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项羽的博弈—楚汉争霸(六):项羽垓下败亡,刘邦夺得天下
导语:
公元1973年,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曾经见证了楚汉争霸历史的鸿沟两岸,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来到这里,晋朝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这样感慨道:“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谋。”这句话是骂刘邦是个十足的小人。有人说刘邦是流氓,背信弃义、狡诈无赖,也有人说他是旷世豪杰,崛起于乱世之中,白手起家,穿越时间的距离,人们对于历史的争论似乎永无止境。
在如今的荥阳广武山上,附近村庄的村民在锄地时还能捡到一些古老的青铜箭头,这些箭头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刘邦项羽在此对峙争霸的故事。
这些锈迹斑斑的箭头跨越了两千多年的距离,至今仍不知有多少还埋藏在这座山的黄土堆里,也许正是这些箭头中的一只,曾经经过楚军的手,射中了刘邦。
两千多年前的荥阳战场上,刘邦斗的似乎一直都是中年人的耿耿心机,而项羽斗的则是年轻人一往无前的霸气。
单单凭借口舌之力,项羽还没有占过任何便宜。
但是此时楚军对汉军的叫骂却激起了汉军将士的怒火,然而隔着鸿沟的两只军队根本无法短兵相接,这一仗该怎么打?在那个时代,箭簇就成为了可以够得着对方的最为先进的武器。
当时刘邦手下有一员武将,箭术十分高超,把楚军前来挑战的武将都射杀了。
项羽看到这个阵势后,亲自出场,怒目而视双手掐腰,怒视城上的这个狙击手。结果汉军城上的神箭手娄烦一下子被吓住了,手也开始颤抖,箭也搭不到弓上了。
在这个楚汉双方对峙的紧要关头,刘邦却大胆的站了出来。
由于刘邦站在一般弓箭的射程之外,他估算楚军的弓箭伤不到他,于是便十分放心的站在鸿沟边。
而此时,装备精良的楚军怎么能放弃这个大好的机会,项羽决定立刻让楚军弓弩手用弩来偷袭刘邦。
弩是一种远程射击武器,大多由铜制成,主体是个凿于箭沟的台座,长约60公分,这种铜弩的射程很远,是当时最先进的射击兵器。
广武山地处植被不算茂密的黄土高原区,刘邦根本没有想到项羽会偷袭自己。
楚军飞弩射至,刘邦应声而倒,一向善用计谋的刘邦这次却中了项羽的算计。
胸前中的这一箭几乎要了他的性命,如果他真的倒下了,那么楚汉战争可能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然而鸿沟山涧的距离大大降低了弩箭的杀伤力,击中刘邦的只是强弩之末,并没有让他立即命丧黄泉,此刻刘邦的头脑还很清醒。
军中的主帅在两边将士的众目睽睽之下中箭,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使得军心大乱。
刘邦此时为了稳定军心,马上弯腰扶着自己的脚说,我的脚部中箭了。
然后他的谋士马上就给他出主意,现在不能马上撤离,一定要忍着,稳定军心。
项羽看到刘邦倒下又站起来,并大呼脚痛,心中不禁有些半信半疑。
好不容易碰上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刘邦居然如此命大,让他很难相信。 眼看功亏一篑,项羽只好先退回营寨中再行打探消息。
被弩箭射伤的刘邦回到了关中养伤,然而广武前线的战场,仍处于紧张的对峙中,随时会有情况发生,因此刘邦在关中待了没几天便又赶回汉王城的指挥部,以准备应付下一波的对抗。
公元前203年,项羽赶回荥阳,刘邦驻守成皋。
在刘邦的背后,是自己广大的封地,粮草士兵源源不断,他最不怕的就是持久战。
而项羽则是远离自己的封国彭城,回去的道路上还堵着刘邦手下大将彭越的军队,刘邦对于击败项羽的信心越来越强。
此时,刚刚被刘邦封为齐王的韩信也在齐国集结兵力准备攻击楚国大本营彭城。
对项羽来说,唯一剩下的只有楚地了,而其军队所面临的将是腹背受敌。
然而就在此时,刘邦却向项羽提出了和谈的要求,这是一次无奈的妥协,还是又一次精心策划的阴谋。
或许刘邦关心的,还有掌握在项羽手中的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的安危。
虽然自己已经不具备最初的优势,但以项羽强悍的个性,让他接受和谈也并不容易。
《史记》记载,刘邦先后派出了两位说客,陆贾和侯生。陆贾是楚人,以能言善辩而著称,他自信满满的接受了与项羽和谈的任务。
荥阳前线,在鸿沟两侧对峙的项羽和刘邦似乎已经平分秋色,但楚军是远征部队,粮食补给不易,坚持下去不见得有利。刘邦顾及父亲和妻子安危,也愿意谈判了事,这对双方都有利。
陆贾的论点诚恳而有道理,但是他却疏忽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项羽的心理。
从优势打到劣势,项羽心里自然相当不平衡,陆贾这种理由对项羽的内心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
项羽深信只要进行决战,一定可以彻底击溃刘邦。
陆贾无功而返,但刘邦仍不死心,他又派出另外一位宾客侯生,再度去和项羽谈判。
再一次的谈判,侯生提出了清楚而具体的策略,他建议楚汉双方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归刘邦,以东划给项羽。
