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九:中医之医门正宗(下)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甲寅年生于新疆和田,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1996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2006年10月起任新疆和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期间曾多次获和田市人民医院个人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和田市年度卫生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获和田地区第三届青年科技奖。2013年3月人才引进至北京藏医院,任北京藏医院中医三科主任。2016年3月正式成立马新童中医传承工作室。现任中医协会皮科分会理事、深圳颐仁中医基金会高级顾问,是“春播行动”专家组成员。现特邀在孔医堂、国医堂、葆德堂、行知堂、博爱堂等地限号出诊,为北京彭城堂中医馆特聘专家。
《伤寒杂病论》是医门之正宗,启万世之法程
我们说《伤寒杂病论》是医门之正宗,启万世之法程,这是朱丹溪以及《医宗金鉴》里对《伤寒杂病论》的高度评价。(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其实张仲景先生只是道门的传承人之一,他继承了医经家和经方家的东西,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千古绝唱之书,有人把它叫做天书,也因此张仲景先生被我们尊称为“医圣”。自古以来为伤寒著书立说的人非常多,有千余家之多,蔚为大观。所有的学医的人在经典中著述最多的就是《伤寒杂病论》。因此学中医的人,读过《伤寒杂病论》不一定成为名医,如果没读过《伤寒杂病论》的肯定不是名医。咱们三晋经方群,马文辉老师对于经方的认知,在这些老一辈的基础上,刘绍武先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很大的发挥,非常的独到,非常的有见地,非常佩服。同时牛晋桂老师对易经的发挥,把易经与中医结合起来,其实他走的路是天医的这条路。马文辉老师走的是地医这条路。
我们讲“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关于 “法于阴阳”各位老师讲的非常多了,今天我就不再赘述了。怎么“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我就拿几个具体的方子跟大家进行交流。 我们古人不可能用现代的药理研究或者说现代的知识,这种科技发达的一些方法来分析问题,他用的是这种象思维。什么是象思维呢?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都是以直觉式、体悟式的方法去理解世界的,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行医很久才发现现在的方法,其实把中医引向了另外一个发展方向。真正我们中医看病是怎么看病呢?看病就是观象,治病就是用图。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我们来一个病人,我们说“去瞧瞧大夫”,“去找大夫看看病”,我们通常用这种语言,最多说“我找个大夫去号号脉”,从来没有说“我找个医生去辨辨证”,“找个大夫去闻闻诊”,不会用这种语言的。这个象有面象、手象、耳象、鼻象,还有舌象、脉象,还有心象、天象、地象、人象、星象,有日象、月象、病象等等的象。看病就是观象,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事。治病就用图,什么图呢?就是法式图,用方、用药的法式图。简言之,观象,狭义的讲就是病证的象,图就是法式图。
在《脾胃论》当中,首先给你画了一个脏腑用药法式图。这就如同《射雕英雄传》当中那个七星北斗阵,郭靖、黄蓉被关在那个密室里面,北斗七星的运转变化被黄蓉给猜出来了,郭靖马上就会了这种七星北斗阵的方法。那个就是法式图。会了法式图,具体的遣方用药就非常简单了。李东垣先生用的是法天地阴阳四时之法而成的方,因此他的图就摆在人体里。整个的一个看病的法式图,我在这里就不一一给大家举例了,我们群中专门有研究东垣学说的老师,我的好友高建中老师就是此中的高手。
我们就以大家非常熟悉的经方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最简单的五苓散。五苓散,五苓,五令,什么令?东南西北中五方之令,得五方之令来利水。“散”者,散也,散水。五苓散,它的本义在这里,可以泻五方之水,五脏之水。那我们就用东南西北中来把这五味药放到图当中来看是不是这回事?
