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从最“无用”变成最“有用”

文丨月月 · 主播丨小明

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曾做过一个五万人的本科毕业生调查问卷。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你认为什么知识最有用?”

毕业1~5年的学生答案是“基本技能”,毕业6~10年的答案是“基本原理”,毕业11~15年的结论是“人际关系”,而毕业16年以上的人则提出:“艺术最有用。”

艺术,作为一门无法直接转换成生产力的学科,居然能从最“无用”变成最“有用”,确实让人颇感意外。其实,马云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他认为:“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艺术,我可以保证,30年后孩子们将找不到工作,因为他没有办法竞争过机器。”

可见,今天这个时代,对于艺术教育有着越来越迫切的呼声。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也开始扎堆把孩子往艺术培训机构里送,从学钢琴学画画,到学书法学舞蹈。可是,艺术培训真的能等同于艺术教育吗?

01

不当的艺术培训,背离了艺术教育的初衷

随着时代发展,艺术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然而却面临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问题。另一方面,许多家长没有认清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对于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功利化的艺术培训,丧失了对美的享受

艺术是一种美的感知与享受,然而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艺术培训出现了功利化的现象。家长让孩子参加艺术培训,仅仅只是为了让孩子学到一技之长,或者让孩子走艺考的路。而这种功利,却让孩子在辛苦的训练中渐渐失去对艺术的兴趣,丧失了对美的享受,从而让艺术教育失去了文化传递和发展价值。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的话说,就是“学了一门艺术,恨了一门艺术”。

●不当的艺术教育,扼杀孩子的创造性

虽然艺术培训听起来是素质教育,但依然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参加大量的考级、考证、竞赛,而为了取得成绩,孩子就必须让自己的艺术发展迎合一定的评判标准和规则。艺术教育本来是要培养孩子的个性与创造力,讲究的是个人灵感与天性的发挥,但如若要求孩子在一定的框框内发展,则会残酷地扼杀孩子的天性与创造力,不仅实现不了艺术教育的目的,甚至会出现反效果。

●只重技能的艺术教育,仅仅停留于表面

很多艺术培训仅仅关注于技能的训练,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播,但却忽略了,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其实并不在于将孩子艺术技能培养得多么高超,因为真正会从事专业艺术工作的人只在少数。艺术如果没有文化和内容的支撑,就只能流于表面,而无法挖掘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更无法让孩子的灵魂得到陶冶。

02

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哪里?

今天的艺术培训,之所以会出现误区,归根到底在于人们并没有认真思考一个问题: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哪里?艺术培训追求的证书、级别、技能,其实仅仅在艺术的“术”,而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应当在于“道”。

●用艺术教育让孩子学会鉴赏美

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已经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美学教育的缺失,使得我们渐渐失去了鉴赏美的能力。而生活一旦没有了审美,就会显露出最务实也最粗俗的一面,生命也会变得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

而艺术教育的意义,就是要让孩子学会鉴赏美。比如,欣赏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感悟写意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精妙,就是一种对美的学习;又如,对比欣赏德彪西与贝多芬的《月光曲》,便能感知柔和与强烈两种不同的音乐之美。在艺术的感知中,孩子渐渐能形成对美的敏锐度,不再对生活中的美视而不见,而能感知美,鉴赏美。

●用艺术教育让孩子学会创造美

从感受美、鉴赏美,再到创造美,这代表着艺术教育迈向了更高的境界。好的艺术教育,不能只让孩子模仿和从众,也不能只让孩子在固定的评判标准里发展,而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

其实,在艺术教育中,到处都有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机会。比如,在《布格缪勒钢琴进阶25曲》中,作者严镝为每一首曲子都冠以生动的标题,用不同的技巧表达不同的情绪,如《娇嫩的花》、《清澈的溪水》、《忧伤》等等。而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感知曲子中的情绪,并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情绪。由于加入了个人的理解,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提升,他们对音乐的体验也更加深刻。

●用艺术教育唤醒生命

美学家苏珊·朗格曾说:“你越是深入研究艺术品的结构,你就越是发现它与人类生命结构的相似之处。人类生命与艺术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它所揭示的那样具有一种生理机制意义上的节奏相通,更重要的在于,人类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现象。”可见,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鉴赏美和创造美,还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成为特别的生命教育。

当我们品读希腊的悲剧艺术时,会被生命的崇高深深震撼;当我们品读黛玉的《葬花吟》时,会为生命的凋零哀伤;当我们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会被这首生命的壮丽凯歌鼓舞。因此,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生命教育,艺术的价值在于让人们对生命有更深刻的体悟,从而提升人的生命层级。

03

艺术教育,最终要落到生活中

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滋养人的灵魂,让人能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基础上创造美。而艺术教育最终也要落实在生活中,只有对生活产生作用,才能将艺术教育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红楼梦》里的人物在长期的艺术熏陶下,每个人对具有对美有着极高的鉴赏力和创造力,而这种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并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被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比如,贾宝玉在给探春送新鲜荔枝的时候,一定要用缠丝的白玛瑙盘子盛放。试想,透着一道道红丝的白玛瑙盘子上放着一簇簇珠红叶碧的鲜荔枝,不就成了一件典雅的艺术品吗?

又比如,宝琴和丫鬟拿着一瓶红梅走在雪地上,白皑皑的雪映着红梅煞是好看。贾母一眼就看出了其中意趣,说眼前的画面不恰是清代画家冷枚的《雪艳图》吗?再如,刘姥姥进贾府时,贾母曾带着众人一同游大观园。到了黛玉的潇湘馆,贾母看到绿纱窗旧了,就提点到,这潇湘馆里种满了绿竹,糊绿纱窗反而不配,不如拿银红色的软烟罗来糊反而好看。想那满园的翠竹隐约飘荡着银红的窗纱,真真是神来之笔,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我看来,艺术教育如果能做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成功。大观园里的人们,艺术技巧未必多么高超,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熏陶早已深入每个人的骨髓,让他们能拥有一颗感知美的心灵,一个创造美的脑袋,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同样的,对于我们而言,真正的艺术教育也不一定要求我们能考到多少级,拿多少奖,而是当你在见到一池的残荷时,不会觉得残荷很脏,而能感受到“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当你在见到古建筑里的白墙前种着芭蕉树时,不会视若无物,你会懂得那是一幅绝佳的水墨画;当你在生活中觉得乏味平淡时,你会用小小的创意,装点自己的生活。

艺术教育,能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在他们的往后余生中,即便没有丰富的物质,他们也一样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更具美感;即便生活一地鸡毛,他们也一样能发现生命中的小美好,把每天的日子过成诗。或许,这才是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04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曾听过这样一段话:“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智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认知水平;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不重视艺术教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

的确,在今天这个时代,艺术教育的价值已经不言而喻。但艺术教育并不等同于艺术培训,艺术技法高也不一定代表着艺术境界高。只有明确艺术培训与艺术教育之间是“术”与“道”的关系,我们才能明白艺术教育真正的价值在哪里,从而在心灵上发现自我,在生命上感受意义,在精神上获得丰盈。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