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人文精神的老板,才是企业家

文丨沉一 · 主播丨涂山

一百六十年前,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其小说《双城记》中写道: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也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放眼今日寰球,中国与世界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狄更斯的这段话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再一次耦合:机遇与挑战并存,焦虑与希望同在,智慧与愚蠢分庭抗礼。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时代的缝隙中窥探,我们不难发现:

宏观大势顺应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微观命运扑朔迷离、未有定数,亟待破局。

宏微之间,中观领域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承上(宏)启下(微),扭转乾坤。中观之中,尤其“国民经济的细胞”、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急需审视前途和道路,发挥杠杆作用。而企业之中,尤其掌舵人——企业家,急需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审时度势,担当历史重任。

时代步步紧逼,我们不禁发问:

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

01

工具与人文精神

我们常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博闻广识、才气过人。

实际上,这样的人严格来说还不能被称为天下奇才,或者通才。因为“天文”、“地理”之外有一个重要的词汇被忽略——人文

如果说一个人懂人文、具有人文精神,却不晓天文地理,仍可谓之“人”,人的独特优势还在。而如果说一个人只知天文地理,不懂人文、不具人文精神,那么他作为人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好使”的工具罢了。

放在今天这样一个科技产品更新频率如此快的时代,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样的人连“好使”的工具都算不上!科技的进步,已经使我们能够“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而信息的丰富与廉价也使我们“闭门闻晓天下事”。借助“工具”,天文地理人人可知。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色工具相继亮相,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人本身的作用,忽略人文精神的价值,转而迷失在工具中,成为“工具之工具”。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慢慢成为智能手机的“工具”,人们以为是自己控制着手机——随手滑动、任意点击,其实手机也在控制着人——屏幕吸睛、按键“戏耍”手指。

人慢慢变成金钱货币的“工具”:货币作为物品交换的媒介,是人类过上美好生活的工具与手段。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却把货币当作美好生活目标本身, “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甚至为之犯下滔天大罪。

令人匪夷所思,这是我们创造智能手机、货币等工具的初衷吗?

工具有它自身的劣势和局限——看似能解决的问题很多,其实很有限。

与工具相比,人类的优势在于:人类有人文精神,这是凌驾于工具技术之上的非技术优势。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无论工具如何先进,也无法在人类社会中取代人的位置。

人文精神的含义该如何理解?

《辞海》里这样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而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以人为本。

02

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文企业家?

而就企业而言,这个时代需要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文企业家。

1.何谓人文企业家?

人们对于企业家这个词汇耳熟能详,但未必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很多人以为做生意、开公司、赚大钱的老板,就是企业家,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家指的是“企业中的最高管理者”,企业家不一定是“老板”,也可能是“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身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创新、冒险、善于战略规划。

而人文企业家,即是指具有创新、冒险精神,善于战略规划,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以人为本的企业家。

这意味着,除了企业家本身的禀赋与特质外,社会另赋予人文企业家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要求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精神。

2.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文企业家?

重视员工,尊重员工,爱护员工,关心员工。

前一段时间,关于“996”工作制的争议一直不断,大家都在讨论劳动法,讨论企业文化等。

“996”工作制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讨论,是因为问题与矛盾确切的存在,且牵涉到的利益群体庞大:一部分群体(员工)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他们迫切需要发声改变境况;另一部分是现有工作制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不愿割舍既得果实。

这里提到的“既得利益者”即是那些为了企业(或者个人)的利益,没有践行人文精神,没有真正地去重视、尊重、关心、爱护员工的企业家。他们不能被称为人文企业家。

重视消费者,尊重消费者,爱护消费者,关心消费者。

十年前,“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轰动全国,无数幼小的生命遭到荼毒。

十年之后,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又给消费者沉重一击……

我们的企业为什么不能重视消费者?我们的企业家为什么充当了“打手”?

因为人文精神的缺失,不把消费者当回事。

经济学家张维迎曾提出:“真正的企业家不应该利用人性的弱点赚钱”。

因为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企业家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主体,不仅承担着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责任,并且还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关怀。

企业家作为企业最高管理者,应该践行人文精神,重视消费者,尊重消费者,爱护消费者,关心消费者。而不是利用人性弱点,赚“黑心钱”。

重视、尊重、爱护、关心社会中所有的个体生命。

前文提到了时代对于人文企业家的两个要求:重视员工,重视消费者。

除此之外,人文企业家还应具有人文精神中最深邃的品质:普世情怀。

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治国、平天下”也是人文企业家的最高追求。

03

未来的人文企业家

为了培养这样具有高追求的人文企业家,我们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加大对青年人的人文教育。

“少年强则国强”。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年轻一代的世界,未来的人文企业家是现在成长中的年轻人。

把人文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即是为人文企业家的培养做准备。

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培养人文企业家提供制度保障。

从制度的完善到下一代教育的跟进,从工具技术的更新迭代到人文精神的进阶,如此,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人文企业家,这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希望。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