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这件事,是反直觉的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在一个穿搭视频里,遭受一场心灵震撼。
事情是这样的。
一位时尚区博主在她一个讲穿搭技巧的视频下收到了一份热切的「教育」:世界上没有难看的衣服,只有难看的衣服架子。
结果博主放下手机就回怼:「我们不是衣服架子,我们是买衣服的甲方。
既然是甲方,那就不要对自己身材要求太高,对衣服要求太低。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刚试完一条半裙。
那是一条并不便宜的裙子,材质和走线都很棒,就是有些显肚子。
你猜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对先生说:「这裙子好看看,就是我肚子肉有点多……好胖,要减肥了。」
而直到听到这句话之前,我都忘了想起,其实我有很多条不显肚子的裙子,我身材的优势本来就是腰细。
在没买到合适的衣服这件事上,我下意识地认为,是自己的身材不够好,而不是衣服的版型有问题。
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爱自己
而这样的感受,不止在身材焦虑上,也不止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
性格内向,是「我」不善交际
别人的行动一下就能牵动我的情绪,是「我」太敏感
孩子长了湿疹,是「我」没照顾好Ta,「我」真不是一个好妈妈
老师从学校打来电话,说孩子成绩不好,是「我」没能兼顾好家庭和工作
……
我越来越有感觉,人们的「爱自己」,正处在一个既泛滥,又缺乏的时代里。
泛滥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爱自己」的重要性了。
而爱自己的方式,也正在被包装成各种样子出售。
从奢侈品、香薰机油、厨房手套,到卫生巾、甚至螺蛳粉……全都在告诉我们,你要爱自己。
我并不否认这种营销方式:花自己的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当然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
这样铺天盖地的信息引起了我的疑虑——
这是不是反映了,我们的确感受到了内心对爱自己的渴求,而我们只是买东西的形式来告诉自己,「我正在爱自己」。
而事实上,爱自己这件事,我们做得不算好,甚至,我们并不知道怎么做。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下结论太过粗暴了。
正好,我想邀请你,想想「爱自己」,你会做些什么。
我问了一圈身边的人,得到的答案基本是这几种——
买个一直不舍得买的名牌包;
放开了心态吃一餐美食;
勇敢地拒绝上司派来不合理的任务;
泡个澡,然后什么事也不干,躺床上睡觉;
……
这些事有个共同点:它们都是我们平时舍不得,或不敢做的事。
它们的确是爱自己的一些方式,可沉下心来细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方式还远谈不上是真正的爱自己。
因为,很可能接下来发生的情况是:
买了平时不舍得买的包包,却感觉浪费了钱,有些心疼
放开肚子吃一顿好的,还没放下筷子就开始担心发胖
拒绝了一个人或一件事,却害怕得罪人,想着怎么去解释
床上呆了好长时间,起来后又自责不够上进……
每个取悦自己的行动,如果总是尾随一个不安,表面上是爱,心底深处还在自我攻击。
试想一下:
假如在现实中,我们遇到一个跟自己一模一样的人,这个人有着跟你完全一样的外型跟脾性——
TA可能常常会觉得自己很胖,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
TA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突然陷入自我贬低和情绪低谷,
TA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自责……
你,愿意跟TA做朋友吗?
你愿意看到这个TA,接受TA就是这样的人,甚至去爱TA、拥抱TA,鼓励TA往未来走吗?
再往后想,如果你说在遇到另一个自己时,都不愿意跟TA做朋友,那么,当TA在给自己/买个东西给自己/吃顿大餐/睡一觉之后,你又有多少的几率会接受TA呢?
你会发现,我们下意识「爱自己」的方式,本质上反而忽略了我们自己真正的感受。
可是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下意识地用这种方式「爱自己」?
4月底,我们主创团跟随崔璀去北京,在录制播客《妈妈天生了不起》时,见到了暂停实验室的创始人,中科院认知神经学博士郭婷婷老师。
在对谈的间隙,她分享到——