我们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在内经里讲的非常的清楚。怎么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了呢?我把五苓散给大家分解一下。水之上源是哪里呢?当然是肺了。我们在后天八卦当中,西方就是兑,兑为泽。泽泻,泻泽之意。西方就是肺金,泽泻用了一两六铢,“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用了一和六的数,就是说把肺里面的水泻掉,同时还要生水,既把水去掉,还要生水。
我们看看第二味药,肾主水液,同时肾司二便。北方水畜是猪,在内经里讲的非常清楚,我们有一个药叫猪苓。猪苓就泻北方之水了。而现在人发现,在五苓散当中猪苓的泻水作用、利水作用是最强的。你看我们古人就把猪苓放到了北方肾的位置。上下都有了,中间是什么呢?中间茯苓。我们看一看三伏天这个“伏”和茯苓的“茯”通不通呢?三伏天代表的是长夏这个季节,用茯苓来泻中间的水,散中间的水。
我们在五方当中或者说五脏当中排列了肺、肾和脾三个位置。 五苓散当中还有两味药,一个是桂枝,一个是白术。桂枝是红赤或者紫赤的,红色就入心。有好多的老师喜欢用桂枝尖,为什么要用桂枝尖呢?桂枝是通达的象,是肝的条达的象,用其尖呢,我们讲“尖”就像火的象。因此要想把桂枝用出火的作用,就要用桂枝尖,温通心脉,温通血脉。来通达瘀阻的血脉,用桂枝尖效果会更好。因此桂枝就放到了南方,火的象。唯一还剩一味药就是白术了。白术放到东方有没有道理呢?白术它是甘温的药物,温是代表东方,西方是凉,北方是寒,南方是热。恰巧五味药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刚好可以散五方之水、五脏之水。因此五苓散用的时候,只要是五脏有水统统可以用,不管有无表里证。没有表证一样可以用五苓散,这才是它的本义。
五苓散中茯苓、猪苓、白术全部是十八铢。十八铢是什么意思呢?十加八,十是代表土的成数,八是代表的是木的成数,十八是木和土之间的关系。而桂枝用半两,就是十二铢,十二岂不是火和土之间的关系?非常地巧妙,这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具体应用。所以这些方子就是“和于术数”的,用药物来模仿天地、宇宙、五方、五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我们讲天人相应,人是法天地阴阳四时而生,在天言气,在地言位,在人言气交。人在气交之中,在天地之间,因此我们肯定要受到天地的影响,天地就是人的父母。
所以经过多年的领悟,我提出了“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的观点。“病脉证并治”的观点,显然是张仲景老先生所提出的,比如说“太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脉证并治”等等。它是把病放到前面,后面是脉,再后面是证。许多的同仁说中医就是辨证论治,其实在“辨证论治”之前是“病脉证并治”,还有一个“脉”和“病”在前面。当我们确定这个“病”以后,这个“脉”就是沟通“病”和“证”之间的关系的,通过这个再制定具体的方案。
我们经常说“请帮我看一个什么什么病”,这样就完了,实际上我们根本就没法通过他的描述来确定他的“病”、“脉”和“证”。在张仲景先生的方子当中,一般不会超过十味药,他被称为所谓的“天元式法”。所谓天元式法的东西就是不超过十。因为天干只有十个,没有十一、十二。如果有十二,就是十二地支了。在张仲景的方子当中,有十二味药的就是温经汤,但是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当中是没有半夏和麦冬的,刚好是十味药。还有一个药方是乌梅丸,也是十味药。乌梅丸和温经汤都是张仲景用天元式法的方法。至于那些丸散膏丹等等方面不在其列,那是另外的式法。因此张仲景的方子被称为经方,经典之方,他全部药味都在十以内,他用的是河图的方法。用河洛的方法就可以进行解读。
当我们用“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来对古人的东西进行一些梳理时,会发现许多现在谈论的问题与古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是以自己的心来揣度古人。我特别欣赏张横渠先生的一句话“以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不断地要把自己的心变成天心,就是以天地立心,而不是自己肆意妄为地去看病,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越来越能和古人接轨,把圣人传下来的东西传播给贤人来进行传播,这就是中医的传承。
我常常用这些方法去解读一个新的方子,每每被古人、制方者创造的这种结构非常完美的方子所折服。每个方子从理、法、方、药各个层面构成了蔚为大观的一个中医学。因此如果说你没有具备这种能力,想要把中医的东西解读出来是非常难的。古人的智慧用古人的方法,学习古人是我们当前紧迫地必须要做的事。我们现在各个微信群大家都在讲课。三晋经方论坛与中医传承论坛都是兄弟论坛,我们同心协力,共同把我们的中医传播出来,把我们古人真正圣贤的东西传播出来。我们不出来维护正的东西,邪的东西就会出来当道。“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句话我们经常在说,真正的“知道者”有几人呢?我们只能说“我晓得了”,而不能说“知道”,道太大了,医道太深了。我们要躬下心来向古人学习,不断地努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为更多的天下苍生去解除病痛,是我们每一个中医人必须肩负的任务。
非常感谢大家花时间来聆听我的讲话,谢谢大家!
录音整理:魏赈权
文字校对:魏赈权 罗远黛
图文编辑:罗远黛
文章审核:黄静、关瑞花