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的打泥炕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中国大江南北,衣食住行习惯千差万别,单以睡觉来说,就有南方睡床、北方睡炕的差别。相信每一个地地道道的青海人都是睡炕长大的,对其并不陌生。数九严冬时节,门外北风呼啸,只要往热乎乎的炕上一躺,顿时就觉得暖意融融;劳作困乏而归的庄稼人一回家躺倒在炕上,舒展开四肢,一时间身心就会得到放松;闲暇时,裹着被褥,趴在暖和的炕头,娴静地翻着读物,感叹着时光的惬意;寒假里赖在炕上,裹着被子一边看剧一边吃零食,安稳自在;一家老小围挤在热炕上,一边闲话家常,一边吃上一锅热腾腾的焪洋芋,那生活实在是安逸极了……回想起来,那些在炕上度过的岁月大概是很多青海人印象最深的记忆。

如今,即便农村木房变成了砖房和水泥房,甚至很多农户易地搬迁住进高楼大厦,但房间里依然会做一个炕,即便不是那种农家的热炕,也能看到老妇人坐在炕上,半身斜靠着叠放好的被褥,戴着老花镜在窗边麻利地做着针线活。实际上,炕,正是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的延续,同时也是青海人对生活的炽热的情感。

青海地处高寒,夏短冬长,早晚温差大,取暖不易,因而在过去,各族人民形成睡炕的习惯,家家户户都有土炕。随着取暖条件的改善,一些城镇群众睡炕的习惯有了改变,但至今有些农家里的热土炕仍然是冬天取暖的必备品之一,尤其有老人的家里一定要有炕。

青海的炕多是用草泥打成的,所以也俗称打泥炕。打泥炕的特点是实用、经济、保温时间长,不易发生火灾。做打泥炕需要的材料并不多,就一些石板、泥巴、炕土、碎草等。做打泥炕时,先在屋外确定好炕洞门,然后用土块砌好呈长方形的炕圈,又在其里做送炕土、碎草、火种的通道,分隔砌就顶置炕板的小隔墙,再将石板稳稳地放置在炕圈上,上面全部抹上草泥,将其抹光即成。草泥快干时,用一种特有的植物叶子擦炕面直至炕面发绿,而后抹上胡麻水,让炕面光滑、油亮、无缝。待打泥炕基本晾干时,往炕洞里送入晒干的炕土,离炕底面约二寸时,其上送入干碎草、干马粪、羊粪,再置火种于其上,火就会徐徐引燃但无火苗,烟从炕洞飘出,燃料不会快速燃尽,炕面会慢慢温热起来。最后在炕面铺上干麦草,吸去炕面的水分,叫潮汗,烧上几天待炕面全部干透以后,才能睡人。

青海人将烧炕叫作煨炕。燃料一般为麦衣子、碎草、马粪、羊粪等,其中火力最强、热力耐久的要算羊粪了,所以民间有言:“羊粪炕上睡一夜,烫了尻子烧了背。”

煨炕是一个技术活儿。首先要把干燥的麦草、干树皮等易燃的柴火塞进炕洞点燃,这些东西千万不能潮湿,否则是点不着的。待麦草都烧起来,再盖上牛羊粪,这样保持的火力就会更久一些,也有条件好的人家用煤炭,一般煤炭比其他燃料保温更久,等这些东西着完之后就用长长的灰耙均匀地把灰烬捅到每个角落,然后轻轻堵上炕洞,炕中稀薄的空气基本可以保持未燃尽的柴火继续燃烧下去。用不了一会儿炕慢慢就烧热乎了,整个屋子里也就跟着暖和起来。

有些地区的打泥炕更有特点,将炕洞留在房间里,旁边用烟囱连上锅灶,等饭做好了,炕也热乎了,在炕上放上炕桌,将饭菜摆在炕桌上,全家人就可以用餐了,这就是所谓的:“锅头接炕,吃睡连上。”

在过去,不少农村人家铺不起好的铺盖,打泥炕上连块毛毡都没有,却擦得溜光。而上炕是待客最热情的礼仪。亲友来访,邻里串门,主人首先要把客人请到炕头最热的地方坐,老人或长辈自然坐在炕中央,叫上座。然后让宾主们依次挨着盘坐,主人再在中央摆一张炕桌,沏上浓茶,摆上馍馍或者一盘大豆,亲亲热热地说一句:“穷家小舍没吃啥,热炕上坐下了说个话。”宾客们吸着老旱烟,喝着酽茯茶,嚼着炒大豆,吃着粗茶淡饭,说话无拘束,亲如家人。

不觉间,这打泥炕成了乡亲们待客的主要地方。村里凡遇到婚丧嫁娶事宜、特殊日子或邻里间的大小事,当家子们就齐聚一堂,共同商议,而打泥炕就是“议事堂”,炕桌便是“会议桌”,很多大事都是在这张打泥炕上拍桌敲定的。

当然,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渐渐发现打泥炕除了保温之外,还有很多用处。老百姓认为,炕灰是农家填圈积肥的原料,春季将炕灰铲一些放到小菜园里和土一起拌匀,再撒上菜种子,这一年蔬菜长势就会非常旺盛;家里女子生完孩子,这打泥热炕是坐月子养生最好的处所,不会落下疾病,还有助于治疗关节炎、风湿病等;有些女主人将发面放入焜锅模具里,用灰耙送至热炕洞里,不一会儿香喷喷的焜锅馍馍就出锅了;也有一些回族同胞在炕洞门口暖汤瓶,用于清晨洗浴;如果天气突然变冷,给炕洞里铲几锨麦衣子或干马粪,浓烟翻滚之后,打泥炕随之变热,室内便会温暖如春;如遇连天阴雨,年轻媳妇和姑娘们则偎依在热炕上,撕羊毛、捻毛线、搓麻线、绣花、补衣、纳鞋底,抢时间赶制针线活;一旦秋雨连绵,麦场上的捆子受潮,无法打碾时,热炕又成了烘干箱,几天的时间,湿漉漉的麦穗就变干燥了。

