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到底长了一张什么样的脸

文:聂传安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说几句话似乎有些不好意思。

我们就从韩愈的脸说起吧。

韩愈到底长了一张什么样的脸?

问这个问题倒不是我很八卦,想去瞅瞅韩先生的大头照。我是想说: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韩愈同学脸上的什么表情?

先看《马说》里的韩同学。

《马说》里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我就在这里啊,怎么没有伯乐啊?);又说“食马者不以其能千里而食也”(给我的职位这么小,给我的工资这么少);又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真的没有千里马吗?估计你的眼睛瞎了吧)……

面对着不能识别、不重用千里马的“食马者”,那一肚子才能的韩愈的脸上一定爬满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怒。

再看他的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是他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一封“为圣明除弊事”的“朝奏”招来夕贬八千之遥的处罚,因忠而获罪,非罪却远谪,脸上一定是无限的愤慨;“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既悲且壮;“好收吾骨瘴江边”,悲痛凄楚!

一文一诗,写出韩先生因人生不得志因无辜而受重处,满脸的悲满脸的怒满脸的怨脸的苦!

这种悲苦怒怨或抨击社会问题,或出于正义忠诚,很容易获得粉丝们的拥戴与支持。但韩愈有时幽怨的小脸则是出于自己的小心眼。

他在被贬潮州之前也曾被贬过,当时是一个叫席夔的中书舍人奉命起草贬他的诏书,其中有两句为“早登科第,亦有声名”(大意为“此人很早就考中进士,也算是有点名声”)。后来席夔去世,别人都在遗憾之时,韩愈却说这个人死得太晚。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他说错话了!”(“出语不是”)。原来他对席夔的那“亦有声名”四个字耿耿于怀——你应该用“名扬四海”,怎么能写“亦有声名”呢?这四个字是多么地勉强啊!

所以韩愈心中也有过不去的梗,估计那些天脸上一直是铁青着的。

如果韩愈总是这般一脸苦大仇深、好像全世界人都欠他五百万的表情,那多不好玩呀。

其实他的脸有时看起来也挺欠揍的。

刘禹锡在《刘宾客嘉话录》里讲了韩愈的这么一个故事(为了说明故事的真实性,特意提醒一下禹锡同学仅小韩同学4岁):

韩愈同学实在是太得瑟了!他曾对一个叫李程的高官说:“我与丞相崔大群是同年进士,我发现他真是聪明过人!”李程问:“咋个过人法?”韩愈说:“他同我交往了二十余年,从不在我面前跟我谈文章,你说他是不是太聪明了?”

——我韩愈是一代文宗啊,在我面前谈文章,那不是自找难看嘛!

你看他说完话后那满脸的得意!是不是恨不得一拳打过去?

其实韩愈还有许多张不同的脸:他遇到贾岛的“推敲”时认真思考的脸;他华山遇险时惊恐万状的脸,他读驱鳄文时声色俱厉的脸……

诸多脸合起来,才是一个真实的充满人味的韩愈!

当阅读量不足时,我们很容易被一篇文章中的形象先入为主,以为文中的形象就是此人的标准像,或者认为此人就这么一个形象(脸)。随着阅读的增加与深入,我们的视界慢慢打开,人物的形象也渐渐丰富丰满,变得亲切可感,阅读的魅力于是增加。

人生一路,很多东西都可以放下,但书,请一直拿着。

附:《刘宾客嘉话录》二则(中华书局版)

刘禹锡云:“韩十八愈直是太轻薄,谓李二十六程曰:'某与丞相崔大群同年往还,直是聪明过人。’李曰:'何处是过人者?’韩曰:'共愈往还二十余年,不曾过愈论著文章,此岂不是敏慧过人也?’”

韩十八初贬之制,席十八舍人为之词,曰:“早登科第,亦有声名”。席既物故,友人曰:“席无令子弟,岂有病阴毒伤寒而与不洁吃耶?”韩曰:“席十八吃不洁太迟。”人问曰:“何也?”曰:“出语不是。”盖忿其责词云“亦有声名”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