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越学越傻”?
很多时候我总会疑惑: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人生却过得越矛盾无力?
仔细思索,发现是因为我往往高估了知识的作用。
知识能带给我们的作用极其有限,现实世界并不是我们的脑部世界。一件事情你想通了也不代表你能做顺了。
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平衡知和行。
正所谓知易行难,“行”是崎岖的,是“道阻且长”的。
只有在足够的“行”之后,有了历历在目的经历,有了深切的体会和感受,走过的路都在内心绘成地图,才能有真知。
没有“行”的转化,“知”的涌入就会造成撕裂和矛盾。
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其害的拖延,本质上来说,也是出于知行不合一。
我们需要明白,拖延,事实上是因为价值观打架造成了内心分歧,心力都用来内耗了。
此时若能放下对抗,找到内心自然的节奏,根据节奏而行动,知行才会真正和谐。
一个人知行不合的时候,往往是自我对抗最激烈的时候,也是自我行动力最弱的时候。
只有平衡知行,我们才能减少内耗,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心秩序。
有了这个相对稳定的内心秩序,我们所学的知识才会是营养,而不是毒药。
就像令狐冲没学易筋经之前,身受好几股内力,被折磨的痛不欲生,学了易筋经以后才能把这些内力化为己用。
有一种人看上去往往什么都懂,但是什么都不会。
用孔子的话讲,叫做“学则不固”。
这个世界奇妙的地方在于你不用懂什么,也能很好地活着。但人们却认为自己能够活着是因为懂很多,而一些活得很明白的人,只是放弃了假装很懂。
我们的大脑是“贪婪”的,大脑的养分依靠吞噬各种意义来维持。
只有意义作为养分,我们才能完成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编织。
可是道理、意义、概念这些东西,它作为文字或符号所能包含的信息量,其实是很少的,更多的信息量是包含在非常庞杂繁琐的现实生活当中,也包含在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当中。
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梁启超曾说:“太阳好也要诸君自己去晒。”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不要总想着听别人说太阳如何如何暖和,自己就自然而然能真的暖和。
读书人的难题在于拥有的知识比真相多。
会读书的人不会像小学课本上说的那样,像饥渴面包一样饥渴知识,而是会像一名武士选择他的剑一样,慎重选择知识,因为他要靠这个知识去和现实肉搏。
并且通过刻意的训练让书中的道理融入自己的知见,甚至是血肉骨髓,这样才是一种有效的培养。
就像我们“喂养”人工智能一样,今天有海量的信息还是不够的,你还要去编一个算法让他拥有拆解和转化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是学习能力。
在汉传佛教传统的丛林教育当中,所有僧侣入道之后,第一步都不是去弘法利生,也不是去学经教,而是先学戒。
先通过种种规矩的开遮持犯,让他的人格僧格得到较好的养成,让他的精神得到澡雪升华,让心苗得到充分的滋养,这个僧人才可成为法器。
这时候让他学习经书教法,修学才能落到实处,知行合一。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没见六祖先学戒律,人家也成了祖师,还说心平何劳持戒?
因为六祖属于生而知之的圣者。
儒家的《中庸》总结了三种知行合一的类型:“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生而知之的人,只需要安而行之就好。
第二种学而知之的,则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就需要利而行之。
比如因为有种种苦厄,所以想要学习佛法得到解脱,有了这个利益驱动,从而认真学习,知行合一。
第三种困而知之的人,则更低一档,是吃一堑长一智。
因为被困住过,知道不做好人不行,不修行不行,才勉励自己去做。
我们现在佛学院的教育,是一股脑地从本科开始,就八个宗派共学,要道心没道心,要僧格没僧格,最后宗宗不通,啥都不会,还自视甚高。
除非你是生而知之的圣者,否则不仅没有学而知之的路径,因为每天都生活在象牙塔的温室之中,也没有困而知之的土壤,最后只能鹦鹉学舌的嚼一些“干屎撅”去糊弄信众。
我们普通人如果不想受“困而知之”的罪,就要主动“学而知之”。
当年佛陀在印度讲经时,在座听法的许多色界和欲界天人,因前世善业而感并熟果报,身体自然具足光芒,见欲界人类的身体无有此种庄严,便心生傲慢。
佛陀照见其相续,知道在这样的烦恼状态下,即使听闻般若法也不能得受利益,于是便从无漏智慧中放出自性光芒使这些天人如同金子面前的废铜烂铁般,身色黯淡,极其难看,以此摧毁了他们的傲慢心。
这段公案也说明,我们要想获得圣者的无生智慧,就要先令自己的相续堪为法器。
如果相续中充满傲慢、贪心、嗔心、嫉妒等烦恼,那就根本不堪为法器,我们在讲法器的过失时称之为“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因为在有毒的器皿中无论注入什么样的汁液、食物,都会变成毒药,不能食用。
现代西方的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也不会只是注重知识和概念的灌输,让你成为一个沉迷在概念之网中的人,而是让学子尽量地去拥抱现实世界,增加生命的广度和宽度,在体验和智知识的双重作用下塑造人格。
如果仅仅只是去刷题背诵,这样的教育是很容易把人教坏的。
书本只是一个阶梯,但这个阶梯只能帮助我们攀爬,并不能代替我们去攀登生命的大山。
但我们总是把方法变成目的,浪费自己的时间去感动自己。
大多数人都想一步登天,不领会近在眼前的东西,却盯着遥不可及的事物。
祖师爷形容这叫“入海算沙徒自困。”
只有领会了日常生活的真理,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学佛法也好,学世间法也好,都要知行合一,从近处着手,全心全意做好每一件事情。
续祥 合十
师父陪你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