「爱自己这件事,真的是反下意识,反直觉的。」
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总是反复告诉我们:「抛开你的情绪和感受吧,这不重要」。
父母和老师会说:
别哭,哭是无能的表现;
别难过,难过是弱者的行为;
要坚强,不要把内心感受轻易示人。
工作中的前辈会说:
带着情绪工作是不职业的,
自己的感受先放一边,
重要的是完成目标。
许多人都接受着打压式教育成长起来,现在也依然在内卷式的环境里生活着。
我们会自然地习得这种打压的精髓:
我们自出生起就在起跑线上;
在生活这场竞赛,一旦太在意我们自己的情绪,就容易松懈,一旦松懈,就会被人赶超。
甚至认为一定程度地不爱自己,苛待自己,可以让自己更快抵达人生的目标。
于是,我们开始下意识地把自我的感受和自我的成长分割成两个部分——
一旦两者发生冲突,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把自我感受当做他者,鞭策它忽略自己,直到它帮我们满足了目标。
这样的心情在现实中是什么样子呢?
在家庭中,我们只有当一个听话优秀的孩子,才会得到爸爸妈妈的爱,也就是说——
父母的爱有条件;
当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朋友/同事,拥有某种他人看重的优点,我们会得到他人的喜爱——
他人的爱有条件;
……
世上有「无条件的爱」吗?
无论一个人满足或不满足我的期望,无论TA是好或不好,我都会不带任何条件地接纳TA,爱TA吗?
应该有的。
至少对我们自己。
因为无论我们爱与不爱自己,我们都要与自我过一生;
无论我们满意或不满意自己,我们都要在这个自我的身上寻求幸福的可能。
这不是一句鸡汤,而是与一个心理学的底层概念有关:「无条件的自我接纳」
它从不是让我们软弱/安于现状/不知进取。
而是让我们无论在遇到积极的还是负面的情境里,都能拉住「爱自己」的反直觉,真正地认识到自己什么样,并在任何情况下可以接住自己。
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是「可怕的」,因为不会被完全摧毁,也不能被战胜,永远在路上。
在播客的录制期间,郭婷婷老师也分享了一些真正能让我们「爱自己」的技巧——
 一   学会暂停
当我们遭遇不好的事情,比如来自他人的贬低、羞辱、拒绝,或者重要任务的失败时,我们脑子里会有一个难以抑制的逻辑链条:
这是人们在无法真正爱自己时的一种惯性思维模式。
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你需要告诉自己,暂停一下——
一点一点回忆这件让你感觉沮丧的事,练习重新描述当时的场景;
问问自己「我当时的感受是……」「我那时的情绪强度有多大」,刚刚对自己下的负面判断「是不是真的属实」……?
同时也试着对自己强调这样一个事实:
当消极的事情出现时,我们可能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但自己积极的一面并不会因此消失。
换句话说,你不会因为自己做错了一件事,就不再可爱了
 二   锻炼「爱自己」的肌肉
每天花几分钟的时间,来回顾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批评」「自我否定」……用一本本子把它写下来。
比如说,当你遭遇负面的境况时,你会说什么?
它们能不能有一种更加积极的表达方式?
例如,你在一段感情中失败了,被伤害了,不要轻易地说「自己就是不值得被爱」,而是「虽然我没有成功,但我很高兴我曾经有勇气去试着改变过」;
当你提加薪失败了,不要说「我就是个失败者」,而是「这次没成功,但我得到了一些能让我下次做得更好的经验」;
……
我们需要学着去意识到——
「我不如别人好」,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粗暴的结论,我们需要的是对自己更客观和全面的了解;
人生而不同,各有所长。
并且,你不需要等到自己更好了再爱自己。
因为此时此刻,是你可以爱自己的唯一的时刻。
这也是改变发生的前提。
借用郭婷婷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屏幕前的你:
 
「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道路上,我们先要更好地成为自己」。 

【心理咨询师个案实战计划 | 第三期】重磅来袭:

① 理论+实践+个案+督导,咨询能力稳步上升

② 提供大量个案,一直学,一直练

③ 组建朋辈小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④ 结业即执业,入驻平台快速成长

⑤ 平台助学,低价助你圆梦心理咨询师

【每期40人】,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