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90):李世民改史那点事——从整班子到定调子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90)
李世民要求看档案,严格意义讲并不违规。第一,给他看的是《实录》,而惯例是不能看本人的'起居注’。当然,《实录》的素材就是起居注,所以这算个擦边球。第二,最早起居注也是可以看的。《逸周书》上说,西周时穆王交待底下人定期把起居注拿给他看,'朔望以闻,借以自镜。’初一十五,每半个月搞一次对照检查。所以李世民提出要看,理由也基本成立。
起居注
看了不能看的,这条还有辩解的余地。而改了不能改的,这一点基本没跑。
证据主要有两条。一是他提出要看实录后,'(房)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7月16日),书成,上之。’
首先这个写作班子有问题。史书编撰工作,一向由独立机构的专家们把持。一线工作的起居郎、起居舍人,后方负总责的著作郎,都是专业人士。他们在外面搞个小院子独立办公,历朝历代,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标准和程序。领导作为外行,不好干预、一般也不太敢公开干预。估计李世民从上台起就琢磨这事,贞观三年,作出一个重大制度调整:'移史馆于禁中,以宰相监修国史,著作郎始罢史职。’把他们迁到皇宫里上班,同时取消著作郎的主管职权,改由宰相兼管。表面看,这项工作更受重视、地位提升,实际部门的独立性在下降。
唐皇宫-太极宫
换地方到宫内办公好理解:人在眼皮子底下,方便随时监控。换领导也有讲究:著作郎是小官(从五品,司局级),跟皇上搭不上关系,也不好成天喊来交待工作。而宰相是皇上身边人,沟通交流方便。更关键的,宰相每天求皇上的大事不知有多少,修史这样的小事,一般有什么要求,他是不太会拒绝的。
房玄龄牵头修实录,就因为这项制度变革。第二个人许敬宗,属于实际执笔。关于他目前我们只要知道两件事:一是这家伙善于见风使舵、不讲原则。当初老爹被宇文化及杀害,他为了保命还舞蹈叩拜。《新唐书》里,更直接把他列入'奸臣传’;二是此人以不好好写历史著称,谁跟他关系好、送钱多就给你贴金,反之就抹黑。
二是写作过程也有问题。房玄龄报上来的这个实录,为什么要用'删为’二字?'初,高祖、太宗实录,敬播所撰,信而详。’先前有个著作郎叫敬播的,已经编有一个版本,据说质量相当不错。这敬播也不是普通人,唐代学术泰斗名单《儒学传》里有他一号的。房玄龄还表扬他,说有写《三国志》陈寿那样的才华。所以这个事就比较蹊跷了:主编水平高、编得又相当不错,为什么还要搞修订版呢?
第二条证据,直指李世民关注的核心问题——玄武门事件。
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隐微,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类似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六月四日事,就是玄武门之变那天的事。周公诛杀管蔡、季友毒杀叔牙,都是古代为了安定国家把自己兄弟干掉的事例。从这段话可以得出几个信息:首先,李世民看了房玄龄呈上的实录,其它地方不清楚,起码对玄武门这段是不满意的。不满意的原因是写得太隐晦,虚话(浮词)太多。其次,他提出要改。具体怎么改也有指示,一是要给事件定性,这是一次安邦定国、'大义灭亲’的行为;二是当天的事情,只管照实写上。
必须承认:领导站位就是高。修史的目的在统一思想,你整个含含糊糊的,别人联想不是更多吗?'直书其事’也很有必要,一个瞎话势必带来更多的瞎话,此事参加人员众多,瞒和编都不可取。主要目的,是搞一个过得去的官方说法,作为定案传之后世。
我们现在看到房玄龄、许敬宗这个版本,应该说比较好贯彻了李世民的意图。第一,事变描述真实可信。什么李世民喊住大哥建成、一箭毙命;李元吉逃跑途中遇李世民坠马,拿弓欲将其绞死。这些生动的细节,没有李世民上面那番指示,恐怕后人就无从知晓。第二,最大程度维护了李世民的形象。其实对事变的最终结果,是没有多大改动余地的。李世民干掉两个兄弟、杀光他们儿子,这还能改?真正能做手脚、同时也是李世民希望掩饰的部分,在别的地方。
从前面我们对玄武门事变的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个关键部分就是李渊。
作为最有实力的大老板,李渊是怎么被控制住的?一个小小的王府属官尉迟敬德,又怎么能单枪匹马闯到皇上跟前?这一段难度系数最高的突击行动,被整个从历史当中抹掉了。
所以许敬宗他们的工作,就是拿把剪刀,精心地裁剪拼贴。李世民都说了,兄弟相残那是大义灭亲,写上就写上;而威逼父皇,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大罪,只字不可提及。所以李渊、李世民、尉迟敬德三个重要角色,才会有事变当中跳跃式的出现。
总之,不管改什么、改了多少,李世民交待改是个事实;根据皇上定的调子修改本人实录,更是板上钉钉的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