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医话名方】乌梅丸,你会怎么用?
乌 梅 丸
一、概述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原方用量: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用法:上药各为末,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一日三次。稍加至二十丸。主治: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又主久痢。
被调查的330位名中医中有4位擅用本方。主要为上海、河南、河北、吉林等地的内科医家。
本方所主治的病症主要有慢性胆胀、胆道蛔虫病、肝病、胃病、消化道恶性肿瘤引起的腹泻、肺癌咳嗽、冠心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等。
本方的使用指征,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疼痛:胁肋胀痛,胃脘胀痛,间断性上腹部绞痛,心胸痛,胆俞穴压痛。②四肢厥冷。③全身症状:寒热往来,懈怠,失眠,消渴,心烦易怒,口苦,恶心呕吐,或吐涎沫,得食则吐,胃中嘈杂,有吐蛔、便蛔史。④脉象:沉细无力,或弦而按之减。
方中各药的用量情况:乌梅4~30g,细辛3~5g,桂枝10g,干姜5~10g,附子10~30g,川椒5~15g,黄连5~15g,黄柏5~10g,党参(人参)10~15g,当归10~15g。有的医家在原方基础上加了姜黄、桔梗、白鲜皮等,用于治疗慢性胆胀。
关于本方的使用禁忌,医家们认为:非寒热错杂之证,脉非弦而按之减者,非消化道癌性腹泻,非肺癌的咳嗽均不宜使用。对川椒过敏者当慎用,可减去川椒。
二、各家经验
■上海·于尔辛
【经验处方】乌梅15g,干姜5g,川连5g,黄柏5g,党参15g等。
【适应范围】消化道癌性腹泻、肺癌咳嗽。
【禁忌】不属消化道癌性腹泻、肺癌咳嗽者不用。
【加减】肺癌干咳剧烈者,加天竺子10g;属阳虚腹泻者,加肉桂3~5g。
■湖北·李士懋
【经验处方】乌梅4~6g,附子10~30g,黄连6~12g,余药从略,用量一般。
【适应范围】肝病、胃病、冠心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
【用方指征】胁胀痛,胃脘胀痛,消渴,懈怠,心胸痛,寒热往来等,脉弦而按之减。
【禁忌】脉非弦而按之减者,不用。
【体会】乌梅丸乃厥阴篇之方,治蛔及久利,乃小视其用耳。厥阴乃阴尽阳生,阳始萌而未成,易致肝阳弱而堕,精神萎靡,诸寒聚;木不疏达而脱胀闷,吐利,不食等。积阴之下,必有伏阳,致寒热错杂,伏火上攻而心痛,消渴等,寒热胜复而现厥热。
■吉林·范国梁
【经验处方】乌梅15g,干姜10g,川椒5g,细辛5g,黄连15g,黄柏5g,当归10g,姜黄15g,附子10g,桔梗10g,红参10g,白晒参15g,白鲜皮15g。
【适应范围】慢性胆胀。
【用方指征】心烦易怒,口苦恶心,胃中嘈杂,失眠,胆俞穴压痛,脉沉细无力。
【禁忌】对川椒过敏者当慎用或减去川椒。
【体会】消炎与清热解毒之剂不宜应用于胆胀病。
■河南·翟明义
【经验处方】乌梅30g,细辛3g,桂枝10g,干姜10g,制附子10g,蜀椒15g,黄连10g,黄柏10g,党参15g,当归15g。
【适应范围】胆道蛔虫病。素有吐蛔、便蛔史,或有间断性上腹部疼痛史;突然出现上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四肢厥冷;大便检出蛔虫卵者为指征,才可投服本方。
【禁忌】非寒热错杂之证,不宜使用本方。
【体会】本方主治蛔厥,主要病机是肠热胃寒,主要症状是烦躁吐蛔,心腹刺痛,吐涎沫,得食则吐,手足厥冷。方中药物寒热并用,如果没有肠热胃寒的病机,是不允许用的,也是不需要用的,如有此病机并有腹痛症状者,虽无蛔虫病变亦可投用此方无妨。如慢性痢疾和慢性胃炎腹痛或恶心呕吐吞酸表现者,投服本方亦右疗效。
图书名称:名中医论方药:国家级名中医临证经验实录
图书作者:黄煌 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