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没有天花板
文丨张静波
造车、做芯片、推万元手机、换新LOGO……一个全新的小米,正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
过去一年,要数手机行业风头最劲、变化最大的品牌,小米当居其一。
自从2020年初,发布小米10以来,小米便以一系列高端旗舰产品,不断改写人们对小米的印象。许多人惊呼,“小米变了”。
刚刚结束的2021年新春发布会,小米更是一口气推出小米11 Pro、11 Ultra、折叠屏MIX,以及各种生态链新品,生生将一场发布会变成了高端产品能力的大秀场。
小米11 Pro定位安卓机皇,在性能、相机、影音等方面都做到了极致,堪称行业天花板。
小米11 Ultra定位安卓之光,以全球首发的超大底“三主摄”,全面突破手机影像天花板,让手机拍照性能第一次可以挑战专业相机。
王者归来的折叠屏MIX,更以黑科技满满的液态镜头,将三星、索尼十几年的夙愿,从纸面变成了现实。
因为新品太多、太惊艳,发布会不得不分两天进行。
在这次堪称“史上发布产品最多”的小米发布会上,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还正式宣布:全面升级品牌LOGO,正式进军智能电动车市场!
这是十年来,小米第一次升级LOGO。而造车,更是小米有史以来做出的最重大的决定。
再联想到售价过万的MIX,小米用一场发布会,彻底刷新了人们的认知,让一个全新的小米呼之欲出。
2020年,小米发布全新的“手机 X AIoT”战略。这个新小米,是小米新战略的产物。
新战略将之前的加法升级为乘法效应,旨在强调手机和AIoT生态布局,不再是简单的加法,也不再是并列关系,而是能引起质能转化的方程式。
用雷军的话来讲,要让AIoT业务成为手机业务的催化剂、助燃剂,渗透更多场景,赢得更多的用户,获得海量的流量和数据,成为小米商业模式的护城河。
这一切要成立,有个基本的前提: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手机品牌。
过去十年,小米凭借“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七字诀,用低成本和高效率改写了传统手机产业,由此跻身全球手机头部阵营。
但是,性价比的标签,也阻碍了小米继续提升品牌力,进而影响到“手机 X AIoT”战略的落地。
因此,发力高端、提升品牌力已成为新形势下,小米的当务之急。
十年前,小米刚做智能手机时,整个市场还处在爆炸式增长阶段,如今的手机市场已趋于饱和。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手机普及率达113.9部/百人。也就是说,平均每人拥有一部以上的手机,上行空间有限。
与此同时,手机周边的智能终端、IoT设备,包括智能音箱、手环、耳机等在内,却在最近几年销量井喷。
整个行业的竞争规则因此发生改变,不再是过去单纯的手机产品的竞争,而是基于用户的、更高维度的智能互联体验的竞争。
小米早在2014年,也就是进军手机市场的第四年,便前瞻性地布局IoT,通过投资+孵化的模式切入100多个细分领域,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小米生态链。
但作为“手机 X AIoT”战略的核心,手机业务却长期受累于性价比标签,缺乏支撑起整个战略的品牌力。
雷军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三年前带领小米,开启了高端品牌之路。
在小米看来,产品高端化不等于价格高端化,极致的产品体验才是高端化的根本。用小米永不更改的三大铁律来讲,就是:
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所谓技术为本,就是死磕技术,不惜代价做好产品体验。
3年来,小米在影像、有线/无线快充、AI、IoT平台等领域,死磕关键技术,赢得了一系列长足发展。
在快充技术上,小米过去两年一直引领行业,不但在全球最早量产了120W有线快充技术,还在不久前发布了80W无线快充,甚至是隔空充电技术。
为了打造极致的充电体验,小米大胆采用氮化镓材料,让充电器体积更小、效率更高。
不仅如此,小米还率先将硅氧负极电池引入手机行业,搭载在小米11 Ultra上。
这一原本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彻底打破了传统石墨负极电池能量密度的天花板,使得小米11 Ultra电池更薄、充电更快、容量更大。
影像技术的突破,更富戏剧性。
2016年4月,小米手机成立核心器件部,下设相机组,2018年相机组独立。
这支年轻的团队,以不妥协的态度,短短数年间,便将小米手机的影像能力提升至世界级水平。
从小米10开始,小米手机在国际权威的DXOMARK评分榜上,频频霸榜。
最新发布的小米11 Ultra更是拍照、广角、视频测试三冠王,一举问鼎相机总分第一,从而打响了手机影像的拐点之战。
液态镜头,让相机可以像人眼的晶状体一样灵活,这看似诱人的技术,却有着地狱级的难度,光是如何让镜头变形,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三星和索尼为此研发了十几年,但最终将其首发在手机上的,却是小米。
这其中,离不开小米对产品的极致追求,而这种极致,意味着不妥协、不放弃。
2019年,MIX Alpha还是小米的一款概念机,因其卓越的性能和前卫的设计,惊艳了世人。在那之前,小米还发布了首款自研芯片。
但因为研发难度大,无论MIX Alpha还是自研芯片,后来都一度没了消息。
就在人们以为,小米已经放弃时,在2021年新春发布会上,MIX却携折叠屏和液态镜头,王者归来。
同时,MIX还搭载了小米首款自研图像处理芯片——澎湃C1。
对此,雷军表示,“想做什么,就绝对不会放弃,只是有时候放一放,找到合适的机会再做。”
这些硬实力的提升,背后是小米每年近百亿元的研发投入,以及遍及全球的小米实验室,涵盖5G、射频、天线、相机等专业学科。