如今,尽管农村渐渐在城镇化,打泥炕也越来越少,但是回想起过去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日子,打泥炕确实给勤劳的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温暖和快乐。

(0)

相关推荐

  • 陇西土炕

    老一辈人对于家乡的土炕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在土炕上生,在土炕上死,一辈子都与土炕脱不了干系.我很清楚奶奶.父亲这一代人对于土炕的感情,土炕赋予他们这一辈人特有的情结,来自烟熏火燎的暖流温度在他们心 ...

  • 朝鲜族特色,一屋子都是炕,开门就上炕,特色矮炕桌,只能盘腿坐

    传统的朝鲜族民居,通常是推拉门,拉开门就脱鞋,脱完鞋就上炕,这也和朝鲜族多分布于东北地区有关,气候寒冷,这样的布局更有利于散热和保暖. 将房间的地板巧妙地设计成火炕,用炉火做饭,连带取暖,一举两得. ...

  • 任军平 | 家乡的热炕

    家乡的热炕 文/任军平 我们陈炉人对热炕有深深的眷恋,以前医疗水平普遍低,新生儿大部分都是接生婆在炕上接生出来,因此坐月子那时就说到炕上了. 从才出生就与热炕结了缘,此后生活就与炕息息相关. 在我小时 ...

  • 【陕西】杨贤博丨散文/故乡,曾经的火炕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杨贤博:71年生于商州牧护关.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商洛市作协理事.打工于国家电网门下,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省内外诸多报刊.杂志.出版有散文小说集<古道 ...

  • 齐际珍:火炕情结

    过去的东北,家家户户烧火炕,既做饭又取暖,一举两得.漫长的冬天,火炕是人们最享受的地方:炕上摆上小方桌,端上一盆白菜炖豆腐,热气腾腾,还有自制的小咸菜,一扁筐玉米面大饼子,一家人围坐在小桌旁吃得别提有 ...

  • 兰州人:兰州没拉面,只有牛肉面!青海人:因为兰州拉面是青海的

    不少去过兰州的网友说,在兰州遍地都是牛肉面,很难见到叫兰州拉面的 .一打听当地的人才知道,原来兰州拉面不是兰州的,竟然是青海的. 兰州拉面不是统一管理餐饮店,有些店做的好吃,有些店做的的确很难吃.一个 ...

  • 你知道现在的青海人基本都是来自哪里的吗

    青海被称为"三江源"."中华水塔",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发源于此.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省会是西宁,在古代曾有西平.鄯州等名字 ...

  • 青海人[青海人]

    歌曲名称.刘郎作词,更嘎才旦作曲,是电视片<青海人>的主题歌.这首歌以铿锵有力.热情奔放的现代音乐节奏,融人青海民歌高亢激越的旋律,使音乐与歌词形成完美结合,突出了本片主题,再现了青海的地 ...

  • 青海人开的面馆,为何取名兰州拉面?这可是甘肃的省会

    埃及人用炉子烤出了面包,中国人则用陶器和水蒸出了馒头,煮出了面条,同样是对面食的加工,东西方人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创作. 伴随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对面食的烤制手法传入中国新疆(馕)再到中国西北,成为后 ...

  • 一部超低门槛的纪录片,没有刻意煽情,但有给人希望的泥土味

    很多人听到<大合唱>这个名字,就感觉很土气,其实这是一部门槛低得出人意料的纪录片,没有上帝视觉的悲悯刻奇,也不搞假意迎合的煽情.不需要认识苏阳.不需要喜欢公路片和摇滚,完全可以在毫不沉闷甚 ...

  • 主要看气质!青海人,来聊聊你家乡人的气质特点是什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你是西宁人,还是海东人 你是海北人还是海西人.海南人 你是青海哪里人? 家乡人怎么样? 最大特点是什么,独有气质是什么? 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描述下家乡人和其他地方人的不同气质和性格特 ...

  • 追壶人:紫砂壶泥料之什么是紫砂红泥

    紫砂壶泥料粗分为紫泥.红泥.本山绿以及段泥四大类,紫砂天下详细为你讲解什么是紫砂红泥. 紫砂红泥泛指那些烧制之后呈红色的紫砂壶原矿泥料,没有具体的指向,紫砂红泥还有"红颜丹砂"的别 ...

  • 故乡青海|他们不是青海人,但珠联璧合之绝作,连同他们都成为了青海的骄傲

    青海可以说自古以来都是移民大省.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移民,我们的父辈都保留着乡音.小时候,不用出省,就能听到几乎全国所有地方的的方言.当然我们能接触到的方言,只是一种口音.来自天南海北的开拓者们, ...

  • 一个50岁的人深陷债务泥潭中,还能继续创业吗?分析一下

    这是一个粉丝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上,有很多人都因为各种原因负债累累,这其中40岁到50岁之间的人居多.对于一个50岁的人来说,当自己深陷债务泥潭中,还能继续创业吗?我认为,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创业与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