这种分界虽然粗糙,但在紧张的局势下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侯生不但没有长篇大论的巧辩,而且从头到尾都不替刘邦说话,甚至经常故意在言语上折损刘邦,这种态度正合了项羽的胃口。
实际上,无奈的项羽此时也想早日结束在荥阳这漫长的对峙,带领长期远离楚国的士兵,回到故乡彭城。
这一年的九月,项羽释放了刘太公和吕氏回归汉营,天下就要迎来许久未见的和平了。
公元前203年9月,驻守在荥阳两年多的项羽军队,终于开始了大撤退。
从荥阳到彭城,其间必须经过彭越游击队出没最多的地方,如果硬是闯过彭越出没的梁地,对染距离彭城比较近,但势必会遇到不少麻烦。
项羽决定先往南退入陈国,再行绕回彭城,虽然这段路稍远,但相对安全得多。
就在项羽遵照协议履行合约的时候,刘邦显然没有打算遵守以鸿沟为界的承诺。
当楚军到达陈城西北的固陵时,听到了刘邦指挥大军越过鸿沟,背约前来追击的情报。
与汉军的主力正面会战,这是项羽在荥阳苦守了两年多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但他却怎么也想不到会是在这种情况下。
愤怒之下,项羽下令全军在固陵部署,准备大决战。
但此时,饥饿已经成了楚军最大的敌人。在后面追击的刘邦听说楚军停了下来,也不敢冒进,便在固陵北方的阳夏城南方扎营。
此时,刘邦给彭越和韩信下令,让他们会兵共同攻打项羽,结果两人一个都没有去。
这时候,张良就向刘邦建议,让刘邦把山东和淮南一带封给韩信,把梁地封给彭越,这样一来他们自然就会起兵了。
刘邦派遣特使,带着封疆的地图,火速请韩信及彭越出兵助阵。
果然,韩信立刻亲率大军由齐国南下,彭越的军团也开始出发,意图截断项羽返回彭城的后路。
而两年前曾经叛楚归汉的九江王英布,以刘邦盟友的身份重新统辖九江地区,准备由南方夹击截断项羽退路,楚军真正的灾难开始降临了。
公元前203年12月中,汉军主力和八位诸侯王部队全部到达垓下,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灵璧县。
这时楚军有十余万人,汉军却有三四十万之众,似乎楚汉两军的形势已经完全颠倒了,而汉军阵营的主战军团则是韩信的三十万齐国部队。
项羽的身边已经没有了像范增那样的谋士,也没有了像英布、龙且这样的猛将。
经过一天苦战,项羽身心俱疲,来不及解下盔甲便倒在营帐中,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从未感到如此疲劳。
一觉醒来,已经是深夜,万籁俱寂,远处却传来楚人的歌声,渐渐地四方都响应了起来。
这不正是楚地的歌谣吗,难道汉军已经完全占领楚国了吗?为何汉营中会有这么多楚人呢?怀乡情结开始在楚军中蔓延开来,念及家中的父母妻儿,更加重了或许即将孤独地客死他乡的悲哀。
四面楚歌,这是汉军谋士张良的又一个计谋,不少楚军已被汉军捕获或主动投降,但人数还不是太多,让营中楚军教汉营军队和诸侯部队练唱楚歌,利用大合唱的声势加上由远处传来几可乱真的效果,彻底打击驻守垓下的楚军士气。
楚音乡调竟然能抵得上十万雄兵,项羽不愿意相信,但最后的时刻已经到来。
公元年前202年初,27岁的虞姬在楚军营中陪伴着他的英雄项羽。
这是最后的酒宴,霸王英雄末路,虞美人自刎殉情,英雄和美人的眼泪与别离成为了历史上永恒的悲剧,这悲情的瞬间早已被定格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荡气回肠的传奇。
属于西楚霸王的这一场最后的酒宴,就这样在泪水与悲歌中落幕了。
显然这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西楚霸王,比起刘邦来也就显得更有人情味,更具个性的光彩。
无力回天的项羽只能率领着800人的骑兵敢死队,在夜色掩护下由小路突围而出,全队向南边的乌江奔驰而去。
如果能顺利过河,他便可回到他的故乡会稽,也就是今天的江苏苏州一带。
项羽一开始是想过江回到家乡的,但是到了江边的时候,他的军队越来越少了。
自己怎么还有颜面过江,面对江东父老,最终一代西楚霸王项羽选择了自刎。
两千年前的中国,一个风雨交加的冬夜,太史公司马迁还在用毛笔在竹简上记录着一百年前那最后时刻的惊心动魄。
项羽倒下了,围在旁边的汉营将领争先恐后的前来争夺项羽的尸体,因而发生严重冲突,甚至举刀相向,互砍而死者达数十人。
最后有五个人各自夺得项王遗体的一部分,刘邦把这五个人都封了侯。
司马迁笔下的项羽不仅是重瞳子,而且长得十分高大,因而他怀疑项羽是舜帝的后裔。
在秦末汉初的年代里,项羽就像一部天生的战争机器,作战效率几乎空前绝后。
而在荥阳长期的对峙中,刘邦却胆小如鼠,根本无法和叱咤风云的项王相比。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是天命要让我败亡,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
这是《史记》中所记载的项羽最后的话,但是他所犯的错误似乎太多了,他的失败绝不是运气不足所能概括的。荥阳对峙的两年半时间里,无论是经营能力,心态和策略规划,项羽似乎都不及刘邦。
公元前202年,32岁的英雄项羽用拔剑自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乌江边的一抹鲜红让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于有了结果。
也正是这一年,布衣出身的刘邦击败了世代贵族的西楚霸王项羽,成了天下的新主人。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