有了这些硬实力做支撑,小米的品牌力得到不断提升,并凭借小米10、小米11等一系列手机,逐渐站稳高端。
提升产品的硬实力只是第一步。要想继续发力高端,落实“手机 X AIoT”战略,还需要战略、营销、组织、人才等方面的配合。
过去几年,小米围绕新战略,下了几手漂亮棋。
其一,启动“红米+小米”双品牌战略。
2019年1月,小米正式宣布:红米Redmi品牌独立。这意味着,小米品牌可以放下包袱,全力冲击高端。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战略,小米还重新设计了LOGO。
新LOGO由日本著名设计大师原研哉亲自操刀,耗时三年完成。与旧LOGO相比,新LOGO融入了东方哲学的思考,更圆润、更有生命感。
换LOGO对企业而言,通常都是一件大事。小米此次换LOGO,更是站在公司新的十年起点上,为了匹配新战略而做出的升级,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小米的品牌形象。
其二,重新调整了组织架构。
“手机 X AIoT”战略,手机是核心,AIoT是催化剂、助燃剂,要让两者产生乘数效应,需要无缝衔接的互联互通能力。
过去几年,小米围绕设备的互联互通,开发了UWB等技术,并建成全球最大消费级IoT物联网平台,连接设备突破3.25亿台。
同时,为了推进手机和AIoT业务间的融合,小米还将之前分散在各部门的职能整合起来,新成立了软件与体验部、互联网业务部、业务中台部三大部门。
其三,实行合伙人制度,打造人才梯队。
战略能否落地,人是关键。
自2018年上市后,小米就开始加大干部年轻化的组织建设。2020年8月,小米宣布:实行合伙人计划和新十年创业者计划。
尽管小米在创业之初,就采取了事实上的合伙人治理方式,但这一次是以文件的形式,将其落实为公司制度,有助于公司保持创业者心态和昂扬的斗志。
除了合伙人制度,“新十年创业者计划”还将选拔百位年轻干部。同时,小米还计划在2021年,全球招募5000名最优秀的工程师,为公司补充新鲜血液。
从产品硬实力的提升,到战略、组织、营销、人才等管理措施的落地,让小米在过去几年实现了质的飞跃。
最终,在这次新春发布会上,为人们呈现出一个雷军眼中,“迄今为止最好的小米”。
小米到底是一家什么企业?这个问题,自小米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困扰着人们。
有人说,它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它主要的业务是手机等硬件。有人说,它是硬件公司,它又有着鲜明的互联网基因。
在雷军看来,没有必要纠结于这个问题,因为小米是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
这家与众不同的公司,在过去十年,凭借效率和性价比优势,颠覆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
人们在总结其成功经验时,总喜欢和互联网思维、爆品策略等联系在一起,却忽略了一个更本质的东西:
与时俱进的进化力!
2013年,在手机业务做得风生水起时,小米就前瞻性地预见到IoT的广阔前景,并在行业内率先布局,由此奠定了今天消费级IoT物联网领军者的地位。
但小米的进化力,并不止于战略上的前瞻性,还体现在其极强的纠错力上。
2016年,四年拿下国内第一的小米,因为产品技术和供应链上的短板,从巅峰跌至谷底。就在人们都认为小米不行了的时候,小米却开始绝地反击。
除了以更大的投入加强产品技术外,雷军还亲自坐镇,恶补供应链短板。
对于互联网出身的人来讲,手机供应链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甚至一颗螺丝钉、一根数据线都充满了学问。
小米抱着敬畏之心,努力补课。经过数年探索和建设,最终构建起了强大的供应链能力。
今天的小米,不但有强大的供应链,还建起了自己的智能工厂,打破了很多人关于“小米产品都是代工、贴牌”的刻板印象。
这座位于北京亦庄的“黑灯工厂”,全程自动化,无人干预,年产百万台。未来,二期工厂的产能还将提升10倍,至年产千万台。
最新发布的MIX FOLD折叠屏手机,就100%来自小米自家的智能工厂。
手机产业浮沉30年,霸主之位,几易其主。小米之所以能够在销量下滑后,王者归来,跻身世界第三,离不开这种强大的进化力。
而这种进化力,也将小米带到了更高的境界。
1995年,亚马逊以不起眼的书店为起点,积累起大量的客户和流量。紧接着,围绕这些客户和流量,亚马逊搭建起一个供应商生态链。
然后,在这个生态链的驱动下,诞生了AWS云计算。
三个飞轮快速旋转、相互协同,最终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亚马逊帝国。
回望小米的崛起之路,几乎与亚马逊雷同,先是手机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和流量。紧接着,在客户网络效应的基础上,引入了AIoT生态链。
未来,如何在手机和AIoT两个飞轮的基础上,协同出第三个飞轮,将是小米探索的星辰大海,也将给小米带来更强劲的二次增长。
目前来看,智能电动车最有可能成为小米的第三个飞轮。
作为未来十年最宽广的发展赛道,智能电动车将成为智能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并为小米“手机 X AIoT”战略注入强劲的动力。
为此,雷军决定亲自带队,完成这一“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
十年前,小米刚诞生的时候,几乎是一张白纸。如今,小米有1万人的研发团队,有全球第三的手机业务,并手握1080亿元现金。
这笔雄厚的家底,让雷军有信心将小米带往没有天花板的星辰大海,一如他在发布会上所言:
一个迄今为止最好的小米,正以高昂的士气,大步迈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