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派名宿--梁庆云

在梨园行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拜了师的徒弟并非全都能学到乃师的风范,而往往有些私淑的学生却能继承先贤的神韵。梁庆云的演唱,被称为最像2O世纪5O年代的杨宝森。梁老说杨先生是唱念做一体,唱的是情,演的是人物,他的唱腔是千锤百炼磨出来的。演员学唱要化腔,不能唱谱,谱子记不出流派特点。同样琴师也要会唱,看着谱子拉,肯定傍不严。当年没有杨大爷(宝忠)的京胡,没有杭子和的鼓,也不会有今日的杨宝森杨派。这话说的真是精辟。

1922年,梁庆云出生在山海关,父亲在一家不大的店铺里管记账,爱听京剧。他在上小学时,有一位苏惠卿老师,不仅喜爱京剧,简直是六场通透、文武昆乱不挡。他在音乐课上教昆曲牌子,什么 【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是该校学生的流行曲,常立胜穗上的毛毛当髯口,毛巾做水袖,有模有样,乐此不疲,把所有课余时间都交给了京剧,西皮、二黄在他幼小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

在梨园行中,有不少人都走过“倒仓”后改拉京胡,嗓子恢复后又重做演员的经历,对他们自己的演唱、创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梁庆云练京胡三年,16岁时,他的嗓子倒过来了。这时他已从中学毕业,在邮局工作的同时,钻研余(叔岩)派,把余的十八张半唱片不但都学会了,并初登舞台唱《空城计》,得到友人认可后又开始跟数位专业老师学艺,最得益于有山海关活戏考之称的高叙初先生,跟他学谭(鑫培)派戏,最后拜鲍吉祥为师,跟迟月亭学把子,学谭宗余。巧的是梁庆云日后追随的杨宝森也曾拜过鲍吉祥,也许这也是天造的缘分吧!

杨派老生梁庆云,李军师徒二人《珠帘寨》

交易担保 视频供销社 杨派老生梁庆云,李军师徒二人《珠帘寨》 小程序

1942年某日,梁庆云在听实况转播,播放的是杨宝森的《红鬃烈马》,杨宝森那循规蹈矩、清醇雅正的音律,像酒中“甑流”那样醇厚甘冽,牢牢地吸引住了梁庆云。大有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梁庆云觉得这就是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此后,听杨腔成了他日常的第一要务。经过一个时期的听唱揣摩,他认为杨先生的特点就是一个字“正”,他的“一七”辙最好,用脑后音、音最壮。按他的方法发音,非常费力,要感到眉心震动才行。而杨先生的立音往往是一带而过,不以它要好,这就叫扬长避短。他还体会到杨先生的“喉音”也与他人不同,位置后移,发出的音特别厚重,颇具阳刚之美。于是梁庆云为学杨而改“范儿”,丢掉过去的唱法,字字句句以杨腔为标准。

1948年,梁庆云来到北京,凡是杨宝森露演,他必去剧场观摩。彼时,杨宝森的演出安排是一年有两次去外埠,每次一般两个月左右,返京后休整一个月,然后再演出。当时北京的剧团很多,杨先生一周只演两场,一般是以《失·空·斩》打炮,第二场是《杨家将》,再一场是《伍子胥》,往后有时是《骂曹》、《洪羊洞》双出,或《桑园会》、《打棍出箱》双出,或《定军山》、《捉放曹》双出,再演一场《法门寺》、或《探母回令》。梁庆云不但在剧场认真观摩,回到家还要“过电影”,以求学的扎实。为了让杨派艺术深深扎在自己的心上,他三年不看其它流派的戏,怕恍了“法儿”。有道是“天道酬勤”,他学杨到了乱真的程度(冯牧语),机会终于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1950年,华声电台约请梁庆云演唱《文昭关》直播,由杨宝忠操琴、杭子和司鼓,这二位都是杨宝森的搭挡,对一位私淑杨派的人来讲,这是多高的荣誉。演唱前大爷(宝忠)对梁说:“今儿,我不但给你伴奏,我还通知了我们老三(宝森),他在家听广播。”梁庆云心清气爽,演唱一气呵成。事后,大家在萃华楼吃饭,席间一位朋友提议,让庆云拜在宝忠先生名下。梁庆云有意要拜,杨宝忠亦对梁欣赏有加,但当时的梨园公会有约,不准跨行收徒,即演员不能拜乐队人员为师。杨大爷沉吟片刻,说这样吧,我跟老三说说,你拜他吧。”过了几天,杨大爷特地回了话:“我们老三同意你拜他。”这表明是杨宝森听了当日的直播,梁庆云真是喜出望外。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把这次拜师给耽搁了。

