书记,团长妻子赵彩云等典型人物的事迹,分别在军内外报刊得到很好地宣传,张明抄写的邓选硬笔书法获得“全军两用人才美术书法优秀作品展”特别奖,杨立虎作为全师唯一的战士代表参加了集团军党代会。
△1993年7月号《新闻与成才》刊登了我在师、集团军新闻报道工作会议上的经验介绍。
我抓新闻报道的做法先后在师、集团军新闻报道工作会议上做了典型经验介绍,解放军报社主办的新闻业务刊物《新闻与成才》在1993年7月号以《抓好骨干,搞好传帮带》为标题,用一个多页码篇幅作了报道,1994年3月号的《新闻与成才》刊登了武景生、王铁师、团两级新闻干事写的通讯《敢做绿叶扶红花——宣传股长田兆广热心培养报道员记事》。
山高水长韵依依
1993年晚秋。来团里住了三天搞反腐倡廉教育的师政治部吴主任和李科长,临走时告诉我,年底或年后,做好调回师宣传科工作的思想准备。
这天傍晚,我来到团卫生队,约上刚吃完晚饭的陈孝德军医走出营房北门,来到靶场,想让连日来疲惫的身心得以小憩。脾性沉稳、心地善良、处事实在、待人真诚的陈军医年长我10多岁,与我同是沂水老乡,我俩没事时经常在一起散散步、聊聊天、喝点酒。每当我闲暇时、有了心事时、有拿不定主意的事时,总会找他这个老大哥倾诉一番。往往,和他在营房外的山坡上、空旷的庄稼地里、寂静的树林中走上几圈,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说,心里就会顿时开朗,情绪也会大好。
那一刻,我和陈军医坐在靶场东南角一块大青石上,路上我已经把师里想调我的事告诉了他。陈军医点上一支烟,许久不说话。我顺他眼睛眺望的方向看去:寥廓的上空,西部大半个天布满一抹一抹的火烧云,整个天幕被晚霞染得通红通红,云朵与山下起伏连成一体,奇异怪状地漂浮于天,红一片紫一片,绛紫色、血红色、粉红色、橙红色、淡黄色,色彩绚丽的云霞,一时间像一幅彩色纷呈的水墨画悬于空中,似一袭火红幕布燃烧于天,那美艳、那壮观、那迷人之火色,在炮团四年我从未见过。
在金灿灿的晚霞映衬下,远处的沂山被勾勒得清晰可见,向北圈里方向的群山像被墨泼了一样。平素这山像一条莽汉峻峭挺拔、巍然屹立,此刻在道道闪烁的霞光扑朔中,全然变了模样,宛如天山上飘下的一群仙女,头顶皇冠身披金纱,风姿绰约、楚楚动人。我陶醉在这大自然赐予的无限美艳中,呆呆的,忘情在天地间的画中。突然,陈军医喃喃自语地冒出一句:“马站这么美,你别走了吧。”我一愣,像才从梦境中惊醒,一时不知怎么回答。
是啊,马站如此好,还走吗?对这个问题,我也多次问过自己。吴主任和李科长来团里考察我前,尚政委有一次和我闲聊中,已含蓄地告诉我,“以副带正”转正后,营里再空出教导员位置,可以考虑再走“以副带正”的路子,在职务上往前赶赶步。我明白,尚政委和我说这些,是怕我有想法,稳定我的思想。因为,与我同兵龄、同年龄、一同任职的组织股刘股长,马上要提升为四营教导员了。其实尚政委不说我也不会有想法,刘股长职务起点本来就比我高,我俩一同当股长时,他是正连职务直接提升为副营的,而我,是副连提正连带理股长,这么算下来,我比刘股长任副营时间晚近两年,早提他是应该的。
如果不到师里,刘股长提升以后就应该是我了,过个年儿半载,职务上再进一步绝对没问题。但对陈军医的感言,考虑良久,看着远方的景色,还是若有所悟地说:“马站是好,可还是走吧!”
