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流深,血脉传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唐
杜牧
前言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 ···
一如每年的清明节,今年我们全家带着思念来到爷爷奶奶的墓地祭奠。恍惚间,我看到一位老人用乐亭话念这首诗给一个小女孩听,小女孩听得很认真。这位老人就是我的奶奶,我就是那个小女孩。
目光定格在墓碑上,恍然间发现爷爷奶奶已离开我们多年,但常常觉得就像昨天。爷爷奶奶对我的启蒙教育历历在目,耳边时常响起他们的暖心叮嘱与谆谆教诲。爷爷奶奶的一生很普通,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一个大家庭;爷爷奶奶的一生很传奇,他们经历了旧社会和新中国,跨越了一个世纪,饱经沧桑,却为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于是我在大家庭中提议,我们把自己印象中的两位老人说一说,写一写,这是我们的家风,这是我们的根基,要永远传承下去。我要讲给我的儿子听。家庭成员纷纷响应。这第一篇文章是我的嫂子写的,一位外姓的韩家媳妇眼中的爷爷奶奶。
静水流深,血脉传承
清明节期间,我第一次“见到”了老公的爷爷奶奶,顺着乡村的田间小路,路两边是花丛、和初绿的小树。这条小路通向一处墓地,一处松柏环绕的墓地,看上去很老却不失干净整洁。我随公婆及叔伯们去了老人的墓地扫墓、纪念两位老人。之后从婆婆口中我了解到良好的家风在这个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
老公的爷爷是教育出身,包括公婆及兄弟甚至孙辈成员也是教师居多,可以说是教育世家。家里的那些例如辞海、辞源等古香古色的书籍、精心装裱的字画,总是沉淀着浓浓的书香之气,家庭成员间也是散发着淡淡的礼仪之风。老人的一生,经历过旧社会、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有过辉煌也有过坎坷,但老人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而在家庭中,最注重的家教就是孝道和教育。
老公家的孝道体现在日常中每一个细节。吃饭的时候家里的餐桌的座位安排,老人在中间,依次排开。一个简简单单的座位安排中却包含着长幼尊卑和浓浓的孝义,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吃饭时先动第一筷的是老人,接着其他人才捧起饭碗在浓浓的家和氛围中吃饭,更表现出对老人的孝顺与恭敬。爷爷一共五个儿子,公公是最小的,长子和次子都在外地,其余兄弟三人在本地。家人悉心照料两位老人,精心搭配饭菜,房间冬暖夏凉,窗外还有一片小花园,生机盎然。虽然大伯和二大伯都年过七旬,但几乎每年都会从外地回家服侍老人,少则一月,多则半年。当大伯带着哥哥的孩子回到老家,那种四世同堂的画面又是一种怎样的温馨画面!
老公家的家庭教育从来都是严谨的。也许是教育世家的缘故,在教育问题上,“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是原则,不说脏话,餐后不剩饭,对待他人有礼貌等等这些都是必须遵守的。从老公小时候的真实经历我才知道,尺子打手心,面壁思过这些在课本上私塾先生惩罚学生的措施,是他小时候犯错最常见的现象。成长的过程中,“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是指导,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能走多远,看与谁同行。懂得欣赏别人的闪光点,自身的价值也会有不一样的提升。
家
风
家风是一个家的全貌,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日常用品一样普遍,又像粮食一样重要,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东西。
老公家的家风就是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永远传承下去的故事,弹指一挥间,讲故事的爷爷换成了我现在的公婆。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又成了新的讲故事的人。老人生前说过“代代相传的不是家财和地位,更应该是内涵和精神”。把老一辈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风延续下来、传递下去,就像爷爷在镇上小学旧址中亲手种下的那几颗杨树,几十年过去了,那几棵已成标志的参天大树,见证着这个家庭优良家风的延续,并将永远、永远地传承下去。
喜欢?
别忘关注!
欢迎您和我们一起讲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