1951年,杨先生和天津定了一期演出合同,就在临成行之时,身在上海的夫人病重请他速去,天津方面又不能爽约,怎么办?只能请人顶替。请谁呢?杨宝森、杨宝忠二位建议请梁庆云。剧团的管事曹世嘉到梁宅去邀请,梁庆云一听,事关重大,不敢贸然应允,于是去请示鲍吉祥先生,鲍先生让他大胆应承。杨宝忠为保万无一失,又特意约梁到家中吊《文昭关》,杨大爷说:“我撒开了拉,看你能不能张开嘴。”于是杨大爷使用双弓子技巧,拉出了很多在台上从没用过的花儿,梁庆云也毫不含糊完整的唱了下来。杨大爷非常满意地说:“行啦”,随后又即兴用小提琴拉了一段名曲。虽然杨三爷从上海回来赶上了演出,替演未成,但使梁庆云看到了自己的实力。

梁庆云的舞台艺术逐渐被观众认可颇具杨派风范后,使他增强了拜师的愿望。1958年1月某日,就在庆云赴东北演出之前,与杨先生约定待返京后举行拜师仪式。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知庆云还未返京,杨宝森先生便驾鹤西去了!这不能不说是梁庆云的终生遗憾,每提及此事,他都伤感的说:“我们是有缘无份呀! ”

杨先生唱的戏,哪出都好、都是精品,但《伍子胥》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那时候,只要一贴《伍子胥》准卖满堂,可这出戏又不常演,一年中若能看上三场,那就算是幸运。杨先生演《伍子胥》从《战樊城》起,继之有《长亭会》、《文昭关》、《浣纱记》、《鱼肠剑》到《刺王僚》。梁老说起《伍子胥》如数家珍,无论是扮相、脚步,还是唱腔都有话题。

他说:杨先生的伍子胥,即使戴高方巾穿富贵衣时,他的台步也是略高抬腿、迈大步,以示武将的风度。让观众感到落魄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他会风云再起。当然这出戏的唱腔实在是太完美了,杨派的演唱特色在这出戏里全有体现。“子胥阀阅门楣第,落魄天涯有谁知!可叹我父母冤仇沉海底,俺好似凤脱翎毛怎能飞!伍子胥啊伍明辅,父母的冤不能报,爹娘啊!”这几句【反西皮散板】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内容(唱词)与形式(板式)的高度统一。这几句唱要用心劲,俗话说像抻面,要抻出“一窝丝”来,梁老讲,还有一句唱腔是杨先生的出新之作。就是那句“周文王为江山费尽心机”。这句词是由老本“周文王梦飞熊夜扑帐里”改过来的,杨先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唱腔安排使用了一个变体。【西皮原板】应该是“眼起板落”,但这句唱却落在了“眼上”,在这里杨先生用“脑后音”,“机”字拉几板后就在“眼上”收住,因为此时再唱就显拖沓,收住正合适,每唱必有炸窝子的好。这是他在艺术处理上形式服从内容的一个典范,说明他并不墨守成规,很值得后人学习。196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过梁先生主演的现代京剧《战洪图》,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要谈《战洪图》,就要先说《社长的女儿》。

李军与老师梁庆云

1964年,各剧团开始排演现代戏时,梁先生所在的河北省京剧院正在邢台巡回演出,发现豫剧《社长的女儿》很有移植价值,于是找来本子,团领导将移植的任务交给了梁庆云。梁先生只用三天就把本子和唱腔改好,剧团到了武汉就正式上演,梁庆云饰社长,王丽燕饰女儿,虽是新戏,但唱的是原汁原味的皮黄,社长唱的是杨腔,有两句【二黄四平调】“旧社会与你有血账,似豺狼夺去了你的爹娘”,“爹娘”二字完全用的是《文昭关》中“爹娘啊”的哭腔,用的恰到好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剧场效果,所以演出一炮打响。剧团演到九江,九江市文化局下通知,所属的文艺团体停止演出,全要观摩这出京剧的《社长的女儿》,一个不大的九江市,一连演出了七场,好评如潮。河北省本想以此戏参加北京的全国现代京剧汇演,不想出现转折,未能成行。但是通过这次艺术实践,梁先生摸索到了一些经验,即排新戏也不能丢掉京剧的本体特征,特别是唱腔方面,观众喜欢听的是京韵味道呀!因此他把所得经验用在了《战洪图》上。

《战洪图》写的是:1963年,天津地区遭受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天津市和津浦铁路面临严重威胁。为了保住天津市和津浦路,党中央决定在冀家庄扒堤分洪。冀家庄的百姓在党支书丁震洪的带领下,谱写了一曲舍小家保大家的动人篇章。该剧是由话剧移植改编的,梁庆云饰丁震洪,全部唱腔以杨派为基调,板式多样,二黄、西皮,原板、二六、流水、摇板、散板、回龙、跺板、四平 调全都用上。旋律之美,韵味之浓,在现代戏中是鲜见的。到北京汇报演出后,在座谈会上马富禄先生指出:丁震洪是英雄人物,用杨派唱不太合适,只是韵味厚,不够激昂啊。梁先生说:“听完马三爷的发言,我心里偷着那个乐呀,因为他马富禄能承认我唱的是杨派,我这辈子没白学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