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
内容简介
本书按时间顺序呈现了《西游记》英文翻译的发展情况,讲述了英文译作经由片段译文、单行本,再到英文全译本的发展轨迹,针对韦利、余国藩和詹纳尔三个译本,从跨语际、跨文化角度做出重点分析。同时,针对英语世界的《西游记》研究情况,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阐述了不同时期的特点。后从儿童文学改编和影视作品改编方面论及《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改编。
虽然《西游记》研究在国内早已成为一门显学,但对《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的二次研究的历史却还不长,这方面的论著还不够深入、尚不完善,且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对此问题专门论述的著述。本书针对此问题,对于《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中的译介与传播研究状况,进行了一个全面而综合的梳理、研究、总结和探讨。
本书首先按时间顺序纵向展示《西游记》英译本的译介及发展情况,介绍众多以片段译文、缩译本、摘译本、节译本、选译本、转译本等形式出现的变译本概况,讲述由片段英译文—英译单行本—英文全译本的发展轨迹,最后对针对韦利(Arthur Waley)变译本Monkey:A Folk Tale of China、余国藩(Anthony C. Yu)全译本TheJourney to the West和詹纳尔(W.J.E Jenner)全译本Journeyto the West三个译本,从跨语际、跨文化角度做出重点分析。其次,《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学术研究几乎与译介同步,本书基于笔者对英语世界的《西游记》研究的分类整理和二次研究,把《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学术研究分为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今三个时期,进行历时性评述。本书还论及英语世界的《西游记》改编。主要从英语世界《西游记》的儿童文学改编和影视作品改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西游记》在海外传播时,因地域和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与原著不一样的风格,甚至出现与相悖的内容或人物形象,暗中被打上了异域的文化价值观的烙印。在《西游记》的传播过程中,纸媒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故事题材、人物形象等也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影视、动漫和网络等多媒体层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重新演绎。
《西游记》英译是多译本的跨时代、跨语言、跨文化、跨诗学的互文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中有误读,有变异,有过滤,有冲突,有文化简约主义的阴影,但对《西游记》文本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过程的研究本身,就是新价值、新意义、新视角不断产生和丰富的过程。本书通过对《西游记》传播译介及研究现象的全面考察,发现不同历史时期英语世界对《西游记》的具体接受方式及其原因,揭示不同时期《西游记》英译本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探讨不同时期《西游记》研究手段对其文学声望的塑造过程,力图全面把握译介史与研究史的发展脉络,以期最终回答如下问题:一百多年来,英语世界对《西游记》经历了怎样的接受过程,对其的译介与传播有过哪些阶段性的演变?当前《西游记》在世界文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而将来又有何种可能的重要发展走向?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英语世界的《西游记》译介
第一节 《西游记》译介在英语世界的早期片段英译
第二节 《西游记》译介在英语世界的英译单行本
第三节 《西游记》译介在英语世界的英文全译本
第二章 《西游记》的跨语际跨文化变异
第一节 跨语际跨文化旅行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以韦利译本《猴》为个案研究
第二节 韦利的“创造性叛逆”式翻译——以韦利译本《猴》为个案研究
第三节 跨文化视域下的女性形象的“缺席”——以韦利的译本《猴》作为个案研究
第四节 余国藩全译本的诗词全译策略
第五节 余国藩全译本中深度翻译的应用
第六节 音美、形美或意美的流失——以余国藩和詹纳尔全译本中神话人物形象称谓的英译为个案分析
第七节 文化负载词在跨语际旅行中的文化迁移、文学误读以及翻译策略——以余国藩和詹纳尔全译本诗词中文化负载词为个案研究
第三章 英语世界的《西游记》研究
第一节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英语世界《西游记》研究
第二节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英语世界《西游记》研究
第三节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的英语世界《西游记》研究
第四章 英语世界的《西游记》改编节
第一节《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儿童文学改编
第二节 《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影视文学改编
结语
附录一 《西游记》英译本
附录二 《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主要研究著述
参考文献
后记
杜萍,女,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博士,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副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美国佩斯大学和西澳大学访问学者;在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Revue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等A&HCI、CSSCI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三部,主持和参与多项教育部和省部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