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篇 (转帖)细石核“边脊”技术传统初探
X
图1 石核 博主藏品。
华北的细石器遗存历来很受研究者的关注,细石器工艺技术传统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学者们一直在努力构建华北传统的细石器工艺体系,不过由于受资料的局限,研究还有待深化。
所谓资料的局限,包括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田野资料的不系统,另一方面是认识还不到位。虽然发现的资料在数量上已是非常可观,但在关键点上还有欠缺,还不足以让我们获得完整全面的认识。认识方法上的问题,主要是在材料的选择上有明显偏差,所以不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
最近我们在内蒙古阿拉善的苏呼图调查了一处大型细石器制作场,获得非常丰富的细石器资料,对于研究华北细石器工艺传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由此提出“边脊细石核”工艺概念,并建议命名为“苏呼图细石器技术”,希望能对华北细石器工艺体系的研究有所推动。
苏呼图(又写作苏红图、苏宏图)遗址是一处大规模的细石器制作场,这处石器制作场虽然没有为后来的地层所掩埋,也有流沙扰动,但大体 应当还是保持着它的原始状态。制作场由十多个独立的工作点组成,彼此间的距离十数米至数十米不等。一个个面积大小不同的石器石屑散布地点,可以判断出当时每一处制作点的规模,一般一个制作点的范围是在10多平方米大小,中部最大的一处面积超过100平方米。在这样的制作点,遗物分布都比较密集,在1平方米范围内采集的石器与石屑超过1000件。
我们甚至还可以根据制作点遗物的分布,认定不同地点制作工艺的重心所在。有的地点如西北角采集石核坯较多,有的地点则见到石核和石屑较多,说明石核制作与叶片剥离由不同的人承担,这是两个可以分段操作的程序。叶片剥离技术要求更高,应当是由技术熟练的人来承担。另外不同地点的石器原料也有所区别,似乎表明不同材质的制作工艺会有不同的技术要求,或许是制作者对某类材质掌握着更好的技术,所以他们会有这样特别的选择。
制作场发现的主要是细石器制品,包括大量的石核和石核坯、石叶与石屑,还有各式箭镞和刮器。也有一些磨制石器及器坯,还有陶器,包括少量的彩陶片。根据共存物特别是陶片判断,苏呼图细石器制作场的年代应当不会太早,似乎可以初定在距今5000年左右。
苏呼图的发现非常重要,最大的收获体现在各式细石核上。细石核有最初的荒坯,也有大量剥离完石叶的终极石核,更有许多中间形态的石核。最重要的发现就是这些中间形态的石核以及与之相关的石叶,它们对于探讨当时的细石器生产技术至关重要。
在遗址上仔细搜寻那些细小的石叶,开始只是关注那些较为整齐的单脊和双脊石叶,后来突然注意到还有一种完整的但纵脊非常紊乱的石叶。那些整齐的石叶应当是当时无意遗落在现场的,而这种乱脊石叶则可能是有意弃置的,它们属于没有用处的一种碎屑。这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一种废弃物,这石叶是从哪个部位剥下的?为何无用却又要剥下它?
很快在遗址现场判断出了结果,这乱脊石叶其实是石核上的一个刃缘。在采集的许多石核上,都见到这样专门修理出来的刃缘。依当时观察所做记录,带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