之所以对马站这么留恋,难舍难分,概因这里的山好,水好、人更好。回想我从南京军区大机关调到这个人生地疏的作战部队团级机关,工作得顺心顺手,人际关系顺风顺水,立功、受奖、领导器重、官兵尊重,上级看重,这些,都应该是我离开炮团后一直难以忘怀这里的根本原因。我曾认为时间可以改变一切,随着岁月的流逝,感情会变淡,距离会拉长,但对于马站、对于炮团,却完全不是这样。陈军医已于十几年前病逝,但想起我俩靶场看天望山的那个傍晚,仿佛就在眼前。在《沂蒙炮兵团》系列文章中,我曾经说过,炮团的官兵像大山一样踏实,像沂蒙山区老农一样朴实、老实,团队风清气正,是一片让人产生不了尘念的净土。有两件事一直藏在我心里——
1987年我和在沂水工作的妻子结婚后,成了“家门口”干部,沂水的“家门口”干部有八、九个,按团里的规定,如没有特殊任务,“家门口”干部周六回县城休息,星期天晚饭前归队,不再享受休年假。有一个周末,团里因临时突击性工作正常上班,我周六下午完成自己该干的事后,就想回家看看,那时年轻,又是刚结婚不久,小别胜新婚的心情可以理解。可又不好意思和领导请假,犹豫了好长时间,最终还是提心吊胆冒险窜回沂水住了一天。
那时没有手机,第二天下午回到办公室后,政治处文书张明一见我就急忙问昨天去哪了,说主任找了我几次也没有找到,电影组的喇叭上也喊叫了几回。我一下慌了,当时的政治处主任就是后来的尚政委,尚政委一直对我很好,自己一时不知该怎么收场。
本着不担“不假外出”罪名、别给主任留下不好印象的念头,我一边走,一边想对策。去主任家里找他说明情况的路上 ,终于想出了一个说辞:我们宣传股姜股长有时周末晚上在他老乡、时任军务股吕股长宿舍打打够级、玩几把扑克,我何不就说那晚在吕股长宿舍玩扑克,玩得很晚,就住在了他那里?可有道是人倒霉了喝口凉水也塞牙,我那晚上编造的这套谎言就应验了此话。谁都想不到,那晚上偏偏吕股长就去师里开会没回团里,我给他打电话让他帮我圆上这个谎时,吕股长说尚主任刚给他打过电话,问他昨晚在哪里,他不知有这事,就说了实话。
我眼前“轰”地一下,顿时脑子一片空白,出了这档子糗事,可是丢人丢大了!一夜无眠,第二天机关早操结束后,老老实实和尚主任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一向对分队干部休假规定制度抓得一丝不苟,对违反条令条例严格处理的尚主任,和我围着营房的马路转了一圈,最终网开一面,没有让我更多地难堪,谈笑间以严肃的语气对我进行了批评。作为视纪律、条令条例为生命的部队,作为靠严格军纪管兵带兵的野战部队,作为主管干部的团政治处主任,尚主任按“不假外出,私自离队”给我个处分,我也无话可说。可爱才惜才、了解我平时表现和品性德行的他,还是宽大处理,让这事就了啦。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类似荒唐的错误。事实上,你生就不是撒谎的人,也永远学不会撒谎,就只能老实做人、忠诚做事。试想,如果当时我想把这个谎撒得圆满,就应该优选几套方案、把一切安排得滴水不漏啊,从来没干过这事、又不具备干这事的素质能力,焉能不“掉链子”!
师里研究我下炮团当股长,让干部科征求炮团党委意见时,我一下子想起了这件事,有点小小担心,不知尚政委是否会拿这件事“上纲上线”,作为拒绝我的理由。但我多心了,尚政委对我的好印象还是没变!
时过境迁,不知尚政委您还记得这件事不,但在这里我再次向您道歉:我不该向您撒谎。就怪那时自己年轻吧!教训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过程,好与坏、乐与悲、幸福与不幸,都是过往的行为、遭遇埋下的伏笔,纵观有些人现在心里流的泪,其实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这件事对我的教育,一直到现在,也会到永远!试想,如果那次撒谎成功,或尚政委明知我撒谎却装作不知,我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会酿成更大的事。一时的得意可能就会换来难以挽回的人生悔恨和遗憾。为此,我要真诚地向老政委道一声:谢谢您,老首长!
还有一件事:“以副带正”当宣传股长一年半后的一天,干部股马干事从师里开会回来,告诉我,师里马上研究一批干部,按规定我还有半年才能转正,马干事说我到团里快两年了,干得不错,如果团里这次能报上去,也可能批下来。当时尚政委在外学习,张凤凌团长在家,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找到张团长说出了这事,未料张团长答应得特别痛快,对我说:“我马上给政委打电话说一声,你让马干事先给师里报上,搞个件下午常委们会签一下,不开常委会了。”没多久,我的转正命令就批下来了,因任职期间成绩突出,“以副带正”不足两年。
太多的收获、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震撼、太多的眷恋,点点滴滴化作泪!炮团的真情、真意、真爱把我牵引,把我的心拴住,让我把它当成了家,营院的每一棵杨柳,炮场的火炮,忠诚的岗楼,我都已视为亲密的战友!
然而,我终将还是离开了这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万事万物,没有永远,终有归期,就像鸟儿归巢,叶儿落地!尽管离开炮团26年了,26年的岁月早已把在炮团四年的日子揉碎、淹没,却永远也揉不碎、淹没不了深藏内心的美好记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